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益豐
甌柑是中國地方傳統的柑橘品種,也是溫州的特色水果,一直深受溫州人的喜愛。品嘗過甌柑的人,對甌柑都印象深刻:初嘗入口,甌柑絲絲甜潤的滋味中裹挾著淡淡的苦澀和酸辛,咀嚼轉口間,又有一股清爽甘醇涌上舌尖,讓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溫州有悠久的柑橘種植史,唐宋時期,溫州的甌柑就以質優(yōu)味美譽冠全國,成為帝王元宵佳節(jié)分賜群臣的果品。《新唐書·地理志》載,甌柑和甘蔗、土布(粗布)、鮫革(鮫魚皮制成的革)等早在唐朝就列為朝廷貢品。如今,甌柑已成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甌海是“中國甌柑之鄉(xiāng)”,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短夏長,四季分明,良好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植甌柑。
世界上最早的柑橘學專著——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長子、南宋永嘉太守韓彥直的《永嘉橘錄》,系統記錄了溫州一帶柑橘的栽培管理方法。對種植、培育、祛病、收藏、入藥等都有詳細記述:“橘皮最有益于藥,去盡脈則為橘紅,青橘則為青皮,皆藥之所須者。”從南宋開始,青橘正式被改稱為“青皮”?!队兰伍黉洝烦蓵?178年,記載當時溫州分為柑、橘、橙三類,共有27個柑橘類果樹的品種。如今,只有甌柑頑強地保留了下來,可見其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也見證了“柑兒文”在溫州已有800多年的曬制入藥歷史。
對甌柑衍生而來的“柑兒文”,很多人或許并不了解。“柑兒文”是溫州方言,“柑兒”指小甌柑,“文”在溫州話中有死亡的意思。顧名思義,“柑兒文”就是甌柑幼果曬干后的干果?!案虄何摹钡闹兴幟星嗥?,《中國藥典》記載:青皮為蕓香科柑橘屬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其味苦、辛,性溫,有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的功效,用于胸脅脹痛,疝氣疼痛,乳癖、乳癰,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扒嗥ぁ眴为殲橐凰幨驾d于金代張元素的《珍珠囊》一書:“味苦、辛、溫,歸肝、膽、胃經。青橘皮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泵鞔顣r珍《本草綱目》中還載有青皮治療乳癰的單方:“因久積憂郁,乳房內有核如指頭,不痛不癢,五七年成癰;用青皮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徐徐服之,日一服?!?/p>
溫州人常將黃豆大小的“柑兒文”稱為“青皮子”,玻璃彈珠大小的則謂之“個青皮”,一般5千克鮮果可曬1千克“柑兒文”。曬制方法頗有講究,先將幼果清洗干凈,在陽光下暴曬5~7天,此時果皮由青轉黑變硬,再裝入麻袋或蛇皮袋里捂上2天,讓甌柑幼果里的水分滲透散發(fā)到果皮后再進行暴曬,如此反復3~4次,曬制的干果觸感如核桃般堅硬,可聞到一股藥香味。經過密封保存的“柑兒文”,可以存放很久,而且存放時間越久,香氣越濃郁,其藥效也更好。
“柑兒文”不僅有悠久的藥用歷史,也承載著老溫州人的兒時記憶。每年的5─6月,正是甌柑的生理落果期,在老溫州人的記憶里,年幼時經常去甌柑園里將這些掉落的甌柑幼果撿起來送給老香山、葉同仁等藥房收購;也有將甌柑幼果帶回家曬干成為“柑兒文”,以備積食及傷風不時之需;而此“傷風”非感冒傷風,乃指舊時溫州民間家家戶戶喜歡到院子里與左鄰右舍邊吃邊閑聊,此時如若風大,極易將風“吃”到肚子里引起腹脹肚痛,稱為“傷風”,只須拿“柑兒文”煮水喝即可緩解。
如今的“柑兒文”已不僅限于藥用,而以更多的形態(tài)和方式融入溫州人的生活。在溫州,很多人喜歡在烹飪農家散養(yǎng)的本地雞時佐幾顆清香酸澀的“柑兒文”,既可去腥解膩,又能健脾和胃。在很多溫州人的記憶中,每當家里燒這道菜時,滿屋肉香飄蕩又夾雜著絲絲柑橘的清香,聞者清新提神、胃口大開,一筷子下去,讓人再也“剎不住”手。
日常取兩顆“柑兒文”,便可泡一壺茶喝上一整天,品味茶香的同時還能調理腸胃。此外,還可用“柑兒文”加甌柑葉制成香囊掛在房間或車內,可添香祛味、提神醒腦。因溫州話“柑”與“官”、“橘”與“吉”諧音,“柑兒文”還成了溫州的特產和過節(jié)的伴手禮,象征著“大吉大利”的寓意。
“柑兒文”初食微苦,回味甘甜。“柑兒文”是承載甌越文化的一個符號,是溫州人向各地好友傳遞美好祝福的伴手禮,它更能撫慰溫州人在他鄉(xiāng)奮斗時的思鄉(xiāng)之苦。每每品味“柑兒文”那一絲絲苦味,便能引出客居他鄉(xiāng)的溫州人對家鄉(xiāng)的濃濃牽掛。品味“柑兒文”,猶如品讀“溫州精神”:勤勞致富,先苦后甜。
(編輯? ? 王? ?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