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當今世界發(fā)展最快變化最大的就是信息科技,隨著信息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對于大數(shù)據的研究分析需求是不可或缺的,而大數(shù)據正是由著無數(shù)個人信息所構成的,在此過程中將不可避免的產生對于個人信息的各種問題,所以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以及合理使用是國內外日益重視的問題。我國對于個人信息是相繼在《民法典》中逐漸確立個人信息是被法律所保護的,當前通過并將于日后生效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簡稱《信息保法》)也更進一步完善了之前法律的漏洞。但我們在此也應認識到關于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我國在關于立法保護模式,權利性質和關系等都存在不清晰以及局限,本文在此希望通過我國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現(xiàn)實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并闡釋分析個人信息和保護的本質,為當前完善解決個人信息保護的各種問題提供更多更廣的思路。
關鍵詞:個人信息;法律保護;權利;權益;
一、當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及現(xiàn)狀
現(xiàn)在我國社會生活日益進入信息化,智能化,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各種手機APP操作提供服務完成。這也導致了網絡公司隨著服務和硬件升級需求必須掌握分析用戶的個人信息,在收集分析管理中日益產生了各種侵犯用戶個人信息的情況,如互聯(lián)網公司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繪制用戶個人信息肖像進而有針對的侵犯用戶合理權益,甚至信息泄露販賣他人信息。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威脅和侵犯問題在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同時涉及個人信息泄露侵權等數(shù)量規(guī)模越來越大。
我國比較早就對個人信息保護相關領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各種法律規(guī)范,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就有消費者能夠享有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權利的規(guī)定。還有《網絡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定》,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各種有關問題都做出了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以及已經生效實施的《民法典》中也明確了個人信息保護。不久前還通過了《信息保法》,雖然我們應肯定這是作為此個人信息保護有關領域的第一次專項立法,其對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具有十足的積極影響,但我們依然不可忽視,我國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立法現(xiàn)狀依然是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模式不明確,尚未完整構建統(tǒng)一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體系,這樣帶來的問題就是執(zhí)法機關分工不明確以及司法機關法律判斷適用和標準不定。針對以上種種,我們應該明確個人信息在法律中應有的解釋界定和概括,進而確定何種立法保護模式。
二、個人信息和保護的本質
個人信息的本質歸根究底來說是為個人信息的界定和解釋,在法學理論研究當中有三種學說,一關聯(lián)說,二隱私說,三識別說。從世界立法實踐中來看,識別說是最被認可的理論。我國在《民法典》中關于個人信息的界定解釋也是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不難看出我國的界定解釋也是認可識別說。個人信息具有可識別性,即可識別出某具體的特定個人而可識別出某具體特定個人對于此個人來說會帶來不利影響以及這種可識別或許是個人所不期望的,盡量避免這種不利影響以及侵犯個人意愿就是個人信息保護的本質所在,以及這也是個人信息與隱私所存在著的交叉部分的本質原因所在。所以處理個人信息所給個人帶來的并非不利影響,那則可以認為是合理處理個人信息,并不是侵害個人信息,因為網絡科技和技術的發(fā)展根本離不開對個人信息的分析利用。
個人信息保護所承載的目的是保護個人信息可識別出的個人,保護個人不受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和意愿違背,給個人帶來的非不利影響而是有利影響乃至獲益,則是應該被認為是對個人信息的合理利用,這些對于我們厘清個人信息保護為一項權利還是權益是最關鍵的。如果我們認為個人信息的保護是為一項權利,那帶來的問題就是,網絡企業(yè)為提供合理服務合理收集分析利用個人信息的行為無需經用戶個人同意某種程度上就與此項權利產生沖突,而且個人信息保護本質上是保護個人對個人信息所帶來的的民事權益,而非權利所會承載的公權利。在當下現(xiàn)實需求下,公民的個人信息承載的既有人格尊嚴,還有相關的人身財產權益,互聯(lián)網科技企業(yè)乃至政府機關企業(yè)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對個人信息保護采取權利設立則是不妥當?shù)?,不利于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如果是將個人信息保護視為個人的民事權益,他方對于個人信息的合理利用以及給個人帶來有利影響和獲益則是合理合法的,理論上也更符合當前網絡技術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因此我們可以明確個人信息對于個人本質是一種民事權益。
