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成都錦城學院 通識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脈沖微分方程是數(shù)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有關非線性脈沖微分方程邊值問題解的問題,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1],這些文獻中涉及的方法很多,包括上下解方法、單調迭代技術、錐上的不動點定理、Leray-Schaudar原理等.此外,二階脈沖微分方程的邊值問題已經(jīng)被廣為研究[2],但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總是假設非線性項f與一階導數(shù)x′(t)無關,或者非線性方程中不含h(t).
筆者討論了如下邊值問題(BVP):
(1)
筆者討論了一類二階脈沖微分方程的三點邊值問題,利用不動點指數(shù)理論獲得該問題正解的存在性定理,建立了一些該問題存在正解的充分條件.
為了方便,筆者列出一些定義、注解和已知的結論.
令J0=[t0,t1],Jk=(tk,tk+1],k=1,2,…,m,t0=0,tm+1=1.PC[J,R]={xJ→R|x(t),當t≠tk時連續(xù),存在,且當t≠tk時連續(xù),存在,且引入范數(shù)
顯然,PC[J,R]在‖·‖PC下構成一個Banach空間,PC1[J,R]在‖·‖下構成一個banach空間.
記PW[J,R]={x∈PC[J,R]|x′(t)在每個區(qū)間Jk的任意子集上絕對連續(xù),k=1,2,…,m}.
定義1x稱為BVP(1)的一個正解,若x∈PW[J,R],x(t)>0,t∈J,且滿足(1).
引理1[3]H?PC1[J,R]是相對緊集的充分必要條件為H中的諸函數(shù)x(t)及其導函數(shù)x′(t)都在J上一致有界且在每個Jk(k=1,2,…,m)上等度連續(xù).
1) 如果‖x‖≤‖Tx‖,對x∈?Ωρ,那么i(T,Ωρ,P)=0;
2) 如果‖x‖≥‖Tx‖,對x∈?Ωρ,那么i(T,Ωρ,P)=1.
引理3 設x∈PW[J,R]滿足:
則
引理4 設x∈PW[J,R]是BVP(1)的解,當且僅當x∈PC1[J,R]是下面脈沖積分方程的解.
其中
經(jīng)計算可得:
由于xJ→R+,x″(t)=-h(t)f(t,x(t),x′(t))≤0 ,可知x(t)在[0,1]上是凹的.令K={x∈P|x是凹的且其中γ如上所給.顯然P是E上的一個錐,K是P的一個子集.令Kr={x∈PC1[J,R]|‖x‖
定義算子TP→K,
筆者給出下面的假設:
(H1)假設對任意的r,r′>0,存在φ(t)∈L∞[0,1],使得f(·,x1,x2)≤lφ(t),其中(x1,x2)∈[0,r]×[0,r′],l=max{r,r′},t∈[0,1].
其中,λ>0為一常數(shù),
(H3)假設存在常數(shù)l0和b,其中
使得
為了方便,記
其中c>0,J=[0,1].
引理6 假設(H1)、(H2)成立,那么TP→K是全連續(xù)算子,且T在P中的不動點是BVP(1)的一個正解.
證明很容易驗證(Tx)″(t)≤0,所以Tx是非負、凹的.
第一步,證明對任意的x∈P,Tx∈K.
若0<α<1,根據(jù)引理4及T的定義,由(Tx)(η)=x(η),αx(η)=x(1),以及(Tx)(1)=x(1),所以(Tx)(η)≥(Tx)(1).
(2)
所以,由α(Tx)(η)=(Tx)(1),得
即
(3)
這與Tx的凹性矛盾.所以由(Tx)(η)≤(Tx)(1)及Tx的凹性知
這表明
(4)
由式(2)~式(4)可知
接下來證明
因為
所以
綜上可知,TP→K.顯然,如果x是T在P中的不動點,則x滿足BVP(1)且是BVP(1)的一個正解.
第二步,證明T是全連續(xù)算子.
先證明T一致有界,假設S是D中的絕對有界集,即對任意的x∈S,
所以,T(S)中的諸函數(shù)及其導函數(shù)均在J上一致有界.
第三步,證明T在每個Jk(k=0,1,2,…,m)上等度連續(xù).
于是有
所以Tx在每個Jk(k=0,1,2,…,m)上等度連續(xù).
由引理1,T(S)是相對緊集,又結合(H1)、(H2),易知Tx連續(xù),故TP→K是全連續(xù)算子.
綜上可知,T在P中的不動點是BVP(1)的一個正解.證畢.
因此,由引理6的證明可知,T(K)?K.
命題1 假設(H2)、(H4)成立,則存在r0>0,使得
i(T,Kr∩K,K)=1,?r>r0.
證明由(H4)可知,存在r0>0,滿足f(t,x,y)≤λ(‖x‖+‖y‖),x>r0或y>r0,t∈J.
又由(H2)知,對r0>0,存在φ(t)∈L∞[0,1],使得
f(t,x,y)≤lφ(t),x,y∈[0,r0],t∈J.
因此對所有的x、y∈R+,t∈J,
f(t,x,y)≤λ(‖x‖+‖y‖)+lφ(t).
所以,令x∈Kr,使‖x‖=r>r0,
所以
‖Tx‖≤‖x‖,?x∈?Kr∩K.
由引理2中的2),i(T,Kr∩K,K)=1.證畢.
命題2 假設存在c>0,有(H3)、(H5)成立,那么存在0 證明由(H5)知,存在0 取x∈Kρ,使得‖x‖=ρ,所以x∈?Kρ∩K. 由(Tx)″(t)≤0,?t∈J,有兩種情形: 對第一種情形, 對第二種情形, 所以 ‖Tx‖ ≥‖x‖,?x∈?Kρ∩K. 由引理2中的1),i(T,Kρ∩K,K)=0.證畢. 下面的定理是本文的主要結果. 定理1 假設存在c>0,有(H1)~(H5)成立,那么BVP(1)至少有一個正解. 證明由(H4)和命題1知,存在r>0,使得i(T,Kr∩K,K)=1.由(H5)和命題2知,存在0<ρ 所以BVP(1)至少有一個正解.證畢. 定理2 假設(H1)~(H3)、(H6)成立,此外,假定存在ρ2>0,使得 f(t,x,y)≤m0ρ2,x,y∈[0,ρ2],t∈J. 其中 則BVP(1)至少有一個正解. 證明對x∈?Kρ2,使得‖x‖∈ρ2,由命題1的證明, 所以 ‖Tx‖≤‖x‖,?x∈?Kρ2∩K. 由引理2中的2)可知,i(T,Kρ2∩K,K)=1 . 再由(H5)和命題2知,存在0<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