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瑩
(河南省信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信陽 464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ê喎Q慢阻肺)是在臨床上常見的病癥之一,其發(fā)病率高,病死率位居我國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首位,在城市居民中則占第四位,嚴重威脅患者生命。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采用解痙、平喘以及抗感染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方式,但是并不能完全改善患者病情,且部分患者仍存在肺功能惡化現(xiàn)象[1]。目前臨床已有研究將呼吸康復(fù)訓練應(yīng)用于慢阻肺患者中,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2]。但是大多數(shù)研究僅聚焦于單項措施,慢阻肺患者如何進行早期階段性呼吸康復(fù)鍛煉仍然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故本研究選擇82例慢阻肺患者,分組研究早期階段性呼吸康復(fù)鍛煉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應(yīng)用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82例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男28例,女13例;年齡55~75歲,平均(60.31±5.21)歲;病程1~10年,平均(6.16±2.31)年。觀察組男29例,女12例;年齡56~78歲,平均(60.38±5.18)歲;病程1~11年,平均(6.19±2.27)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均衡可比。入組標準: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結(jié)合病史、臨床癥狀、體征、相關(guān)檢查確診為慢阻肺;患者及家屬均了解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惡性腫瘤、認知功能與精神障礙、胸廓畸形、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不配合研究工作的患者。本研究符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并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戒煙、氧療(氧流量:1.0~1.5 L/min,1次/d)、抗感染、維持酸堿及電解質(zhì)平衡、營養(yǎng)支持等,并給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注冊證號H20150324)治療,2吸/次,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實施早期階段性呼吸康復(fù)鍛煉。遵循“由弱到強,由被動到主動”的原則,從強度較弱的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依據(jù)肺功能評估結(jié)果以及機體所能承受的最大能力逐漸加大運動強度,訓練過程中以患者可耐受為度。首先指導(dǎo)患者掌握基礎(chǔ)的縮唇呼吸(經(jīng)鼻吸氣后通過鼓腮、縮唇、做吹口哨樣緩慢將氣呼出,吸氣時間:呼氣時間為1:2,5 min/次,5次/d)、腹式呼吸(取臥位、坐位、立位練習均可,兩手分別放于胸部和腹部,用鼻慢慢吸氣,胸部盡量保持不動,松弛腹肌使膈肌最大程度地下降,對抗手的壓力慢慢鼓起腹部,經(jīng)口慢慢呼氣,腹肌收縮,膈肌松弛使腹內(nèi)壓增高,手可感到腹部下降,5 min/次,5次/d)、控制性深呼吸(取坐位、側(cè)臥位均可,放松,然后進行深度呼氣,至最大肺容量后進行屏氣,持續(xù)2~5 s,時間可隨著練習次數(shù)增加而延長至10 s,10~20回/次,2次/d)。堅持訓練1~2周后,若患者機體能堅持且肺功能改善,可增加步行/慢跑訓練:步行15~30 min/次,慢跑10~15 min/次。堅持訓練1~2周后,步行/慢跑訓練可逐漸過渡為步行/慢跑與呼吸體操相結(jié)合的訓練。呼吸體操訓練:側(cè)頸部伸展、肩部旋轉(zhuǎn)與伸展、胸部伸展、股四頭肌拉伸、腘繩肌與小腿伸展,一一完成,每個動作保持15 s,重復(fù)2~3次,1次/d。堅持訓練1~2周后,觀察到患者肺功能改善后增加全身運動訓練與四肢運動訓練。全身運動訓練:8個動作(開合跳、單腿上椅、靠墻半蹲、深蹲、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原地提膝踏步以及箭步蹲)依次完成,每個動作持續(xù)時間為15~30 s,1次/d。四肢運動訓練:上肢訓練主要以啞鈴操為主,5 min/次,1次/d;下肢訓練主要以騎自行車為主,10 min/次,1次/d。訓練時間均可根據(jù)患者情況逐漸增加至20 min。兩組連續(xù)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1)肺功能。檢測兩組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一秒率(FEV1/FVC)。(2)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6 min步行試驗(6MWT)、呼吸困難評分、生活質(zhì)量評分。