三、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保護模式
當前世界主流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模式為歐洲的統(tǒng)一立法模式,另一個便是美國的分散立法模式。歐洲通過確立統(tǒng)一集中的個人數(shù)據相關保護利用規(guī)定和標準,目的在于保護基本人身權利,通過立法強調國家的公權力來規(guī)范內容,盡到保護公民信息權利的目的進而實現(xiàn)保護公民基本人身權利的目標。相反美國的立法模式是分散立法,即以各個行業(yè)或者各個州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條件分別制定相關法律規(guī)則、準則、而并不制定統(tǒng)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美國法律思路上是將個人信息的相應權利作為一種隱私權利包括的內容加以實施法律保護,在這種模式下,個人信息的權益被當做隱私權的一部分內容來進行法律保護。因為隱私權承擔著諸如名譽權,肖像權等人格權內容,個人信息保護就是對于隱私權保護的補充。同時對于個人信息保護采取何種保護模式也分為一元模式和二元模式,前者以德國為代表通過不斷擴張人格權來補充對個人信息保護中的人格利益和經濟財產利益,后者則是美國為代表的,通過隱私權和公開權來分開保護人格利益和經濟財產利益。
從我國立法現(xiàn)狀來看,我國個人信息的保護歸屬于《民法典》人格權內容中,我國人格權已經承載著人格利益和財產經濟利益的雙重屬性,人格權和立法實踐是體現(xiàn)著一元保護模式,個人信息保護中所承載的雙重權益,人格權益的保護就能同時保護個人針對個人信息享有的權益,因此一元模式即可,無需針對個人信息保護中的雙重權益再專門設立單獨的權利。筆者還認為應該采取統(tǒng)一立法模式,美國分散立法模式不符合我國實際條件,分散立法所帶來的立法成本和司法成本將是巨大的,有學者提議將個人信息保護權利像美國立法一樣納入《憲法》作為基本權利,筆者認為無此必要,首先個人信息保護的權益是民事權益而非公權利,人格權就已經很好涵蓋了個人信息保護,以此將個人信息保護權益納入《憲法》一不合適二存在抬高個人信息保護與人格權地位對等和內容重復之嫌,因此最適合的以《民法典》為總領,以《信息保法》等作為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特別法來看待,建立起普遍法—特殊法的完整統(tǒng)一體系。有學者也質疑如此設立個人信息保護在對抗國家機關時難以保護救濟個人信息利益,筆者不怎么認為,在私權利保護上,國家公權力機關并不存在能任意違反私法規(guī)定的合理性,國家公權力機關侵犯個人信息合法權益,個人完全可以因為其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根據《行政訴訟法》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其承擔法律責任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在公法領域設立個人信息保護權益的相關立法無必要。
四、個人信息法律保護思路
個人信息因為其特有性質,注定其難以只靠單一部門法律完善起到最終完全效果,因此我們需要盡快健全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和立法保護模式,《信息保法》的出臺并不意味著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的絕對完善,作為總領的《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內容,我們仍需要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完善,以起到總領的作用,除《信息保法》外,因為個人信息保護的復雜性和多元性,還應配套補充相應的行業(yè)管理的立法以及不同具體行業(yè)個人信息利用等具體標準和特殊規(guī)定,以全面應對不同行業(yè)發(fā)展對個人信息合理利用的實際需求。
在個人信息保護中,也應認識到行業(yè)自律的積極作用,針對個人信息收集利用行業(yè)尤其是互聯(lián)網企業(yè),維權保護的法律成本是較高的,因此規(guī)范建立合理的行業(yè)自律機制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有效實現(xiàn)和降低法律成本是有其必要性的,建立合理的行業(yè)自律標準和法律標準,對行業(yè)企業(yè)和個人信息保護來說都是具有符合現(xiàn)實的積極意義。一完善企業(yè)對于個人信息保護自律所應盡義務規(guī)定,明確企業(yè)自律義務標準。二是加強信息行業(yè)內部規(guī)范監(jiān)督機制,行業(yè)內部自我監(jiān)督更為直接、有效,可以降低個人信息保護風險以及監(jiān)管成本,同時行業(yè)自我內部規(guī)范機制完善,較好促進互聯(lián)網信息企業(yè)發(fā)展積極性,既順應信息時代下發(fā)展現(xiàn)實需要,也有效保護了個人信息安全。
參考文獻
[1].李穎杰.我國個人信息立法保護研究——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制定為契機[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7(09):57-59.
[2].張新寶.個人信息收集:告知同意原則適用的限制[J].比較法研究,2019(06).
[3].利明.論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以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界分為中心[J].現(xiàn)代法學,2013,35(04):62-72.
[4].程嘯.論我國民法典中個人信息權益的性質[J].政治與法律,2020(08):2-14.
[5].呂宏強,郭萍.淺談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1(09):149-151.
作者簡介:楊奇?zhèn)ィ?994-)男,漢族,江西省南昌市,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