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趙天
人類的空間站歷程,經(jīng)歷了蘇聯(lián)“和平”號一一國際空間站——中國“天宮”號的不凡征程。
蘇聯(lián)“和平”號——第一個空間站
人類并不滿足于在太空作短暫的旅游。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蘇聯(lián)率先建成人類第一個可長期居住的太空旅行器——“和平”號空間站。該空間站于1976年初步建成,經(jīng)過長達20年的后續(xù)搭積木式組裝,1996年全部建成。建成后的“和平”號空間站,全長87米,可用空間近400立方米,重120噸,在太空運行了15年。2001年1月,完成太空使命的“和平”號空間站按科學家設計墜落南太平洋。
“和平”號空間站規(guī)模較大,但自動化程度低。當時的飛船與艙體對接全靠人工駕駛追趕控制,耗時長,難度大。但它依然為人類空間站研究提供了豐富經(jīng)驗和大量的可靠科學研究數(shù)據(jù),是人類空間站探索的第一步。
國際空間站——擁有現(xiàn)代設備的最大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運行的最大的空間實驗室,由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六國的航天局聯(lián)合建造運營,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涉及國家最多、擁有現(xiàn)代化設備的空間國際合作平臺??臻g站初步建成于1998年,經(jīng)過十多年的組裝,2010年轉(zhuǎn)入全面使用。組建完成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高20米,可居住體積約400立方米,重約420噸,由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11個成員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聯(lián)合運營。
國際空間站建成至今,先后有19個國家的230多名宇航員人駐太空生活、研究??臻g站裝備了現(xiàn)代化科研設備,可從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技術開發(fā)與驗證、地球與空間科學、物理科學、人體研究等多方面的科學探索。
國際空間站已在軌飛行23年,遠超設計壽命。由于設備老舊故障頻出,或?qū)⒂?024年停運。
中國“天宮”號——搭載現(xiàn)代高科技的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構想源于1992年。多年來,由于美國的制約、封鎖,國際空間站將中國科學家列入“黑名單”,禁止登上空間站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導致我國對太空的觀測研究出現(xiàn)空白,遠遠落后于世界發(fā)達國家。在此嚴峻形勢下,我國科學家提出空間站T程的“三步走”目標:第一步,發(fā)射載人飛船;第二步,發(fā)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搭建成較大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空間站。
2003年10月,“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將楊利偉送入太空,標志著我國完成空間站工程的第一步;2011年9月,“天宮一號”成功飛天,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工程第二步的勝利完成。
今天,我們邁出了空間站工程的第三步:一個搭載高科技設備、技術最先進的空間站已然升空。
中國空間站呈“T”字形結(jié)構,將由“三艙兩船”在太空“搭積木”陸續(xù)組建而成?!叭摗卑ā疤旌汀焙诵呐撆c兩個實驗艙“問天”和“夢天”,“兩船”是指“天舟”貨運飛船和“神舟”載人飛船。
2021年4月29日,“天和”艙首先飛天。“天和”艙是我國“天宮”空間站的主構建和核心部件,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員生活起居和做實驗的主場所,全長16.6米,艙內(nèi)活動空間110立方米,重22.5噸。由四部分組成:最前端的節(jié)點艙、航天員起居鍛煉的小柱段、工作區(qū)的大柱段、裝配發(fā)動機和對接口的資源艙。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就是以“天和”艙為基礎,不斷通過太空“搭積木”的方式,逐漸擴展建成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三名航天員進人太空之前,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飛上藍天與“天和”艙進行了對接?!疤熘邸倍柺俏覀兣c空間站之間的“快遞小哥”,此次“送貨”的包裹多達160多件,總重量達到6.9噸。這些物品包括航天員在空間站所需的生活用品、實驗設備以及用來進行空間站運行維護的兩噸推進劑等。
