王藝凝
在我國甘肅省敦煌縣城東南方向的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有著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它始建于前秦,后歷經(jīng)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等朝代直至明清近一千六百多年的開鑿和描繪,形成了現(xiàn)今的規(guī)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稀有的文化寶藏。
在敦煌的石窟藝術中,最為著名的要數(shù)壁畫。莫高窟的壁畫描繪了古代各民族、各階級的生產勞動場面,其中還包括生活場景和建筑造型,以及很多音樂、舞蹈的畫面。其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令人驚嘆。壁畫中含有音樂題材的洞窟占了大半,繪有各種樂隊和歌舞伎。最受人關注的,要數(shù)莫高窟112窟《伎樂圖》中伎樂天“反彈琵琶”的畫面。
這幅畫描繪了位掌管香音的飛天仙女——伎樂天,她一邊奏樂一邊翩翩起舞,舉足轉身,展示“反彈琵琶”的高超舞姿。畫中的飛天造型豐腴飽滿,線描明快流暢、一氣呵成,飄曳的衣帶展現(xiàn)出飛天凌空翱翔的神韻。飛天的服飾和動作明顯帶有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特點,體現(xiàn)了唐代宗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整個畫面顏色以石綠、赭(zhě)黃、鉛白為主,顯得典雅、嫵媚,令人賞心悅目。在唐代盛行的“反彈琵琶”既是彈奏,又是跳舞,把高超的彈奏技藝和絕妙的舞蹈同時表現(xiàn)出來?!胺磸椗谩笔嵌鼗捅诋嬛凶顑?yōu)美的舞姿,也是大唐文化的永恒符號之一。
整個莫高窟壁畫里描繪了四十多種樂器,其中琵琶約有七百余只,居所繪樂器數(shù)量之首,凡有音樂形象之處必繪有琵琶。琵琶是表現(xiàn)力最為豐富的民族樂器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后挑?!芭谩痹菨h語里對所有琉特琴屬彈撥樂器的總稱,直到唐代,才用來專門定義這種木制的、音箱呈半梨形的四弦樂器。
唐代是琵琶發(fā)展的高峰,連詩歌中也常有琵琶的身影出現(xiàn)。白居易的名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就出自長篇敘事詩《琵琶行》。只可惜唐代的樂譜絕大部分已經(jīng)失傳,我們很難找到那時的樂曲。不過為了小讀者能夠欣賞到琵琶的優(yōu)美旋律,我們找來了琵琶曲《陽春白雪》。這首曲子節(jié)奏明快、清新流暢,描繪的是陽春三月冰雪融化,大地復蘇萬物生長,天地間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聆聽這樣一首樂曲,想必會更加清爽。掃描二維碼,搜索“陽春白雪”即可收聽。
(責任編輯 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