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麗 殷春 秦占毅
摘 要 通過在黃斑星天牛化學防治區(qū)和對照區(qū)建立臨時標準地,調查樹下黃斑星天牛死亡成蟲數、刻槽數、3齡以下活幼蟲數、3齡以上活幼蟲數、羽化孔數等,進行黃斑星天牛化學防治效果的研究,結果表明:“樹干注藥+樹冠噴藥”有機結合的防治措施可使樹下黃斑星天牛死亡成蟲率達到52.1%,刻槽減退率達到89.1%,3齡以下幼蟲減退率達到94.3%,且防治效果不受限于天牛重度、中度、輕度發(fā)生區(qū)。
關鍵詞 黃斑星天牛;化學防治;死亡成蟲率;減退率
中圖分類號:S763.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5.017
Abstract The number of dead adults under the tree,the number of grooves,the number of live larvae below 3rd instar,the number of live larvae above 3rd instar,the number of emergence holes,etc. were investigated by establishing temporary standards in the chemical control zone and the control zon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runk injection + canopy spray” chemical control measures of Anoplophora maculatus can make relative to the dead adult rate under the tree reach 52.1%,the groove reduction rate reach 89.1%,and the larvae below 3rd instar decrease. The rate reach 94.3%,and the control effect is not limited to areas with severe,moderate,and light occurrences of Anoplophora maculatus .
Key words Anoplophora maculatus; chemical control;mortality rate of adults;decline rate
甘肅省敦煌市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39°53′ N,平均海拔1 138 m,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圍,平均年降水量39.9 mm,蒸發(fā)量2 486 mm,平均無霜期164 d,全年日照時數3 294.6 h,年均日較差17.7 ℃,是典型的暖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1]。20世紀六七十年代種植的楊樹(包括小葉楊、大官楊、鉆天楊等)是本地區(qū)農田林網的主要構架。21世紀初在林業(yè)重點工程、四旁樹等方面主要推廣栽植新疆楊、銀新楊、胡楊,基本形成了“楊樹主內,新疆楊主外”的農田林網的格局。2004年敦煌首次發(fā)現黃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危害,至今已有16年時間,根據最新普查結果顯示,發(fā)生面積為
966.7 hm2,且主要發(fā)生在黨河以西的鄉(xiāng)鎮(zhèn)和月牙泉鎮(zhèn),部分重度發(fā)生區(qū)幼蟲蟲口密度可達30頭 株-1以上。隨著黃斑星天牛的不斷擴散蔓延,截干更新、混交林營造等措施在各鎮(zhèn)相繼開展,但由于敦煌生態(tài)的脆弱性和蟲害發(fā)生面積大以及易產生防治死角等因素,全市防護林網的生態(tài)屏障功能呈現逐步衰退的態(tài)勢。
做好黃斑星天牛防治效果評價、構建“敦煌黃斑星天牛防控模式”是科學防控黃斑星天牛的重要依據和手段,也是有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必經之路。本研究對黃斑星天牛防控中所采取的“樹干注藥+樹冠噴藥”有機結合的化學防控措施的防治效果進行科學評估,旨在進一步指導本地區(qū)今后的黃斑星天牛防控工作。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藥劑
10%的吡蟲啉乳油(河北德美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用于樹干注藥防治黃斑星天牛;3%的噻蟲啉微囊懸浮劑(江蘇功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8%的氯氰菊酯微囊懸浮劑(重慶中邦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用于3次樹冠噴藥防治黃斑星天牛。
1.2 試驗方法
重度發(fā)生區(qū)為七里鎮(zhèn)杜家墩村八組的楊樹林分,胸徑18~21 cm,有蟲株率為41%,且在2020年4月20日進行了樹干注藥和6月18日、7月18日、8月18日進行3輪次樹冠噴藥的黃斑星天牛蟲害木。
