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虎”字的地名很多,虎坊橋是其中“名氣”最大的。曾是昔日京城最為繁華處,由明時“虎房”演化而來。明清時期此處有條河道,后填溝筑路,石橋湮沒無聞。今指珠市口西大街與騾馬市大街東西相接、南新華街與虎坊路南北相通的十字路口附近。
虎坊路的前門建國飯店是北京市最早的涉外酒店之一,粉白色的墻體、奇特的建筑形式,開業(yè)于1958年。上世紀80年代來北京的外國人有很多都住在此處,是北京著名的八大飯店之一,也是中國首家京劇文化主題飯店。
虎坊橋一帶濃郁的京味兒文化也催生了前門建國飯店梨園劇場的開張營業(yè)。每天上演精彩的京劇曲目,紅幕金幡舞臺快速搭起,容納千人的劇場排排林立。燈光亮起隨鑼鼓聲聲,演出開始了。臺上唱念做打引人注目;臺下八仙桌兒支起,擺著黃燦燦豌豆黃、拉著絲的薩琪瑪、酸中含甜的炒紅果兒,還有驢打滾。
除卻備受青睞的京味茶歇,飯店推出的京味主題宴更是南城百姓拜壽、婚慶、百日的首選。還有京劇題材的客房,雕花木的精美家具配著古樸臺燈映照著上乘絲帛編織的床旗、抱枕……盡享怡然。
從前門建國飯店向北,走到臘竹胡同,飄來一陣食物香氣,
隨著香氣向胡同走,走不遠,北京人家劉記炙子烤肉店出現(xiàn)了。店面不大,人氣十足,走進店內鼻間都是烤肉的香味,被吸引著也點了店內的招牌烤肉。爐子下放著碳,爐子上肉因高溫嗞啦嗞啦的聲音四起。不一會兒,肉便烤好了,鮮香均有。飽腹之后走出店外,已有不少人排隊等候進店。再往胡同里走,還有幾家烤肉店,據(jù)說是老北京胡同的烤肉味道,價格也實惠。若是想吃些小吃,還能沿著虎坊路向北,那里的京天紅炸糕十分地道,黃米炸糕,外表金黃,里為豆沙餡,隱約還有桂花香。吃時要趁熱,在甜、糯、香、軟、燙中感受忽如其來的幸福感。
北京前門建國飯店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永安路175 號
電話:010-63016688
北京人家劉記炙子烤肉( 虎坊橋店)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臘竹胡同85 號
時間:10:00-23:00
電話:010-63044325
推薦菜品: 老北京炙子烤肉、烤牛肉、烤羊肉、
烤魚豆腐、牛舌、烤酸菜,正餐時間人多,可
提前到店。
京天紅炸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虎坊路北京前門建國飯店
西北側約200 米
推薦菜品:炸糕、蜜三刀
北京城中的會館有很多,它們散落在京城的各個角落,僅是西城現(xiàn)存就有10余處。在這數(shù)量眾多的會館中,位于虎坊路的湖廣會館可以說是風云際會之地,發(fā)生過諸多傳奇,是目前北京僅存的建有戲樓的著名會館之一。
這座著名的會館原來是張居正故居,先后居住有清朝名士徐乾學、岳鐘琪、張惟寅、紀曉嵐、劉權之、王杰,學子們在這里互訪、學習詩文、交流學術,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宣南文化氛圍。后在道光十年(1830年)集資重修,升其殿宇,建筑戲樓,添設穿廊。內有鄉(xiāng)賢祠、文昌閣、寶善堂、楚畹堂等,北京戲曲博物館也在其內,德云社常在此表演相聲。
會館的灰墻邊上,停放著幾輛黃包車,車夫脖子上掛著條白色漢巾,腳著黑色的老北京布鞋,很有老北京的味道。湖廣會館地處的這片區(qū)域,原來稱為“宣武區(qū)”,是許多老北京人的回憶。虎坊路的十字路口西北角,坐落著京華印書局的舊址;西南角除了湖廣會館,還有北京市工人俱樂部;東北角,高大的晉陽飯莊之下,是古色古香的紀曉嵐故居。
來到紀曉嵐故居,臨街大門為硬山頂吉祥如意式門樓,輔以精美磚雕和山窗。在宅子門口,有一株古老的、盤曲纏繞的紫藤,紫色、粉色的紫藤花一串串地垂掛著,枝繁葉茂、繁花飄香,形成自然天棚,“四座風香春幾許,庭前十丈紫藤花”,一如老舍先生詩中所贊。
售票處在故居的右側,穿過紫藤縈繞的門前便能看見。《銅齒鐵牙紀曉嵐》里的“紀大人”幽默詼諧、才思敏捷、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文字功底爐火純青,叫人不禁好奇他的居所為何樣。
近來北京的天氣多雨,一陣一陣,來得急去得也快,眼見天空飄著幾朵烏云,耳邊響起售票處工作人員的聲音“15:00有暴雨,盡快看”,收起門票往包里塞,眼睛已經先腳一步觀看起院子。
院子是一座兩進四合院,有回廊連接,上掛紀府字樣的燈籠,中間一條磚鋪路通向正房,兩側花草樹木蔥蔥,濃郁的花草中矗立著一個彈琴的女子和紀曉嵐的銅像。正房是紀曉嵐當年的書房閱微草堂,梁架保存完好,周圍三面墻的書架上放著四庫全書,可以想象,當時紀曉嵐伏案翻閱歷史典籍,編纂書籍。正房后還有一間頗大的房屋,售賣一些文房用具。
