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曉兵
【摘要】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里的瑰寶,同時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把枯燥的學習變成生動有趣的教與學?本文就從“有效性”入手,認為學會品讀是教學中的關鍵。我們可以先品讀它優(yōu)美的韻律,品它的寫作背景,再品它的內涵。
【關鍵詞】內涵;文化傳承;品讀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薄昂I仙髟?,天涯共此時?!薄攘葞讉€字,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傳承了民族文化,走進了課堂,卻很難走進學生的心里。
不是詩句不夠優(yōu)美,更不是教法不夠多樣,而是學習的目的太過功利。不得不說,只是把優(yōu)美的詩句、精美的文言文當作知識學習,有點舍本逐末了。那么,如何有效地學習優(yōu)美的詩詞、精美的文言文呢?
品讀是關鍵。學會品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先發(fā)掘古典詩詞的美與文言文的魅力,才會讓學生真正喜歡它。如何品讀,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文言文有效性教學?讀是第一步,帶著學生美美地品讀。比如,講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時候,我先播放錄音,然后根據錄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學生齊讀,分組朗讀。
讀準字音,再按節(jié)奏美美地誦讀課文。不求甚解,先讓學生感受其中的美。要求他們大聲讀出來,不管能不能明白,就像品茶那樣,一點一滴地品嘗。不要過早干涉學生品讀。差不多能熟練朗讀之后,我再放一首王菲演唱的《水調歌頭》。優(yōu)美的旋律一響起,就深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
為了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許多優(yōu)美的古典詩詞被編成流行音樂傳唱。由于流行音樂更容易被學生們接受,學生們的興趣就更濃了。聽完音樂之后,他們的誦讀顯得更起勁兒了。
不管領略了多少《水調歌頭》的內涵,學生們都能品讀其中的美。那種朦朦朧朧的思念與失意,涌上了他們的心頭。
至此,教學應當進入第二步,品讀的環(huán)節(jié)了。
帶著好奇,帶著對美的追求,可以適當地介紹一下寫作背景與作者。優(yōu)秀的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財富,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精髓。
這優(yōu)美的詩詞是怎么創(chuàng)作出來的?結合歷史背景,讓學生好好地品味課文。比如剛才提到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適當結合背景就可以讓學生品讀課文了。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此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離京“游宦”已有五年,與在齊州的弟弟蘇轍又七年未能相見。朝堂上不能施展抱負,理想難以實現(xiàn),就連兄弟親人也難相聚。面對這種克服不了的困難,普通人往往走向沉淪,但詞人卻能從悲傷中走出來。
月亮的陰晴圓缺,猶如人的悲歡離合,是必然的規(guī)律。既然不能改變,為什么不給自己希望呢?不能改變月圓月缺,卻可以堅定內心,千里共嬋娟。
學會品讀,就把枯燥的“知識”轉變?yōu)閷W生的好奇心。老師要做的就是帶領學生品讀課文,把品讀的方法與樂趣教給他們就可以了。由品讀作品背景,引導學生理解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創(chuàng)作的由來。這時,我們就可以再次引導他們品讀文言文的內涵了。
學會了品讀,就能化苦澀為甘甜,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我們只是把“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作為知識傳授,沒有品味,就會很被動。
如何品味出文章的內涵,是教學真正的重難點。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傳承很重要。品味課文內涵,培養(yǎng)學生大局觀,無論對于教學還是對于學生成才都很重要。
語文不單只是語言與文字,更是一種文化傳承。而文言文更是傳承里面重要的一環(huán)。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品讀課文,品讀文言文,品讀中華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