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近幾年,我們通過對新生入園行為表現(xiàn)的跟蹤觀察,發(fā)現(xiàn)親子間不同的分離方式對新人園幼兒的情緒影響很大,致使幼兒產生焦慮的程度和緩解分離恐懼的效果也相差甚遠,具體表現(xiàn)如下:
新生入園時,一位幼兒緊緊抱住媽媽的大腿哭喊著:“媽媽不要走,媽媽不要走!”“寶寶不哭,媽媽不走,媽媽和你一起玩玩具?!庇谑牵瑡寢屌阒變阂黄鹪谟螒騾^(qū)搭建積木,幼兒漸漸安靜下來,注意力轉移到了搭建上。此時,媽媽趁機快速偷偷跑掉。待幼兒發(fā)現(xiàn)媽媽不見時,更加哭鬧不止。
這種欺騙行為對幼兒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幼兒希望父母承諾的事情有著落,尤其是自己努力爭取來的“承諾”。此案例中,家長善意的欺騙,表面上暫停了幼兒的哭鬧,但嚴重傷害了親子關系,不僅讓幼兒對家長失去信任,而且還會認為被媽媽拋棄,導致幼兒嚴重缺乏安全感,加重了分離的恐懼情緒。
家長完全接納幼兒的情緒,并無條件支持幼兒的行為。如,幼兒摸著媽媽的臉,反復說:“媽媽再抱我一會兒,媽媽再親親我,媽媽再跟我說說話……”“好的好的,媽媽再抱抱你……”家長一臉的疼愛與不舍,滿足著寶寶的各種要求,反復地親一親,抱一抱,摸一摸,分離時間持續(xù)很久,最終導致更難分離,
三四歲的幼兒有直覺行動思維方式的特點,此時,如果媽媽明確而干脆地離開,幼兒會迅速脫離媽媽這一“事物”,而把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新環(huán)境中。相反,如果家長久久不肯離開,寶寶也長時間不能脫離分離煎熬,無法融人新環(huán)境。此外,該行為還會讓幼兒養(yǎng)成不良習慣,即通過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達成訴求。在糾纏式分離中,家長非但沒有積極引導幼兒的情緒,反而受幼兒負面情緒的影響,這無形地支持、延長并加重了幼兒的分離焦慮,對幼兒情緒的管理百害而無一利。
家長完全不接納幼兒的哭鬧情緒,不能正確理解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是正常的,通過打罵孩子的方式,強制性分離。如,孩子摟著爸爸的脖子大聲哭喊著不下來:“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家長沒有安撫孩子情緒而是嚴厲地訓斥:“快放手!怎么這么不聽話!”邊說邊打了孩子的屁股一巴掌,并用力將其推給老師,轉身離開。
這樣的分離方式,會讓幼兒感到不被父母理解,疏遠親子關系,長此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梆ぁ备改甘怯變撼砷L過程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哭鬧只是他們不適應新環(huán)境的真實情緒表現(xiàn)。幼兒在對父母的依戀中感受親情,認識世界,經(jīng)過這一階段,他們才能逐漸建立起健全的人格。簡單粗暴的分離方式,反映出家長不懂得孩子的成長特點,只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會嚴重傷害親子感情,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
家長似斷非斷式分離,強化了幼兒的哭鬧行為。如,有位奶奶將寶寶送到幼兒園后不放心,便躲在墻角、門后、窗外偷看,剛剛情緒穩(wěn)定的寶寶突然看到了窗外的奶奶,馬上又大哭起來,邊哭邊向奶奶狂奔而去。
這位奶奶的做法會讓幼兒無法安心和同伴玩耍,不停地四處張望、尋找,甚至根本無法傾聽老師的指令。這使幼兒對新環(huán)境適應能力減弱,對幼兒園的依戀感、安全感、信任感延遲。
以上均屬不正確的分離方式,對新生情緒的管理十分不利。那么,家長和幼兒到底應如何進行人園分離呢?
即家長不懲罰、不驕縱,和善與堅定并行引導孩子人園。家長理解、接納孩子不適應新環(huán)境的哭鬧情緒,但不支持他的哭鬧行為。如媽媽緊緊把孩子抱在懷里,輕輕地拍拍他的后背,溫和地對他說一遍:“寶寶長大了,媽媽上班,你上幼兒園。下班后,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想哭就哭會兒吧,媽媽愛你,寶寶再見。”家長從容地跟孩子擺手離開。
這種一抱、二拍、三說、四分的正面引導式分離,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不變的;讓孩子直接面對問題,明確知道自己長大了,要勇敢面對獨立人園這一事件;讓孩子相信,大家只是暫時分開,媽媽(爸爸)下班后一定會來接他的,給予孩子安全感。家長平穩(wěn)的情緒,有效的語言溝通,直至幼兒心靈深處。家長允許孩子傷心、著急、難過、想媽媽,同時也鼓勵孩子清楚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明確將要做的事情,努力克服困難。
在多年的新生人園情緒管理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正面引導式分離效果較好,幼兒適應新環(huán)境快,情緒緩解也具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