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華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鄭州 450016)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為臨床腦血管常見且多發(fā)病癥,多是由于顱內血管疾病造成的突發(fā)性、短暫性、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以老年群體較為多見,患者臨床多表現為耳鳴、嘔吐、惡心等癥狀,病情呈進行性加重,隨著病情進展可導致缺血性腦梗死發(fā)生,損傷神經功能,危及生命安全[1~3]。臨床針對TIA患者多以氯吡格雷治療,其對腦部血液灌注不足具有一定改善效果,但對部分患者氧化應激狀態(tài)調節(jié)效果欠佳[4],故仍需聯合其他藥物治療。阿托伐他汀鈣具有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穩(wěn)定斑塊、減輕氧化應激等效果。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TIA患者,從氧化應激狀態(tài)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等方面探究阿托伐他汀鈣+氯吡格雷的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6例TIA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常規(guī)組和聯合組,各53例。聯合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59.38±5.01)歲;體質量指數18.3~27.4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2.47±1.09)kg/m2。常規(guī)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0.04±5.26)歲;體質量指數18.9~27.6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2.73±1.04)kg/m2。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CT、臨床表現等檢查確診為TIA;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承諾書。(2)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病癥;惡性腫瘤;依從性差;合并肝、腎、心、肺功能障礙;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 依照患者具體情況予以對癥處理,控制血壓、抗血小板聚集、營養(yǎng)神經等基礎治療。
1.3.1 常規(guī)組 接受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注冊證號H20140966)治療,口服,75 mg/次,1次/d,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2 聯合組 接受阿托伐他汀鈣片(注冊證號H20140866)+氯吡格雷治療,氯吡格雷用法用量同常規(guī)組;阿托伐他汀鈣,20 mg/次,口服,1次/d,持續(xù)治療3個月。
1.4 療效評估標準 兩組均于治療3個月后實施療效評估,顯效:發(fā)作頻次較治療前下降>75%,眩暈、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穩(wěn)等癥狀消失,維持時間>30 d;有效:發(fā)作頻次較治療前下降50%~75%,上述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維持時間>30 d;無效:未及上述標準。有效、顯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1)兩組總有效率。(2)兩組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氧化應激指標[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以比色法測定血清MDA、SOD水平。(3)兩組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IMT、斑塊面積,以頸動脈彩超觀察IMT、斑塊面積。(4)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胃腸道不適、牙齦出血、頭疼、惡心等。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聯合組總有效率較常規(guī)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3個月后,聯合組血清MDA水平均較常規(guī)組低,SOD水平較常規(guī)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MDA(μmol/L)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聯合組常規(guī)組組別 n SOD(U/ml)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53 53 tP 54.68±6.72 53.07±6.68 1.237 0.219 88.94±8.82 71.41±8.17 10.615<0.001 9.01±2.25 8.53±2.22 1.106 0.272 3.27±1.25 4.86±1.38 6.217<0.001
2.3 兩組IMT、斑塊面積比較 治療3個月后,聯合組IMT、斑塊面積較常規(guī)組?。≒<0.05)。見表3。
表3 兩組IMT、斑塊面積比較(±s)
表3 兩組IMT、斑塊面積比較(±s)
斑塊面積(mm2)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聯合組常規(guī)組組別 n IMT(mm)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53 53 tP 1.62±0.06 1.60±0.07 1.579 0.117 1.15±0.04 1.27±0.05 13.644<0.001 27.28±4.65 26.03±4.87 1.352 0.180 18.64±2.21 21.82±2.97 6.254<0.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TIA為臨床常見病癥,致病原因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痙攣、血液成分異常等因素有一定關聯性。TIA具有發(fā)病急驟、易復發(fā)、可逆性等特征,當發(fā)病時間超過2 h,易對大腦神經功能造成損傷,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6]。故臨床應采取有效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氯吡格雷為臨床針對TIA患者的常用治療藥物,其對血小板聚集具有一定抑制效果,可通過結合血小板表層ADP受體,干擾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膜結合,發(fā)揮不可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總有效率94.34%較常規(guī)組77.36%高,治療3個月后IMT、斑塊面積較常規(guī)組?。≒<0.05),由此可見,TIA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鈣+氯吡格雷治療效果明顯,可有效改善頸動脈內膜厚度及斑塊面積。原因分析為阿托伐他汀鈣屬他汀類藥物,能競爭性抑制HMG-CoA還原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阻斷還原酶產物,降低血清膽固醇,抑制甲羥戊酸生成膽固醇,進而起到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穩(wěn)定斑塊作用。故兩藥聯合應用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減小頸動脈內膜厚度、斑塊面積。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由此表明,于氯吡格雷治療TIA患者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鈣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高。
當機體處于正常狀態(tài)下,氧自由基生成、清除可保持動態(tài)平衡。TIA發(fā)生后,機體會產生大量氧自由基,造成腦水腫、神經元凋亡。血清MDA可反映體內氧自由基水平,當其呈異常表達狀態(tài)時表明體內氧自由基過高;SOD是氧自由基清除劑,可降低氧化應激反應,減輕過氧化產物對機體造成的損傷[7]。本研究聯合組治療3個月后血清MDA水平均較常規(guī)組低,SOD水平較常規(guī)組高(P<0.05),提示TIA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鈣+氯吡格雷治療可有效減輕氧化應激狀態(tài)。
綜上所述,TIA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鈣+氯吡格雷治療效果明顯,可有效減輕氧化應激狀態(tài),減小頸動脈內膜厚度、斑塊面積,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