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龍
(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200)
城市軌道交通主要分為車站和區(qū)間隧道施工。車站一般采用明挖法、蓋挖法、半蓋挖法施工,區(qū)間隧道一般采用明挖法、礦山法、盾構法[1]。盾構法以施工安全、高效、噪聲和擾動低等優(yōu)點,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地鐵區(qū)間隧道施工采納。盾構機一般需連續(xù)掘進多個區(qū)間隧道,存在盾構過站這一環(huán)節(jié)。通常盾構機過站采用站外拆解吊運過站[2]、站內空推過站[3],但前提均需在車站主體完工后才具備過站條件。由于車站周邊環(huán)境復雜,且容易受征地拆遷、交通導改[4]和管線遷改等影響,難免會存在車站施工無法滿足常規(guī)過站條件的情況,因此為保證區(qū)間隧道及整體工期目標提出了“先隧后站”法施工技術,即車站部分圍護結構施工完成后,基坑土方開挖之前,盾構先掘進通過車站,再施作車站剩余圍護及主體結構。該施工技術在昆明軌道交通施工中已成功應用,在保證車站施工安全、質量、進度的前提下,區(qū)間隧道洞通工期提前了10個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昆明軌道交通五號線工程土建六標包含兩站三區(qū)間:青少年宮站-怡心橋站盾構區(qū)間(313.433 m)、怡心橋站(173.4 m)、怡心橋站-廣福路站盾構區(qū)間(1 151.694 m)、廣福路站(201.3 m)、廣福路站-河尾村站盾構區(qū)間(1 212.558 m)。盾構區(qū)間外徑6 200 mm,內徑5 700 mm,采用2臺φ6 480 mm土壓平衡盾構機施工,計劃從河尾村站始發(fā)向廣福路站掘進,在廣福路站站內空推過站后繼續(xù)向怡心橋站掘進,在怡心橋站站內空推過站后,最終在青少年宮站接收吊出。怡心橋站為昆明軌道交通五號線工程第12座車站,位于滇池路與福景路交叉口、怡心橋北側地下,車站沿怡心橋東西向布置(見圖1)。車站主體總外包長度173.4 m,標準段外包寬度22.3 m,基坑深度28.1~28.4 m,覆土厚度為4.03~4.28 m。主體采用半蓋挖順筑法[5]施工,圍護結構采用1 200 mm厚連續(xù)墻?;娱_挖深度范圍內土層主要為①2素填土、②2-2泥炭質土、②3-3黏土、②5-3細砂、③2-3粉質黏土和③4-3細砂。
圖1 怡心橋站總平面
怡心橋站因滇壹酒店拆遷、電力管線遷改困難、地質情況復雜等因素,致使車站工期嚴重滯后,在盾構機到達時車站仍處于圍護結構施工階段,較盾構過站節(jié)點相差約10個月。為確保青怡區(qū)間的洞通節(jié)點,同時減少盾構機停機等待時間以及停機風險[6],考慮在怡心橋站采用“先隧后站”法施工。
項目根據設計圖紙并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提出“先隧后站”和新上場2臺盾構機兩種施工方案。通過與原設計方案對比發(fā)現,無論哪種方案均對怡心橋站施工基本無影響,但“先隧后站”施工方案可提前10個月實現洞通節(jié)點,同時還能滿足河尾村站(盾構始發(fā)站)、青少年宮站(盾構接收站)等滇池路沿線站點還路于民的工期要求;另外盾構機施工時間也縮短10個月,工期、成本、風險等均得到更好控制。因此擬考慮采取“先隧后站”法施工方案。
“先隧后站”法施工主要施工工藝流程:施工準備→車站凈空驗算→站內盾構掘進線路設計→車站端頭加固與圍護結構優(yōu)化→盾構掘進通過車站→車站主體施工→施工結束。
項目盾構機刀盤直徑6 480 mm,垂直方向盾構掘進位于基底以上900 mm位置,其上再無其他結構;水平方向右側連續(xù)墻距離格構柱僅6.4 m,連續(xù)墻與格構柱均為先施工結構,無法滿足盾構掘進通過需要,需調整格構柱[7]位置以滿足盾構掘進通過要求。經過優(yōu)化格構柱位置調整后距離兩側連續(xù)墻分別為9.5 m、12.2 m,可滿足盾構掘進通過需求。
根據怡心橋站線路中心線以及盾構機掘進轉彎要求[8],為使掘進線路更加平順,更有利于盾構機掘進通過,在保證盾構機刀盤不與圍護結構或格構柱沖突的情況下,盡可能擴大轉彎半徑。大里程擴大端按350 m轉彎半徑調整至標準段掘進線路上,小里程再按350 m轉彎半徑調回至線路中心線掘進線路。
車站標準段線路中心線距離外側連續(xù)墻3.15 m,無法滿足掘進半徑3.25 m需要,因此考慮標準段盾構掘進線路為線路中心線向車站中心偏移500 mm距離(見圖2)。
圖2 怡心橋站站內設計掘進線路
