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呆
筆名,即作者發(fā)表作品時,為隱去真實姓名所署的別名。明清時期,小說為人所輕視,難登大雅之堂。因此,一些章回小說作者顧及名譽,開始使用筆名。五四運動后,作者發(fā)表文章時,普遍署以筆名。
對很多作家來說,筆名已經(jīng)比自己的本名更重要。拿魯迅先生來說,“魯迅”這個筆名早已成了一個符號、一種象征、一種精神。而中國近現(xiàn)代的作家,他們的筆名又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1927年8月,茅盾因遭通緝不能用真名發(fā)表作品,在完成《幻滅》的寫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說月報》。取“矛盾”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代理《小說月報》編務的葉圣陶先生覺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注意,便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
曹禺原名萬家寶。有人問他筆名有何含義,答曰:我姓萬,這個“萬”字是草字頭下一個禺。寫文章總得有個筆名,便將“萬”字拆為“草禺”,但“草”不像一個姓,取其諧音“曹”。
“魯迅”這一筆名,有許多解釋。根據(jù)魯迅自己的回答:一來母親姓魯;二來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蕭紅原名張廼(nǎi)瑩。蕭紅是一位很有個性和才華的作家。她和蕭軍是一對戰(zhàn)友,他們分別用了“蕭紅”和“蕭軍”作筆名。兩個筆名連在一起是“小小紅軍”的意思,表現(xiàn)了他們對革命的向往。
冰心原名謝婉瑩。她最喜歡的一位詩人是王昌齡,于是她在取筆名的時候,就用了王昌齡詩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中的“冰心”作為筆名。
張恨水原名心遠,“恨水”這個名字取自李后主詞《相見歡》中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戴望舒是近代著名詩人,他的《雨巷》是現(xiàn)代詩里的名篇。而他的本名則叫戴朝宗,“望舒”這兩個字則取自屈原的詩“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
老舍原名舒慶春,最早的時候他曾把自己的姓“舒”字拆為“舍”和“予”兩個字,就是放棄私心的意思,后來寫文章就干脆用老舍作筆名了。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壞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則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之以自警。
朱權(quán)利摘自《人生與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