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均均,高 威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起病隱匿,確診時多已是晚期且預后較差[1],大約90%的病例屬于上皮性卵巢癌,最常見的是高級別漿液性癌。與其他惡性腫瘤相同,上皮性卵巢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將正常細胞推向惡性狀態(tài)的過程,可能涉及基因突變[2-3]。近年來較多研究指出BRCA1和BRCA2基因是卵巢癌的發(fā)病遺傳因素[4]。隨著近兩年卵巢癌維持治療的新探索,BRCA1/2基因檢測變得尤為重要,并且2020年NCCN指南中提出了完善BRCA1/2檢測將有益于卵巢癌整個一線治療模式的選擇。但病人的BRCA1/2基因狀態(tài)與病人的臨床病理特征有無密切的聯(lián)系,需要更進一步探索。本研究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診的上皮性卵巢癌病人共70例進行BRCA1/2基因檢測,查看突變情況,并根據(jù)檢測結果將病人分為致病突變組和對照組,基于SPSS22.0分析2組病人的臨床病理特征有無差異?,F(xiàn)作報道。
1.1 一般資料 病理確診為上皮性卵巢癌的病人70例,其中<50歲28例,≥50歲42例;臨床分期:Ⅰ~Ⅱ期 31例,Ⅲ~Ⅳ期39例;病理類型:高級別漿液性乳頭狀癌44例,非高級別漿液性乳頭狀癌26例;具有家族遺傳性16例,無家族遺傳性54例;鉑敏感病人59例,鉑耐藥病人11 例。
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人類BRCA1/2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HANDLE System),DNA提取試劑盒(廈門艾德生物醫(y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Illumina測序試劑、普通 PCR 儀、磁力架、片段分析儀、凝膠電泳系統(tǒng)、核酸定量儀、掌上離心機、漩渦混合儀。
1.3 BRCA基因檢測方法
1.3.1 提取DNA 采取上皮性卵巢癌病人外周血2 mL,嚴格按照《DNA提取操作規(guī)程》進行DNA分離,分離完畢后按照Qubit.2.0 Fluorometer標準操作規(guī)程,對DNA樣本的dsDNA濃度進行檢測,并記錄濃度。
1.3.2 建庫 首先將引物(廈門艾德生物醫(y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渦旋混勻,短暫離心,然后將PCR反應管置于PCR儀上進行擴增,PCR設置體積為50 μL,98 ℃ 30 s預變性,98 ℃ 10 s 變性,61 ℃ 10 s 退火,72 ℃ 20 s 延伸,25個循環(huán),后72 ℃延伸 5 min ,4 ℃保存。最后運用磁力架對PCR產(chǎn)物進行純化。
1.3.3 上機測序 首先對純化后的文庫進行濃度質控和質量質控,然后使用illumina公司的Cartridge和Flow cell對文庫進行二代測序,使用廈門艾德生物信息分析系統(tǒng)對測序結果進行分析,得到BRCA1基因和BRCA2基因的突變結果,最后對測序結果進行人工復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1 上皮性卵巢癌病人BRCA1/2基因致病突變情況 70例上皮性卵巢癌病人中,出現(xiàn)BRCA1/2基因致病性突變的病人共計20例,總占比28.5%。BRCA1突變16例占22.85%(16/70),BRCA2突變4例占5.71%(4/70)。其中移碼突變12例,無義突變8例。外顯子11突變8例占40%,在BRCA1中11號外顯子突變7例,其中2例為981-982位刪除AT后出現(xiàn)一個終止密碼子,翻譯終止(序號6),2例1504-1508位刪除TTAAA后,502位的L(亮氨酸)突變?yōu)锳(丙氨酸),并在突變位點之后2個氨基酸處終止翻譯(序號11),1例2138位的C(半胱氨酸)突變?yōu)镚(丙氨酸),并形成了終止密碼,翻譯終止(序號11),2例為c.4801A>T的無義突變(序號14)。在BRCA2中11號外顯子突變1例,為4065-4068位刪除TACC后,1355位的N(天冬氨酸)突變?yōu)镵(賴氨酸),并在突變位點之后10個氨基酸處終止翻譯(序號10)。臨床數(shù)據(jù)表明,在BRCA1/2突變的病人中,BRCA1基因中11號外顯子突變頻率較高,該外顯子或許是一個潛在的突變熱點區(qū)域。20種BRCA1、BRCA2基因致病突變情況見表1及圖1~4。
表1 20例上皮性卵巢癌病人BRCA1/2基因致病突變情況
2.2 BRCA1/2致病變異與未變異病人臨床病理特征的比較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BRCA1/2致病性突變組高級別漿液性乳頭狀癌發(fā)生率、對鉑類治療藥物敏感率、有家族史率均高于未突變組(P<0.05~P<0.01),2組年齡和臨床分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1990年和1994年,研究者先后發(fā)現(xiàn)了2種與乳腺癌存在密切相關性的基因。這兩種基因,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先后,分別命名為乳腺癌1號和2號基因,即本文研究的BRCA1/2;2種基因均屬于抑癌基因,其編碼的蛋白通過同源重組通路參與DNA雙鏈損傷的修復,控制DNA損傷應答、調節(jié)DNA轉錄和染色體重組以誘發(fā)凋亡等方式從而抑制腫瘤[5-6]。當2種基因發(fā)生突變,它們會產(chǎn)生無效蛋白,導致細胞發(fā)生變性及惡化 。