6MWT:患者在30 m長廊上(每3米進行標記)來回行走,6 min后停止,測量距離。呼吸困難評分:采用Borg評分量表進行評分,0~10分,分值越高呼吸困難程度越高。生活質(zhì)量評分:采用SGRQ圣喬治呼吸問卷評分,滿分10分,分值越高對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越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s)、%表示,行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FEV1、FVC、FEV1/FVC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各指標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FEV1/FVC(%)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FEV1(L)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FVC(L)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41 41 tP 1.17±0.31 1.16±0.29 0.15>0.05 1.87±0.42 2.23±0.53 3.40<0.05 2.23±0.10 2.25±0.09 0.95>0.05 2.62±0.31 2.86±0.48 2.68<0.05 52.47±3.10 51.56±3.22 1.30>0.05 71.37±1.35 77.97±1.10 24.26<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6MWT、Borg評分、SGRQ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6MWT、Borg評分、SGR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Borg評分、SGRQ評分低于對照組,6MWT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SGRQ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6MWT(m)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Borg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41 41 tP 159.87±34.68 160.21±34.49 0.04>0.05 312.68±43.69 368.41±47.25 5.54<0.05 3.21±1.11 3.23±1.08 0.08>0.05 2.16±0.92 1.69±0.87 2.37<0.05 5.68±0.91 5.69±0.90 0.02>0.05 4.82±0.83 4.03±0.72 4.56<0.05
近年來慢阻肺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不斷上升,逐漸引起臨床重視及探討。但現(xiàn)階段針對慢阻肺的治療在于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暫時提高生活質(zhì)量,延緩肺功能下降趨勢,但部分患者仍存在肺功能惡化情況[3]。隨著康復(fù)醫(yī)學的發(fā)展,在慢阻肺疾病患者中的早期康復(fù)訓練已被證實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改善患者預(yù)后。
慢阻肺患者由于終末端肺泡囊持久性、破壞性擴張,造成小氣道失去肺泡的牽引支架作用,肺內(nèi)氣體排出受阻,小氣道壓力增加,使得患者需利用多種措施增加氣道壓力,阻止小氣道的陷閉,盡可能地多排出肺內(nèi)氣體[4~5]。呼吸康復(fù)鍛煉中縮唇呼吸、腹式呼吸以及控制性深呼吸等運動,能夠有效減緩患者呼氣流速,保持氣道內(nèi)氣壓,避免小氣道塌陷,利于肺殘氣量的排出,提高患者呼吸效率,進而改善肺部生理功能。此外,縮唇呼吸還有利于增加潮氣量,改善通氣功能,有益于氣體交換;腹式呼吸能夠協(xié)調(diào)腹肌和膈肌在呼吸運動中的活動,增加膈肌收縮效率。但縮唇呼吸、腹式呼吸以及控制性深呼吸等僅僅是呼吸康復(fù)的一方面,要想盡可能地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質(zhì)量,提高其運動能力必不可少。呼吸康復(fù)鍛煉中,步行、慢跑、呼吸操以及四肢運動訓練能夠促進患者能量代謝,增強心肺功能,也有利于患者情緒的緩解。而早期階段性呼吸康復(fù)鍛煉在降低風險的原則下,先指導(dǎo)患者進行最基礎(chǔ)的控制性深呼吸、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練習,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呼吸模式,并在其充分掌握各種呼吸訓練方法和機體能夠耐受后,逐漸增加康復(fù)訓練強度,使患者能夠在短期內(nèi)獲得更理想的臨床效果。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6個 月 后 觀 察 組FEV1、FVC、FEV1/FVC水 平 及6MWT均明顯更高,呼吸困難評分、SGRQ評分明顯更低,差異顯著(P<0.05)。提示對慢阻肺患者實施早期階段性呼吸康復(fù)鍛煉,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和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