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震丙, 劉靜, 馮利利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所誘發(fā)的一種急性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增生性疾病。EB病毒進入口腔后患兒機體處于終身潛伏狀態(tài),其首先在咽部、涎腺上皮細胞進行復制,隨之侵入至血液循環(huán)導致病毒血癥,進一步累及淋巴系統(tǒng)的各個臟器和組織,腎臟損傷最為常見。IM疾病可累及腎實質和間質,急性腎炎發(fā)生率可達13%,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迅速水腫、尿液中出現(xiàn)細胞管型、顆粒管型和蛋白,嚴重者會引發(fā)血尿、小管間質腎炎、腎病綜合征、腎衰竭等[1]。本文旨在觀察β2-微球蛋白與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聯(lián)合檢測IM患兒早期腎損傷的價值分析。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住院的IM患兒85例,根據是否有腎損傷分為腎損傷組42例和無腎損傷組43例。腎損傷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1~10歲,平均(5.50±2.14)歲。無腎損傷組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1~11歲,平均(6.01±2.11)歲。同期選取我院健康體檢兒童40例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12歲,平均(6.50±2.10)歲。3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中IM的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IM的診斷標準;(2)年齡1~12歲;(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合并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等病毒感染;(2)合并先天畸形、自身免疫性疾病。
1.5 方法
1.5.1 標本采集 在兩組兒童入組后次日早晨留取尿液送至實驗室,采用貝克曼庫爾AvantiJ-E型號離心機以3 500 r/min離心15 min,檢測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α-乙?;?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glucosaminidasea,NAG)。
1.5.2 檢測方法 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采用乳膠免疫比濁法檢測β2-微球蛋白和NGAL,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微量白蛋白/肌酐,采用低離子聚凝胺法檢測NAG。操作步驟:將試劑均分為R1和R2,將尿液放置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內以終點法進行檢測,檢測波長為415 nm;設立3個空樣杯,分別加入校準品、標本、生理鹽水各15 μL,再加入R1試劑250 μL,孵育5 min后讀取吸光度A1,再加入R2試劑50 μL,反應5 min后讀取吸光度A2,并計算出ΔA。ΔA=A2-A1;ΔA測定為檢測樣本吸光度變化;ΔA標準為標準品吸光度變化。項目含量=(ΔA測定/ΔA標準)×C標準。
2.1 3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水平對比 腎損傷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水平均高于無腎損傷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無腎損傷組和健康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水平對比
2.2 3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陽性率對比 腎損傷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陽性率均高于無腎損傷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無腎損傷組和健康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見表2。
表2 3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陽性率對比[n(%)]
IM疾病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EB病毒具有嗜淋巴細胞的特性,感染后細胞免疫被激活,侵犯淋巴免疫系統(tǒng)和血液系統(tǒng),增生的淋巴細胞浸潤至泌尿系統(tǒng),進而引發(fā)腎功能損傷[3]。目前臨床上對IM早期腎損傷疾病常用尿液或血液生化指標進行診斷,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反復進行抽血會加重患兒身體、心理痛苦感,使患兒不配合醫(yī)護人員,增加醫(yī)護人員的負擔,因此選擇尿液中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四項指標聯(lián)合檢測進行診斷。
β2-微球蛋白是人類白細胞抗原Ⅰ類抗原的輕鏈部分,是指由淋巴細胞生成的游離小分子蛋白,與免疫球蛋白的穩(wěn)定區(qū)結構相似;β2-微球蛋白分子量低,其可從腎小球自由濾過,99%被近端腎小管吸收;β2-微球蛋白只通過腎臟分解代謝,大部分β2-微球蛋白是由腎近曲小管的小管細胞作用進入至胞漿內,微量部分通過尿液排出,進而反映了腎小球的濾過功能,當早期腎損傷時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尿液中的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因此β2-微球蛋白對診斷早期腎功能損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4-5]。
微量白蛋白是經腎小球濾過的最小的蛋白,腎小管可完全吸收,當IM患者發(fā)生腎損傷時,腎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腎小球硬化及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造成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提高和腎組織表面電荷發(fā)生變化,進而導致腎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加大,促使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持續(xù)性提高。肌酐是一種小分子物質,可通過腎小球濾過隨著尿液排出,人體每日排出的肌酐量較為恒定,肌酐與尿液濃度有較好的相關性;當肌酐作為校正時可降低尿液濃度對微量白蛋白的影響,可有效反映腎臟功能。微量白蛋白/肌酐檢測時相對穩(wěn)定,不易受發(fā)熱、運動、藥物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對診斷尿蛋白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其可作為評估局部性或全身性炎癥反應的腎功能指標,是腎損傷發(fā)生的征兆[6]。
NAG主要存在于血液、體液和各種組織器官內,是溶酶體內的高分子水解酶,大量的NAG主要分泌在腎皮質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內。在正常人體中NAG無法通過腎小球濾過到達尿液,在IM早期腎損傷患兒存在腎小球高濾過,腎小管上皮細胞溶酶體被激活,生成溶酶體增殖自溶現(xiàn)象;腎小管上皮細胞受損,造成細胞破壞、脫落和釋放,導致NAG活性增高,尿液中排出量增多。IM早期腎損傷患兒由于小血管痙攣,造成腎臟血氧供給不足、近曲小管通透性增加,NAG因子得以釋放,尿液中NAG含量提高[7]。
NGAL是在被激活中性粒細胞內發(fā)現(xiàn)的小分子量分泌性的蛋白,主要表達在血管內皮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等特定的上皮細胞內,其不僅具有調節(jié)金屬蛋白酶和運輸疏水性小分子的作用,還可參與炎癥反應、免疫應答、信號傳導的發(fā)展進程中。NGAL可激活腎祖細胞并向腎小管上皮細胞進行分化,具有修復N-鈣黏蛋白和抑制細胞凋亡的作用;當腎臟出現(xiàn)毒性損傷時,NGAL含量會在2 h內上升,在發(fā)生腎損傷24~48 h內的NGAL濃度對診斷IM早期腎損傷的準確率可達85%~88%,中性粒細胞釋放大量NGAL,進而影響腎小球濾過對NGAL的清除,使NGAL含量在疾病早期大幅度升高[8-9]。本研究顯示,腎損傷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水平均高于無腎損傷組和健康對照組,腎損傷組尿液檢測陽性率順序為NGAL>NAG>β2-微球蛋白>微量白蛋白/肌酐,四項指標聯(lián)合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高于單項檢測,利于IM早期腎損傷患兒的診斷[10-11]。
綜上所述,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四項聯(lián)合檢測可有效診斷IM患兒早期腎損傷,利于患兒及時確診和治療,并降低患兒腎損傷程度,提高預后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