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
鼻息肉病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也是一種常見的耳鼻喉疾病。鼻息肉的概念在國內也是一個較新的名詞。鼻息肉發(fā)病率在18 歲以上的人群中大約是1.5%~2.0%[1]。鼻息肉病的發(fā)病因素很多,具有外科治療、鼻息肉和非變態(tài)反應性哮喘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此病。鼻息肉病的臨床治療有多種方法,但以手術或聯(lián)合用藥為主,術后復發(fā)已成為影響鼻息肉病臨床療效的主要因素。手術方法簡單,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大,術后患者恢復緩慢,因此探討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fā)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鼻內鏡下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治療鼻息肉病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選擇2020 年9 月~2021 年6 月本院收治50 例鼻息肉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鼻內鏡結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鼻息肉病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9 月~2021 年6 月本院收治50 例鼻息肉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8∶7;年齡26~68 歲,平均年齡(45.34±8.51)歲。觀察組男女比例19∶6;年齡24~68 歲,平均年齡(45.31±8.2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鼻息肉病符合臨床標準[2];②經鼻內窺鏡等臨床檢查確診;③持續(xù)鼻塞、嗅覺減退、鼻音閉合、睡眠打鼾等;④符合鼻內鏡手術適應證;⑤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不過敏者;⑥了解本研究并簽署確認書。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患者;②患有惡性腫瘤患者;③有明顯溝通障礙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取鼻內鏡手術治療。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體位,全身麻醉,鼻內鏡從患者鼻腔置入,在鼻內鏡下將鼻息肉用息肉鉗鉗除,并將鉤突及前、后篩竇切除,手術結束后進行常規(guī)止血,將鼻內鏡系統(tǒng)退出。給予填塞物進行鼻腔填塞,術后2 d 將填塞物取出,并給予呋麻滴鼻液滴鼻,一般1~3 滴/次,3~4 次/d。
1.2.2 觀察組 患者采取鼻內鏡結合糖皮質激素治療。在術前、術后2 d 服用糖皮質激素藥物醋酸潑尼松片,5~10 mg/次,3 次/d,同時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進行噴鼻,0.2 μg/次,2 次/d。連續(xù)治療3 個月。手術治療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治療效果、術后復發(fā)率及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
1.4 判定標準 ①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竇口通暢,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竇腔內有少量膿性分泌物,部分黏膜肥大或水腫,形成局部肉芽組織;無效:化膿性分泌物、手術腔粘連、鼻竇閉鎖或明顯狹窄、息肉形成等臨床癥狀沒有改善??傆行?顯效率+有效率[2]。②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機能、軀體疼痛、角色生理、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機能、角色心理狀況、活力、主觀健康狀況等9 個維度,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86.21±11.01)ml 少于對照組的(139.45±21.45)ml,手術時間(38.21±6.01)min、術后住院時間(6.21±1.01)d 短于對照組的(54.24±6.55)min、(8.24±1.11)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顯效16 例,有效7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治療顯效10 例,有效6 例,無效9 例,總有效率為64.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術后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復發(fā)率為0(0/25),低于對照組的28.00%(7/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角色生理、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機能、角色心理狀況、活力、主觀健康狀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角色生理、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機能、角色心理狀況、活力、主觀健康狀況評分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bP<0.05
鼻息肉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壓力。多數(shù)患者有持續(xù)性鼻塞、感覺減退、鼻塞、睡眠打鼾等癥狀,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會損傷心臟、肺等器官,導致咽炎、中耳炎、呼吸道感染等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近代醫(yī)學認為鼻息肉病多與過敏及炎癥有關,是一種常見的鼻黏膜疾病。當前臨床治療多采用息肉切除術[3]。
內窺鏡下息肉切除術及微創(chuàng)手術對患者組織的損傷小,可有效改善患者鼻竇復合體的病理狀態(tài)。應用此手術方案治療,不但能有效清除鼻息肉及部分黏膜組織,而且能重建患者鼻竇引流[4]。但這種治療的術后復發(fā)率很高。
鼻息肉病灶組織位于鼻腔及鼻竇黏膜,對恢復不利,術后復發(fā)率高。關于鼻息肉病的發(fā)病機制,多數(shù)研究認為與患者自身體質、過敏、炎癥等因素有關[5,6],具有較強的抗炎、抗水腫作用,可明顯減輕鼻塞癥狀,從而達到預防鼻息肉復發(fā)的目的。研究顯示,糖皮質激素在鼻息肉臨床治療中的作用機制主要有:①提高血管通透性,減少膽堿刺激引起的不良反應;②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的遷移和趨化性,減緩不良細胞因子的產生[7];③穩(wěn)定內皮細胞和黏膜上皮細胞的天然屏障功能[5];④抗炎,具有明顯的抗水腫作用,能有效改善鼻塞癥狀,抑制息肉形成,有效預防息肉復發(fā)。經臨床研究證實,糖皮質激素可抑制炎癥物質釋放,減輕鼻黏膜局部炎癥反應,抑制血管活性遞質釋放,改善血管通透性,減少小血管增生,改善黏膜水腫,減少息肉體積[8,9]。
醋酸潑尼松片是一種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炎性細胞的活性及化學中間體的合成和釋放??匪崮姿墒且环N外用糖皮質激素,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和刺激腺膽堿能活性的局部抗炎作用。鼻內窺鏡手術配合糖皮質激素治療,可明確病變,控制復發(fā)。在這些患者中,糖皮質激素具有有效的抗炎作用,可降低鼻黏膜毛細血管通透性,阻滯嗜酸性粒細胞向炎癥組織移動,大大減少術后復發(fā)[10-12]。
綜上所述,鼻內鏡手術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對鼻息肉病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降低術后鼻息肉復發(fā)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