6月17日,“神舟”載著三名中國航天員飛天,隨后與“天和”核心艙順利對接。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至此,我國空間站初步建成,目前在軌運行包括“一艙兩船”:前段的“神州”載人飛船、中部的“天和”核心艙以及后面的“天舟”貨運飛船。三大部件組成了一個長超過36米,重達45噸的大塊頭空間器。
隨后,我國將在這三大部件的基礎上,繼續(xù)向太空發(fā)射兩艘實驗艙——“問天”號和“夢天”號,它們將對接在核心艙兩側(cè),并最終形成由“三艙兩船”五大部件組成的中國空間站。建成后的“天宮”空間站總長約50米,重量將達90多噸,額定航天員3名,預計在軌運行10年以上。
五大部件彰顯現(xiàn)代高科技
“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的高科技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它的物資運送總量達6.9噸,其貨運能力遠超歐美,領先世界,直接碾壓世界現(xiàn)役其他飛船,處于絕對的大哥大地位。另外,“天舟”二號發(fā)射重量為13.5噸,貨運能力6.9噸,貨運載荷比為48%,這在全世界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最后還有無與倫比的運輸效率:“天舟”二號僅繞地球飛行4圈就可實施對接“交貨”,而傳統(tǒng)的貨運飛船則需要繞地球飛行30多圈方可對接“交貨”,其運輸效率是傳統(tǒng)飛船的7倍還多。
而“天和”艙上,艙外智能大型機械臂、視角場遠超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300倍的太空望遠鏡、推進劑自動補給系統(tǒng)、更耐用的離子推進器等,處處都呈現(xiàn)著高科技的亮點。
更先進的對接技術
相比傳統(tǒng)的天宇對接,中國空間站各部件之間的太空對接更加先進。
一是采用了全自主對接技術。所謂“全自主”是指航天器飛上天之后,彼此間的對接不需要航天員操控或地面指控中心的指令指導,航天器在太空自己調(diào)整速度、角度、姿勢等,進行全自動智能對接。
二是快速對接?!叭灾鳌睂酉啾扔谌薚參與對接,速度更快,用時更少,一般在航天器飛上太空8小時左右即可完成,極大地縮短了航天員在飛船上的滯留時間,有效地降低了航天員的太空風險。
三是運用了可控阻尼技術。這個技術能夠有效緩沖大噸位航天器對接中產(chǎn)生的撞擊力,使原本8噸的對接能力提升到74噸,乃至180噸,大大提升了大型航天器對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更智能的并網(wǎng)供電系統(tǒng)
在中國空間站“三艙兩船”五大部件組合體模式下,
“神舟”飛船會經(jīng)歷最長19天的大面積遮擋周期,面臨太陽能電池翼被遮擋,自身無法發(fā)電的困境。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空間站采用了并網(wǎng)供電系統(tǒng):整個空間站系統(tǒng),各個航天器既能獨立發(fā)電,其電源的能量又可以相互傳送。比如“神舟”飛船無法發(fā)電時便可以接受來自核心艙的并網(wǎng)供電。這個并網(wǎng)供電的源頭很多,可以來自核心艙,可以來自貨運飛船,也可以來自實驗艙。整個發(fā)電系統(tǒng)被設計成一個“供電大聯(lián)盟”,空間站的五大部件之間可以根據(jù)實時電能的多寡自動調(diào)配,相互輸送,還可以根據(jù)彼此需要進行低壓電、高壓電的自動轉(zhuǎn)換調(diào)配輸送。這一設計,保證了空間站每一部件、每一時刻的電力供應。
“太空醫(yī)院”保障身心健康
在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的大腿外側(cè),佩戴著兩個格外顯眼的銀灰色設備,這是中國航天員“太空醫(yī)院”的專配高科技產(chǎn)品:生理信號測試盒和心電記錄裝置。
生理信號測試盒用于航天員的心電、呼吸、體溫等信號的全程檢測、調(diào)理和向地面?zhèn)鬏?心電記錄裝置則用于心電信號的實時記錄,可以測試航天員的心理狀況。如果檢測到航天員的心理狀況不是很好,“太空醫(yī)院”就會即時把相關指數(shù)發(fā)送到地面,由地面心理專家適時進行針對性心理輔導。航天員一旦肌肉疲勞,還可以由“太空醫(yī)院”來按摩肌肉。
有了“太空醫(yī)院”的生理、心理保障系統(tǒng),航天員就可以在空間站這個“智能太空港”里度過安全、愉悅的“太空之旅”。另外,太空白行車、太空廁所等設備也處處展現(xiàn)出最先進的現(xiàn)代高科技。
中國空間站每90分鐘繞地球飛行一圈,航天員一天能看到16次日出,在時間上沒有像在地球上一陣的“白天”和“夜晚”概念。為了合理安排航天員的工作和休息,便于天地間聯(lián)系,空間站采取與地面一致的作息時間。
太空環(huán)境,具有高真空、強輻射、超低溫和高速度的特點。在空間站里,航天員怎樣解決衣食住行?他們是如何進行實驗操作的呢?
