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
人物題材在傳統(tǒng)雕漆作品中并不占主導,因為雕刻的特殊性,雕漆工藝對表現(xiàn)人物并不十分擅長。殷秀云卻在這條路上深耕篤行,獨辟蹊徑。刻刀之下,百相欲出,衣袂飄飄,栩栩如生。她的情感、思考都凝結在刀影之中,賦予了作品中的人物。
雕漆這門工藝對于大眾來說略顯陌生,甚至是在中國土生土長了7000多年的漆器,人們對它的了解也還很少。作為與陶器幾乎同時出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工藝美術品,漆器承載了先民對世界、對美的最初認知。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興起的雕漆工藝,可謂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經歷了唐宋的孕育,繁盛于明清的宮廷之中。
雕漆是以大漆為原料,在器物胎體上層層髹涂,達到一定厚度后,再用刀具在漆層上雕刻圖案和紋樣的工藝,制作考究,工藝復雜。因所雕之漆多選用熱烈又莊重的紅色,又稱剔紅。74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殷秀云從事雕漆工藝已有50余年,她回望過明清雕漆精工細作的盛景,見證過現(xiàn)代雕漆在創(chuàng)匯時期的繁華,也眼見著當代雕漆難以遏制的沒落,在寂寞的堅守中享受著雕漆工藝帶給自己的樂趣,孜孜以求,甘之如飴。
一夢洛神
洛水之畔,詩人曹植與洛神相遇又惜別,剔紅的畫面華美夢幻,山石層疊,云霧環(huán)繞,幡旗飄擺,魚獸躍然,14個形神各異的人物保持在動態(tài)之中,神情生動,裙裾飄逸,連衣袖、飄帶上的紋路也舒緩流暢。錦紋與小活刀法生動利落,細密工整。
這件取材于曹植《洛神賦》的雕漆屏風,由5扇組成,高1.9米,長2.5米,髹漆230道,由殷秀云于2006年開始設計,2008年制作完工。同樣的題材,她在30余年前也曾嘗試過。彼時,是她進入北京市工藝美術廠的第5年,也是她結緣雕漆的第5年。
小學二年級時偶然看到的有關牙雕的科教片,為殷秀云幼小的心靈注入了美的因子。后來,她考入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牙雕專業(yè)。學校的辦學目的是為工藝美術行業(yè)輸送具備美術知識的新鮮血液,培養(yǎng)具有設計能力的手藝人。于是,殷秀云一面學習以素描、雕塑為主,兼及水粉、國畫的美術基礎,一面在牙雕廠老師傅的指導下練習實踐。畢業(yè)時,她已經能自己設計并完成牙雕作品的制作。
然而,畢業(yè)后,殷秀云卻沒有如愿進入牙雕行業(yè),而是被分配到北京市工藝美術廠的雕漆車間。專業(yè)的不對口,導致殷秀云需要從頭開始學習。她曾經迷茫過、不甘過,但在車間老師傅的開導下很快投入了工作?!把赖袢宋锛毮亙?yōu)雅,而咱們雕漆中的人物一般卻很簡單,美感上也稍差一些,你如果能用牙雕人物的做法改善雕漆不是挺好嗎!”聽了老師傅的話,殷秀云涌動起“雄心壯志”。
牙雕是在硬材料上進行立體雕刻,而雕漆則相對平面,是在光滑柔軟、易于變形的漆層上進行雕刻,極其考驗創(chuàng)作者的功力,素有“出刀無悔”之說。尤其是人物雕刻,稍有不慎,便失去了美感。因此,人物在傳統(tǒng)的雕漆題材中是很少見的?!盀槭裁慈宋锊荒茏鳛榈衿岬闹黧w?為什么雕漆人物不能活靈活現(xiàn)?”躊躇滿志的殷秀云開始了雕漆技藝的系統(tǒng)學習,4年時間,她一點點學,一點點做,終于得到了師傅的認可,可以獨立完成設計制作。