這座故居在民國時期曾作為北京國劇學會和京劇科班社址。上世紀30年代初,西側故居舊址為北平國劇學會所用,院內還搭了戲臺。故居還緊鄰晉陽飯莊,像老舍、臧克家、曹禹等許多文人墨客常雅集于此賦詩,賞古藤。
而在故居東西宅院的舊址上,按照當時的歷史典故修建了京韻園,宣南這片沃土滋養(yǎng)了京劇的生長,眾多著名的京劇演員居住和生活在宣南幽靜的小巷,書寫過傳奇的富連成社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的優(yōu)秀京劇演員,京劇走進黃金時代成為國粹,可以說宣南是當之無愧的“京劇發(fā)祥地”。
北京湖廣會館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虎坊路3 號( 虎坊橋路口西南)
時間:10:30-17:00
電話:010-63518284,010-83551680
紀曉嵐故居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珠市口西大街241 號( 陜西巷南口)
時間:9:00-17:00
電話:010-63036712
門票:全價門票10 元/ 人,優(yōu)惠門票5 元/ 人
從熙熙攘攘的騾馬市大街拐進幽靜的魏染胡同里,步行不到10分鐘,青磚灰瓦間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夾在鱗次櫛比的平房中,頗為顯眼。小樓右側的青磚之上還印著清晰可辨的“京報”二字,報館樓門上方邵飄萍親筆所題的“京報館”3個大字也仍清晰可見。這里是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前哨,是京報館舊址,也是邵飄萍故居。
進入館內,首見的便是青磚墻上強勁有力的“鐵肩辣手”醒目大字,“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對于新聞人來說很熟悉,它出自明嘉靖年間楊繼盛的詩句,邵飄萍曾揮筆大書“鐵肩辣手”懸于報社墻上,用于自勉和共勉同仁。
青磚墻邊的走道不寬敞,也不長,站在走道上向上仰望,還能見嵌于青磚墻上的西式方窗。二層開設有《京報》與京報館展覽,分為一廳、二廳。展廳內的書桌上一盞綠色的臺燈、兩張報紙架在木架上,以情景還原展示邵飄萍的工作場所,兼重點展示“京報與京報館”發(fā)展的相關內容。
從過道走進四合院,暖黃色的燈光在屋內亮起,東屋、西屋、北屋3個屋子皆是百年紅色報刊展覽的展室,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并對北京地區(qū)黨報的歷史進行重點介紹,突出北京作為首都在報業(yè)發(fā)展中的鮮明特點和歷史地位。
順著四合院向東北角走,有一窄道進出。原來前面院落為《京報》的編輯部和經營部,后面是邵飄萍生活的院落。沿著窄道向深處走,外頭嘈雜熱鬧的聲音被屏去許多,靜悄悄地,更能慢下來感知。一面白墻闖入眼簾,白墻上一行字:“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yōu)良品質的人”,署名為毛澤東。記憶一瞬間拉回至那段動蕩的年代,堅守真實的深度報道,一代報人的新聞理想,難已言說的情緒縈繞心頭。
走出窄道,便來到了邵飄萍的故居。故居正中間立著邵飄萍的半身塑像,他目光如炬,注視著前方。東、西、北3間屋子展覽內容為邵飄萍生平事跡,重點介紹邵飄萍在創(chuàng)辦《京報》、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培養(yǎng)新聞人才等方面的生平事跡。屋內傳來小學生志愿者為游客介紹的稚嫩聲音,在將近百年的舊址中,駐足聆聽朝氣蓬勃的童聲娓娓道來歷史往事。
走至出口,名為“報紙上的百年風云”的報紙長廊徐徐排開,用當時的報紙版面,來記述100多年來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發(fā)生的大事。等出了門站在綠樹下,正好到了關閉時間,游客接連走出。館前的老胡同,黃包車拉著游客,使足力氣蹬著往前開去,“您看左手邊的京報館,重新開放不久,小樓還是中西結合的樣式,這里啊,曾經……”黃包車向胡同另一端駛去,車夫的聲音飄散在胡同深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魏染胡同30 號
時間:9:00-12:00,14:00-17:00
門票:免費,在京報館公眾號預約,每日限額2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