“先隧后站”法施工要求盾構機須穿過車站圍護結構(1 200 mm厚地下連續(xù)墻),原方案連續(xù)墻幅寬僅5.5 m,且待穿區(qū)域為C35鋼筋混凝土結構,連續(xù)墻主筋為HRB500型φ32 mm鋼筋,盾構機穿越連續(xù)墻非常困難甚至無法穿過。鑒于此,對該位置圍護結構進行以下優(yōu)化:
(1)調整待穿幅連續(xù)墻幅寬為7.5 m,盾構機穿越位置連續(xù)墻鋼筋改用玻璃纖維筋[9]。為保證連續(xù)墻的整體性以及鋼筋籠吊裝安全,在區(qū)間穿越位置外200 mm設置內圈φ3 450 mm、尺寸為300×1 200 mm的環(huán)圈梁,同時在穿越區(qū)域兩側增加500×1 200 mm豎向扶壁柱,在底部增加1 200×600 mm的鎖口圈梁(見圖3)。
圖3 怡心橋站待穿幅連續(xù)墻配筋(單位:mm)
(2)因刀盤直徑大于管片外徑15 cm,車站基坑開挖至該位置時可能存在滲漏水風險,在待穿幅連續(xù)墻內增設水平和垂直注漿管。預埋注漿管采用φ50 mm PVC管,間距為500~1 000 mm,水平注漿管沿區(qū)間隧道邊沿外擴500 mm布設。在基坑開挖至區(qū)間位置時,若出現滲漏情況及時進行注漿封堵。
怡心橋站常年地下水穩(wěn)定水位位于地下3.6~5.6 m,車站及周邊地下水豐富。盾構區(qū)間隧道與車站接口處存在約15 cm縫隙,雖在盾構掘進過程中進行同步和二次注漿,但該位置較深,水壓較大,仍是薄弱環(huán)節(jié),存在較大的風險。采取在連續(xù)墻外側設置 φ1 000@800 mm 素咬合樁[10]+φ800@600 mm 雙液注漿加固的方式,加固范圍為隧道寬度方向外擴3.5 m,厚度為線路及線路上下各3 m。
因怡心橋站存在玻璃纖維筋混凝土地下連續(xù)墻,區(qū)間內無換刀條件,故盾構機在廣福路站始發(fā)前,將部分刮刀更換為滾刀。刀盤主要切削刀具宜采用滾齒刀交替布置的形式,在確保隧道掘進高效性的同時,滿足C35連續(xù)墻的高效破除。具體情況如下:刀盤中心、正面采用滾齒刀交替布置的形式,邊緣全部采用滾刀配置。交替布置后的齒刀,可滿足軟土地層掘進的高效性,而交替布置后的滾刀可對連續(xù)墻進行有效破除,提高效率。滾刀可采用特殊手段,增大在軟土地層的轉動能力,防止出現永久性偏磨。
(1)吹沙注漿
怡心橋站采用“先隧后站”法施工,主體施工前盾構區(qū)間已掘進完成,為保證基坑的穩(wěn)定以及周邊重要構(建)筑物安全,基坑開挖至第四道混凝土支撐底,并完成第四道混凝土支撐后,在第四道混凝土支撐面進行引孔,對車站范圍內需拆除的盾構區(qū)間進行吹沙注漿[11]。
吹沙注漿實施前須首先對管片進行分區(qū)封堵,本項目按照車站分段進行管片封堵,即共分七段,采用區(qū)間洞內植筋加焊接鋼筋網片的方式。模板采用木模板,方木加固,打孔澆筑混凝土。
封堵墻完成后,在每個分段管片頂部采用混凝土鉆孔機開2~3個直徑200 mm孔,下放鋼套管保護成孔護壁,套管固定在混凝土支撐上。采用導管法灌注細沙,接導管至地面,細沙從地面下放至盾構區(qū)間內。
細沙灌注1/3后進行注漿。注漿采用83×4.0 mm注漿鋼管,水泥采用32.5級礦渣硅酸鹽水泥,水泥漿液水灰比為1∶1,注漿管布設間距3 m,注漿壓力不大于0.2 MPa,注漿后等強3 d再進行下一層細沙灌注。共分三次填充、注漿,最后一次注漿壓力不大于0.5 MPa。
(2)管片拆除
開挖至盾構管片時需對車站范圍內已完成吹沙注漿的管片予以拆除。管片拆除采用破碎機直破,按照土方開挖的思路,分段分層破除并開挖。豎向臺階法開挖至第五道支撐底,及時施作第五道支撐,待支撐強度達到設計強度85%后,再繼續(xù)向下開挖至基底。
(3)自動化監(jiān)測
為保證怡心橋站“先隧后站”法施工以及后續(xù)車站主體施工的安全、順利實施,確保實施過程監(jiān)測數據的及時性,采取在常規(guī)監(jiān)測的基礎上新增自動化監(jiān)測措施,出現異常情況可及時發(fā)現,有效降低施工風險,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最有力的幫助[12]。
怡心橋站“先隧后站”法施工,通過采取以上相關優(yōu)化和措施,盾構機順利、安全、快速地通過怡心橋站并到達青少年宮站吊出,既滿足了盾構區(qū)間洞通節(jié)點以及滇池路還路于民的節(jié)點要求,同時對怡心橋站車站施工進度和施工質量基本無影響。該項技術在怡心橋站的成功應用,解決了車站因某些特殊原因工期嚴重滯后情況下關聯(lián)盾構區(qū)間無法實施或無法提供常規(guī)過站條件的問題,可節(jié)約大量工期和成本,施工風險雖有些許提高,但仍處于可控范圍。怡心橋站“先隧后站”法施工成功應用,對昆明市類似工程具有較強的借鑒性,甚至對全國范圍類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