第一件作品《趕擺》就此誕生。這是一件高0.5米的仿瓷瓶,瓶中“開光”處的主體圖案由雕漆制作。殷秀云苦想冥思,最終選定以云南省少數民族的趕擺活動為題材,兩面各設計了一個少數民族少女挑著擔子去趕集的情景,背景搭配竹樓、河流和小動物,整體風格生動明快。在創(chuàng)作時,她有意放大人物比例,將少女的衣擺盡量做得飄逸,而這些又通過精湛的雕刻技藝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作品得到廠里的認可,這使她頓生信心。其后幾年,她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絲綢之路大瓶》《西廂記人物大瓶》《洛神賦屏風》等以人物為題材的雕漆作品。
其中的《洛神賦屏風》,以人物作為畫面中心,用雕刻來塑造人物形象和細節(jié)空間,深入刻畫的面部表情將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殷秀云將曹植與洛水之神的相遇與夢境相結合,實現(xiàn)了人物與環(huán)境的交相輝映。
鼎盛中華
2009年,是新中國60周年華誕。此前兩年,北京工美集團即開始了獻禮作品的籌備工作。集團希望用北京工藝美術領域的“四大名旦”—雕漆、牙雕、景泰藍、玉器分別制作4件國禮,雕漆領域找到殷秀云領銜設計制作。
“針對這件雕漆作品,集團提出幾點要求:一要體現(xiàn)工美特色,二要文化底蘊深厚,三要獨具匠心,同時要與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一命題完美結合?!钡降滓鲆患裁礃拥淖髌??殷秀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最后決定畫面選用董希文創(chuàng)作的油畫《開國大典》,造型選用國之重器—后母戊鼎。
這兩個方向卻都經歷了一些波折。當時集團針對國禮的創(chuàng)作,籌建了20余人組成的專家組,針對雕漆是否能形象寫實地表現(xiàn)人物的面貌,以及鼎的形象是否適合表現(xiàn)開國大典的內容,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專家組認可了殷秀云的想法。
在輔助紋樣的設計上,殷秀云將青銅器較為獰厲的花紋創(chuàng)造性調整,改用連續(xù)的夔紋、回紋,寓意祖國昌運恒久。鼎的正面以油畫《開國大典》為主圖進行再創(chuàng)作;背面是題為“中華賦”的文字,以蜿蜒曲折的長城圖案裝飾;側面分別為長江與黃河兩處文明發(fā)源地;四周紋樣選用56朵盛開的牡丹與60只飛翔的和平鴿,并在耳、足以及底部裝飾龍、虎、祥云等圖案。
“在我看來,青銅器已經改變了過去的用途,于是我在紋樣上對它進行了柔化,中間部分又是現(xiàn)代油畫,正好形成了一個矛盾沖突—舊貌換新顏。”這正是殷秀云對這一宏偉主題的理解。
設計構想完成后,等到開始雕刻時,殷秀云又遇到了難題。傳統(tǒng)雕漆一般是俯身雕刻,而這件作品的方鼎造型體積過大,紋樣繁多,雕刻過程中不能翻轉,她只能帶領工藝師站著雕,底部甚至要躺在鼎下仰頭雕。其中,開國大典上偉人像的雕刻難度更是超出想象。
畫面中人物眾多,大小不一,雕刻時不能有一點差錯。相比牙雕、玉雕等人物開臉可以用工具一點點琢磨修改,雕漆由于有一刀下去難以修改的特性,在人物開臉方面難度很大。過去雕漆的人物雕刻只需注重美感,如今要雕刻大家熟知的人物,像與不像成為一條重要的判斷標準。而且由于原作《開國大典》是用油畫的表現(xiàn)方式,人物形象的邊緣并不清晰,要想雕刻,首先得對原作進行一次再設計。這給殷秀云的設計制作制造了很多難題。
