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四
(連云港市贛榆區(qū)中醫(yī)院普外科,江蘇 連云港 222100)
甲狀腺良性腫瘤(benign thyroid tumor)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確切病因尚不清楚,考慮與缺碘、內分泌失調、頸部放射線治療等因素有關[1]。現(xiàn)代醫(yī)學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傳統(tǒng)甲狀腺開放性手術是臨床發(fā)展較為成熟的術式,可有效清除腫瘤,改善癥狀,但開放性手術操作面廣,手術切口大,對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大,術后易引起切口感染,增加痛感,治療效果不甚理想[2]。因此,選擇一種有效的手術方式,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痛苦,改善預后是臨床研究的重點。低位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是一種新興的甲狀腺腫瘤治療術式。有研究報道[3],低位小切口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效果理想,具有手術切口小、對機體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頸部美觀度好等優(yōu)勢。本研究主要比較低位小切口與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2020 年6 月連云港市贛榆區(qū)中醫(yī)院收治的75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診斷標準[4];②患者入院時意識清醒,可正常溝通;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功能衰竭不能耐受治療者及有明顯出血者;②合并麻醉藥物或手術禁忌證者;③合并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根據(jù)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傳統(tǒng)組(35例)和低位小切口組(40例)。傳統(tǒng)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33~69 歲,平均年齡(50.40±1.70)歲。低位小切口組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齡31~66 歲,平均年齡(46.30±2.20)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患者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傳統(tǒng)組 實施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治療:協(xié)助患者行仰臥位,軟墊墊高肩部約30°~35°,使頭呈后仰狀態(tài),充分暴露頸部。對患者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于胸部上方二橫指處作一4~5 cm 縱形切口,分離頸斜肌,使甲狀腺組織充分暴露于視野中,確定甲狀腺腫瘤范圍、大小及轉移情況,保護正常的甲狀旁腺、喉返神經。仔細分離甲狀腺腫瘤與周圍組織,切除腫瘤,對伴有淋巴結轉移者,清掃病變淋巴結。操作完成后,縫合剩余甲狀腺,電凝止血,留置引流管,逐層閉合切口,手術完成。
1.2.2 低位小切口組 實施低位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手術體位同傳統(tǒng)組,麻醉方式選擇頸叢神經麻醉。于頸部前方鎖骨中央作一2~3 cm 切口,分離皮下組織,使甲狀腺充分暴露于視野中,明確喉返神經、甲狀旁腺位置,做好保護處理。對甲狀腺腫瘤由上至下逐層分離,并結扎下端血管及峽部,分離氣管表層,部分或完全切除甲狀腺腫瘤,清掃伴有腫瘤轉移的淋巴結。操作完畢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電凝止血,縫扎殘留甲狀腺體及甲狀腺動靜脈。留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手術完成。
1.2.3 術后處理 兩組術后均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治療時間3~4 d。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并指導患者開展功能訓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圍術期指標(手術時間、切口長度、置管時間、引流量、住院時間)、術后疼痛、返流情況及生活質量、美容效果滿意度及預后效果。
1.3.1 治療效果評估 ①治愈:腫瘤完全清除,癥狀消失,切口愈合,無痛感,美觀度好,隨訪半年無復發(fā);②顯效:腫瘤清除率>80%,癥狀顯著減輕,切口愈合,可見輕微疤痕,隨訪半年無復發(fā);③有效:腫瘤清除率在50%~79%,癥狀減輕,切口愈合,可見明細疤痕,隨訪無復發(fā);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腫瘤復發(fā),或出現(xiàn)遠處轉移[5]??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術后疼痛、返流情況及生活質量評估 使用簡易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VAS)[6]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10 分,其中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烈疼痛,無法忍受,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重。使用反流癥狀指數(shù)量表(RSI)[7]對返流情況評估,共9項內容,每項對應0~5 分,總分0~45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返流越嚴重。使用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8]對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共8 個條目,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3.3 美容效果滿意度評估 使用院方自制面部美觀度調查情況問卷表,設置20 個題目,由患者自主填寫,評估其對面部美觀的滿意程度,總分100分,>80 分為十分滿意,60~79 分為比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十分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shù)×100%。
1.3.4 預后效果評估 記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甲狀腺功能減退、喉返神經損傷、喉頭水腫。隨訪半年,記錄患者疾病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低位小切口組手術時間、置管時間、住院時間及切口長度短于傳統(tǒng)組,引流量少于傳統(tǒng)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2.3 兩組術后疼痛、返流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 低位小切口組術后VAS評分、RSI評分低于傳統(tǒng)組,SF-36評分高于傳統(tǒng)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疼痛、返流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術后疼痛、返流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分)
2.4 兩組美容效果滿意度比較 低位小切口組美容效果總滿意率高于傳統(tǒng)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美容效果滿意度比較[n(%)]
2.5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 低位小切口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疾病復發(fā)率低于傳統(tǒng)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n(%)]
甲狀腺良性腫瘤在青年女性中發(fā)病率較高,若治療不及時,則可引起甲亢、腫瘤遠處轉移及惡變,危及患者生命[9]。研究顯示[10],手術切除腫瘤,可解除局部腫瘤壓迫,抑制病情進展,改善預后。傳統(tǒng)甲狀腺開放手術因其對機體損傷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等缺點,臨床應用具有局限性。低位小切口甲狀腺手術充分考慮患者審美需求,經胸骨處入路,所作手術切口小,可顯著縮小術后瘢痕長度[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術式均可獲得良好治療效果,具有應用有效性。低位小切口組手術時間、置管時間、住院時間及切口長度短于傳統(tǒng)組,引流量少于傳統(tǒng)組,術后VAS評分、RSI評分低于傳統(tǒng)組,SF-36評分高于傳統(tǒng)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疾病復發(fā)率低于傳統(tǒng)組(P<0.05),提示與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相比,低位小切口對甲狀腺良性腫瘤效果確切,可減輕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縮短康復進程,還可降低患者痛感,避免返流情況出現(xiàn),降低疾病復發(fā)風險,預后效果良好。甲狀腺為機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位于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在臨床治療時除考慮腫瘤清除率外,還需兼顧頸部美觀度。本研究中低位小切口組美容效果滿意率高于傳統(tǒng)組(P<0.05),提示低位小切口甲狀腺腫瘤切除術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可提高頸部美觀度。
綜上所述,低位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腫瘤效果確切,可縮短手術時間,減輕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降低術后痛感,縮短引流管放置時間,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且預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