在與此基因突變的相關人群當中,其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明顯增加。正常婦女罹患卵巢癌的風險為1.4%,BRCA1基因突變攜帶者到70歲時發(fā)生卵巢癌的機率為40%~60%,BRCA2基因攜帶者的概率為10%~20%[7]。卵巢癌的傳統(tǒng)治療模式為手術、化療、復發(fā)、再治療、再復發(fā),最后多線治療直至病人死亡。超過80%的晚期卵巢癌病人在經(jīng)過一線治療后會復發(fā),且每次復發(fā)后,病人的疾病無進展生存時間(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會不斷縮短[8]。卵巢癌病人復發(fā)與鉑耐藥密切相關,化療緩解至復發(fā)的時間越長,再次鉑化療反應率越高[9]。人們在能否延長無鉑間期的問題上付出了較多努力,并且提出了癌癥的維持治療[10]。所謂的維持治療,主要是指癌癥病人在通過合理的方式,接受初始治療以后,相關的癥狀已經(jīng)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為了能夠進一步抑制其日后復發(fā),而采取的系列維持治療[11-12]。
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及實驗,PARP抑制劑翻開了卵巢癌維持治療的新篇章。奧拉帕利是全球第一個獲批上市的PARP抑制劑[13],著名兩大Ⅲ期臨床實驗SOLO1[14]、SOLO2[15],發(fā)現(xiàn)奧拉帕利作為一線及二線維持治療藥物可明顯延長BRCA突變的初治及鉑敏感復發(fā)卵巢癌病人的PFS,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這兩項著名研究的提出為卵巢癌病人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也指出了PARP抑制劑的準確受益人群依賴BRCA基因檢測。PARP抑制劑對BRCA基因突變的上皮性卵巢癌病人表現(xiàn)出了顯著的效果,并在2020年NCCN指南中提出了完善BRCA檢測將有宜于卵巢癌整個一線治療模式的選擇。
本研究選擇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經(jīng)手術確診的70例上皮性卵巢癌病人,通過二代測序方法,對每個病人進行BRCA1/2基因檢測,了解相關的突變情況。探究病人是否在年齡、臨床分期、病理類型、家族遺傳性、鉑敏感性之間有相關性。結果顯示上皮性卵巢癌病人中,BRCA1/2突變占有較高比例,占28.5%,其中BRCA1 16例,BRCA2 4例,提示了對BRCA1/2基因檢測可評估罹患卵巢癌風險程度。ROY等[16]指出,BRCA1/2為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其最常見的突變類型是無義突變和移碼突變,而且會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方式傳給子代;本研究中,20例卵巢癌致病突變病人移碼突變12例,無義突變8例,與之研究結果一致。HALL等[17]指出,BRCA1/2在不同人種間突變率及突變位點具有明顯差異,本研究中外顯子11突變8例,突變率較高占40%,說明11號外顯子可能為卵巢癌BRCA1/2基因突變的突變熱點。有研究[18]指出,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病人普遍比未突變病人年輕,并且與種族有關,猶太女性BRCA突變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10倍。在本研究中,BRCA1/2突變組的年齡普遍低于未突變組,但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YOU等[19]對172例中國上皮性卵巢癌病人的BRCA1/2突變進行檢測,研究了BRCA突變狀態(tài)對中國上皮性卵巢癌病人生存結果的影響。研究中表明與其他病理類型病人相比,高級別漿液性癌病人存在更多的致病性突變,本研究結果與之顯示一致,此項結果代表了BRCA1/2突變卵巢癌病人腫瘤的惡性程度及復發(fā)風險可能相對較高。但BRCA1/2突變的病人表現(xiàn)出了對鉑類藥物治療的敏感性,與PENNINGTON等[20]的研究結果相同,這一結果對卵巢癌的治療效果評價具有指導作用。另外BRCA1/2卵巢癌病人基因突變與否與病人家族史有關,基因突變的病人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通過BRCA檢測,能夠有效地篩查和評估病人的家族遺傳性突變情況。同時,可以對病人家屬的卵巢癌的患病風險情況進行評估。隨著針對BRCA基因突變病人治療方法的出現(xiàn),精準治療會越來越普及,對所有患有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病人進行基因檢測,該人群的治療效果將會有所改善,因此,了解BRCA狀況有助于為治療決策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