中度發(fā)生區(qū)為月牙泉鎮(zhèn)合水村三組總干渠邊的楊樹林分,胸徑18~21 cm,有蟲株率為17%,且在2020年4月20日進行了樹干注藥和6月18日、7月18日、8月18日進行3輪次樹冠噴藥的黃斑星天牛蟲害木。
輕度發(fā)生區(qū)為月牙泉鎮(zhèn)中渠村二組的楊樹林分,胸徑18~21 cm,有蟲株率為9%,且在2020年4月20日進行了樹干注藥和6月18日、7月18日、8月18日進行3輪次樹冠噴藥的黃斑星天牛蟲害木。
對照為月牙泉鎮(zhèn)月牙泉村一組片林內的楊樹林分,胸徑18~21 cm,有蟲株率為59%,且未采取任何防治技術措施的黃斑星天牛蟲害木。
1.3 調查方法
2020年8月30日,在落實了樹干注藥和樹冠噴藥技術措施的黃斑星天牛重度、中度、輕度發(fā)生區(qū)(以下簡稱防治區(qū))和未進行任何防治技術措施的林區(qū)(以下簡稱對照區(qū))各設立臨時標準地1個,面積667 m2,并在每個臨時標準地內隨機抽取樣株20株,共計80株,記錄樹下死亡成蟲數。
11月15日—11月26日,在防治區(qū)和對照區(qū)的臨時標準地內各隨機抽取樣株5株,共計20株,伐倒后進行解析木調查,記錄刻槽、羽化孔、卵、侵入孔、3齡以下活幼蟲、3齡以上活幼蟲、解析木內死亡成蟲等數據。
1.4 數據處理
株均樹下死亡成蟲數(頭)=臨時標準地內各樣株樹下死亡成蟲數之和/該臨時標準地內的樣株總數
相對樹下死亡成蟲率(%)=(防治區(qū)樹下死亡成蟲數-對照區(qū)樹下死亡成蟲數)/(防治區(qū)樹下死亡成蟲數+對照區(qū)樹下死亡成蟲數)×100
平均相對樹下死亡成蟲率(%)=防治區(qū)相對樹下死亡成蟲/3
減退率(%)=(對照區(qū)數-防治區(qū)數)/對照區(qū)數×100
平均減退率(%)=防治區(qū)蟲口減退率(%)/3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將黃斑星天牛化學防治區(qū)樣株樹下死亡成蟲數與對照區(qū)樣株樹下死亡成蟲數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算出株均樹下死亡成蟲數(表1),然后得出天牛重度發(fā)生區(qū)相對樹下死亡成蟲率為63.7%,中度發(fā)生區(qū)相對樹下死亡成蟲率為53.3%,輕度發(fā)生區(qū)相對樹下死亡成蟲率為39.1%,最后得出平均相對樹下死亡成蟲率為52.1%(表2)。
通過開展解析木調查,計算出黃斑星天牛化學防治區(qū)和對照區(qū)的株均羽化孔數、刻槽數、3齡以下活幼蟲數、3齡以上活幼蟲數(表1),然后得出3齡以下幼蟲平均減退率為94.3%;刻槽平均減退率為89.1%;羽化孔平均減退率為44.0%,3齡以下幼蟲平均減退率54.5%(表2)。
3 結論與討論
“樹干注藥+樹冠噴藥”的黃斑星天?;瘜W防治措施可使天牛相對樹下死亡成蟲率達到52.1%,天牛刻槽減退率達到89.1%,3齡以下幼蟲減退率達到94.3%。
黃斑星天牛解析木調查工作分別在其重度、中度、輕度發(fā)生區(qū)進行抽樣,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評估天?;涝诓煌炫0l(fā)生程度下的防治效果。通過此次調查發(fā)現,3個不同程度天牛發(fā)生區(qū)3齡以下幼蟲減退率差別不大,因此得出:天?;瘜W防治效果不受限于天牛重度、中度、輕度發(fā)生區(qū)。
另外,實施了樹干注藥和樹冠噴藥技術措施的黃斑星天牛重度、中度、輕度發(fā)生區(qū)的臨時標準地內樹下死亡成蟲居多,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天牛成蟲羽化后取食了帶藥的木質部、韌皮部,補充營養(yǎng)的過程中吞食了帶藥的樹木葉片、側枝等[2],進而中毒死亡;二是樹冠噴藥導致一部分天牛成蟲中毒死亡。
3齡以下幼蟲平均減退率高主要是由于樹干注藥后,藥物濃度由木質部、韌皮部到葉片部位逐漸升高[1]導致,這與熊善松等人[3]研究結果一致。3齡以上幼蟲多為上年孵化的幼蟲,常集中于心材部分,而樹木心材部分藥物的含量相對較低[2],且樹冠噴藥防治黃斑星天牛主要是對天牛的成蟲有較好的殺傷力,對樹體內的幼蟲作用不大;但在此次化學防治防效調查中,3齡以上幼蟲減退率表現出明顯的梯度差,是由于中度和輕度發(fā)生區(qū)本身天牛蟲口密度較小導致。
黃斑星天牛雌成蟲一生平均產卵34粒[4],也就是說至少可以形成34個產卵刻槽,雌成蟲數量減少1只,刻槽至少減少34個,這也是刻槽減退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馬海麗,劉生虎,邱軍,等.甘肅敦煌葡萄栽培把“七關”和“三段式”架面管理方法[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18(10):11-13
[2] 許志春,田海燕,陳學英,等.吡蟲啉在楊樹中持留量的動態(tài)變化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4,26(1):62-65
[3] 熊善松.楊樹天牛綜合防治[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57-58
[4] 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M].2版.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2:45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