頂著巨大的壓力,殷秀云反復思索斟酌。她到各大展覽館、書店和網上搜集相關人物的資料,把他們各個時期的頭像存儲到電腦中,仔細觀察對照,慢慢將人物特點提煉出來,并牢記于心。為了保證雕刻效果,她反復用橡皮泥、蠟雕、漆板嘗試,不斷實踐、調整、修正?!白铋_始,我連刀子都不敢走,后來慢慢越雕越有感覺,小小的人物好像在眼中被逐漸放大了,刀子也變得自如了?!被貞浲拢笮阍迫阅芨惺艿疆敃r緊張的心情。最終,專家們一致認可雕漆工藝忠實再現(xiàn)了開國大典上眾人物的面容與神態(tài)特征。
歷時1年10個月,雕漆大鼎《鼎盛中華》終于制作完成,并在2009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特等獎。
琴聲悠遠
2013年,北京工美集團申請北京市政府工藝美術保護發(fā)展資金,進行雕漆類傳統(tǒng)工藝美術珍精品設計,要求殷秀云拿出能代表當代雕漆水準的作品。《古琴四掛屏》因此誕生。
創(chuàng)作一件跟古琴曲有關的作品,這個想法殷秀云已醞釀了許久。這跟她與牙雕大師李國棟一起工作的一段經歷有關。李國棟十分喜愛音樂,每天工作時都會播放一些古琴曲或西方交響樂?!奥牭焦徘偾臅r候,我總是能想到那種悠遠的意境,非常有畫面感?!庇谑?,殷秀云產生了要做一件音樂題材的雕漆作品的想法,但苦于一直沒有合適的契機。
此次集團的要求,給了殷秀云實現(xiàn)想法的機會。她很快確定了作品的畫面內容:春天的“陽關三疊”、夏天的“高山流水”,以男性形象為主;秋天的“漢宮秋月”、冬日的“昭君出塞”,表現(xiàn)女性題材。四幅琴曲畫面搭配四季景色。
而用什么樣的造型去承載這些內容,殷秀云突發(fā)奇想:既然要做古琴曲題材,就用古琴作為造型?!爱敃r一想特別興奮?!币笮阍萍拥卣f。于是,她查閱資料,選擇了“伏羲式”和“神農式”古琴樣式。為了還原真實的古琴,她還專門邀請故宮博物院內斫制古琴的師傅按相同比例制作了琴胚,并結合雕漆的表現(xiàn)手法,將古琴的邊緣部分以弧形過渡進行處理,保證從多個角度都能欣賞到整體畫面。
在畫面的設計上,殷秀云也頗費巧思。這次的作品更注重故事和意境的表達,于是她穿插了大量有虛有實的風景來表現(xiàn)情節(jié),與人物互為依托。每一處樹干的走向,以及和周圍山石的關系,她都認真推敲。如“昭君出塞”選擇將人物鋪陳在山石拐角處,不同人物和旗幟在山石前后布局,有露有遮,既避免了人物太少不能彰顯送親隊伍氣勢的問題,也規(guī)避了人物太多不利于構圖和工藝表現(xiàn)的阻礙。整體畫面飽滿而有層次,給人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2016年,這件作品在“工美杯”北京傳統(tǒng)工藝美術大賽中榮獲金獎。
“我覺得我創(chuàng)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有靈魂的,我在這個故事當中注入了哪些情感、哪些思考,都會透過作品傳達出來?!闭勂疬@次創(chuàng)作的感悟,殷秀云如是說。
作品是一個手藝人最大的成就,殷秀云已數不清自己創(chuàng)作了多少作品。對她來說,一生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而這件事既能養(yǎng)家糊口,又能為國家做出貢獻,同時自己還能享受這份樂趣,是十分難得和幸福的事?!懊孔鐾暌患髌肺叶己苡谐删透校@樣的年齡下,我還在創(chuàng)作,還在創(chuàng)新。即使有一天我不在了,我的作品還在,我就覺得我有存在的價值?!彼哉Z樸實,卻滿懷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