衣:融入中國元素的“太空華服”
中國航天員的航空服分類精細,既包括航天員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鍛煉服、休閑服、失重防護服、睡具等,還有常服、任務訓練服、專用服飾等地面任務服裝等多個種類。這些專用服裝由特殊材質(zhì)制作,體現(xiàn)了我國太空科學的高速發(fā)展,既滿足了航天員太空生活、研究的需要,還融入了中國元素,成為航天員亮相世界的“太空華服”。
“太空華服”在線條設計、顏色搭配甚至細小徽標的制作上都極為講究。比如,航天員榮譽徽標的主線條猶如在湛藍的宇宙中航天器飛行的軌跡,給人以向上奮飛的動感;五角星的數(shù)量表明了佩戴者執(zhí)行載人飛行任務的次數(shù)。這些細節(jié)讓“太空華服”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極具藝術之美,看起來猶如一件高大上的藝術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航天員的艙內(nèi)用鞋在設計上涵蓋人體測量學、人體工學、材料學等領域的前沿科技。材料以熱塑材料、混紡針織材料為主,具備抗靜電、透氣、富有彈性、柔軟等特點。尺碼可以涵蓋多名男女航天員的尺碼體系,腳面造型采用“魚排骨”式波狀結(jié)構,能夠緩沖航天員運動時的碰撞。腳底鏤空的“九天攬月”篆書漢字藝術,同樣彰顯著中國元素。
食:食品豐富多樣的“空間站食堂”
中國空間站航天食品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營養(yǎng)豐富均衡,種類繁多。有主食、副食、調(diào)味品,以及水果、飲料、巧克力等。每周按早餐、午餐、晚餐列入食譜,能夠確保至少五天不重樣。
二是技術上達到了“一口吃”。食物設計為固態(tài)、無骨、小塊,無殘渣,無太多難以處理的餐余垃圾,達到了太空食用的技術要求。
三是盡量保證航天員的食欲??梢愿鶕?jù)每個航天員的個人口味制作、選用。比如目前空間站的“招牌菜”: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香辣羊肉、麻辣豆干,以及酸辣筍等,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選擇食用。這些食品經(jīng)過“太空廚房”的加熱裝置,只需一會兒,便會變成熱乎乎的可口飯菜。
住:實現(xiàn)Wi-Fi全覆蓋和“三室一衛(wèi)”
中國空間站艙內(nèi)活動空間達110立方米,本著“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分別設置了工作區(qū)和生活區(qū)。工作區(qū)有智能儀表監(jiān)測區(qū)和試驗操縱區(qū),前者可以觀測空間站的航行情況,后者可以進行一些操控和實驗;生活區(qū)內(nèi)有獨立的睡眠區(qū)、衛(wèi)生區(qū)、鍛煉區(qū),還配有太空廚房及就餐區(qū)。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擁有3個臥室。在太空中,每名航天員都能享受獨立的睡眠區(qū),確保睡覺不受干擾。從“站睡”到“躺睡”的科技變革,讓睡眠更舒適。
再加上Wi-Fi覆蓋、智能燈光APP、包裹式淋浴間、太空馬桶、家人私密語音通道等智能設施的裝配,航天員可以在太空舒服地上網(wǎng)聊天、洗澡、如廁,整個空間站簡直就像一座超豪華的太空別墅,居住舒適度超五星級。
行:艙外機械臂上的“太空行走”
“天和”艙上的機械臂是我國目前智能程度高、規(guī)模與技術難度大、系統(tǒng)最復雜的空間智能制造系統(tǒng)。它仿生于人體手臂原理,具有7個自由度(7個關節(jié)),高度靈活精確,長度達18米,承載達25噸,可實現(xiàn)艙體爬行功能,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空間站的高科技力度。而我國航天員的出艙行走,可以通過腳限位器將自己固定在機械臂末端,在機械臂的支持下,進行大范圍的轉(zhuǎn)移完成既定任務。有了機械臂的協(xié)助,航天員的太空行走既有安全保障,又從容自如,如同在機械臂上漂移、舞蹈。
航天員的實驗操作
目前,聶海勝等三名航天員的實驗任務有四項:核心艙的在軌測試和日常管理,出艙活動和艙外安裝、組裝作業(yè),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航天員自身健康管理。
空間站里的生活區(qū)實現(xiàn)了Wi-Fi全覆蓋
中國空間站航天食品
在“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升空與核心艙對接后,完整的“天宮”號空間站將開展諸如量子調(diào)控與光傳輸研究、空間生物學研究、微重力流體與燃燒研究、空間材料研究等多種國際空間前沿研究。這些科學研究大部分會在兩個專業(yè)的實驗艙內(nèi)進行。實驗艙內(nèi)還可以進行太空精密觀測、太空生物種植等有趣的觀測試驗。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與研究永無止境,搭載有現(xiàn)代高科技的中國“天宮”號遠不是空間站的終點。目前,美國的“追夢者”航天飛機可以自如往返于國際空間站和地球之間,實現(xiàn)雙向“帶貨”運輸;中國的火星探測車“祝融”號已經(jīng)登上了火星,開始了勘探研究;美國的載人深空探測器“獵戶座”已經(jīng)整裝待發(fā)……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人類將在浩瀚星海中航行得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