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改麗
(曹縣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山東菏澤 274400)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11月曹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4例骨性Ⅱ類錯畸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7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28.65±5.12)歲;上頜擁擠度1.68~2.78 mm,平均上頜擁擠度(2.20±0.18)mm。研究組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18~41歲,平均年齡(28.48±5.08)歲;上頜擁擠度1.70~2.76 mm,平均上頜擁擠度(2.21±0.22)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已簽署研究相關知情同意書,且研究方案取得曹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口腔科學》(第9版)[3]對于骨性Ⅱ類錯畸形的診斷標準;②探診深度<4 mm,下頜擁擠度≤2 mm,上頜擁擠度≤4 mm。排除標準:①缺失牙、嚴重牙周炎者;②腫瘤、外傷等原因導致的頜面部發(fā)育畸形者;③接受過頜面部外傷術者;④有正畸治療史者;⑤下頜重度擁擠者;⑥下頜骨后縮所致的骨性Ⅱ類錯畸形者;⑦有骨代謝疾病者;⑧嚴重內外科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正畸治療方案:將患者上頜兩側第一前磨牙拔除后,粘接滑動式直絲弓托槽,之后使用鎳鈦圓絲與方絲,排齊整平,保證上頜放入規(guī)格合適的不銹鋼方絲,上頜采用后牙與微種植體為支抗關閉拔牙間隙。研究組則使用骨皮質切開術輔助正畸治療方案:將患者上頜兩側第一前磨牙拔除后,粘接滑動式直絲弓托槽,排齊整平,保證上頜放入規(guī)格合適的不銹鋼方絲,實施骨皮質切開術。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體位,局麻后將唇頰側黏骨膜全厚瓣暴露出來,手持超聲骨刀開放切口,以穿透骨皮質到達骨松質為宜。選擇上頜雙側第一前磨牙包繞區(qū)作為手術部位,在牙槽骨與牙根間的上方開放垂直切口,切口范圍為牙槽嵴下方至根尖下方,之后在根尖下方開放水平切口,連接所有垂直切口。將骨粉移植到唇側骨板較薄的部位,填充術區(qū),均勻鋪放在牙槽骨中,完成后處理稍大于術區(qū)的口腔修復膜,在原有部位復位齦瓣,縫合切口。手術后1周拆除縫線,2周后以牙與種植體為支抗,采用鎳鈦螺旋拉簧對上前牙進行2~2.5 N力度的加力內收,之后每間隔3周加力與調整1次,共治療16~20次。
1.3 觀察指標 ①通過錐形束CT檢測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牙齒硬組織與軟組織相關數據,各項數據均取平均值。其中硬組織包括:上牙槽緣點、牙槽座點連線與腭平面的交角(UARA),鼻根點、蝶鞍中心與上牙槽座點形成的角(SNA),上牙槽座點到水平面垂直距離(Sd-HP),上牙槽緣點到冠狀面垂直距離(Sd-CP),上牙槽緣點到冠狀面的垂直距離(A-CP)。軟組織包括:鼻下點至水平面的垂直距離(Sn-HP),唇上點到水平面的垂直距離(Ls-HP),鼻下點至冠狀面的垂直距離(Sn-CP),唇上點到冠狀面的垂直距離(Ls-CP),鼻底至上唇及鼻小柱前端至鼻底的交角(NLA)。②比較兩組患者的關閉間隙時間。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所有數據均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滿足方差齊性。組內計量資料用(±s)表示,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硬組織相關數據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硬組織相關數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UARA、SNA、Sd-CP較對照組高,且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Sd-HP、A-CP與治療前相比,以及兩組組間治療后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軟組織相關數據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軟組織相關數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Ls-HP、Ls-CP、NLA較對照組高,且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Sn-HP與Sn-CP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組間對比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關閉間隙時間對比 研究組患者關閉間隙時間為(5.48±1.52)個月,較對照組(9.81±1.49)個月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946,P=0.000)。
骨皮質切開術是一種口腔外科輔助治療手段,其通過在翻瓣后的牙槽骨皮質上打孔或開放切口,可以引起局部加速現象,即局部組織損傷后形成暫時性的快速代謝反應,以便修復缺損[6]。相較于傳統(tǒng)截骨術,骨皮質切開術不會破壞骨松質,對患者損傷更加輕微,且利用正畸加力與骨損傷后的正愈合機制,可進一步促進牙移動,縮短矯治時間[7-8]。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牙齒硬組織UARA、SNA、Sd-CP較對照組高(P<0.01),兩組Sd-HP與A-CP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牙齒軟組織Ls-HP、Ls-CP、NLA較對照組高(P<0.01),兩組Sn-HP與Sn-CP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骨皮質切開術輔助治療骨性Ⅱ類錯畸形的內收效果主要體現在上齒槽緣點部位向后的改變,且隨著上頜切牙的整體內收,上頜齒槽骨隨之向舌改建;從軟組織方面來看,主要表現為鼻唇角與唇上點的改變,調整了面部凸度。另外,骨皮質切開術通過改變前牙內收方式,緩解牙支抗負擔,繼而有效利用拔牙間隙,促使前牙內收,改善側貌,達到滿意的矯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操作者在矯治并內收前牙時,應嚴格把控上前牙轉矩,盡量整體內收,以免過度傾斜或直立導致鼻唇角過鈍,繼而造成畸形拔牙面容。此外,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關閉間隙時間較對照組短(P<0.01)??梢?,骨皮質切開術不會損傷骨松質,并有效發(fā)揮出了骨結構保護作用,加快缺損修復,縮短恢復時間。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硬組織相關數據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硬組織相關數據對比(±s)
注:相比本組治療前,*P<0.01。UARA:上牙槽緣點、牙槽座點連線與腭平面的交角;SNA:鼻根點、蝶鞍中心與上牙槽座點形成的角;Sd-HP:上牙槽座點到水平面垂直距離;Sd-CP:上牙槽緣點到冠狀面垂直距離;A-CP:上牙槽緣點到冠狀面的垂直距離。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軟組織相關數據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軟組織相關數據對比(±s)
注:相比本組治療前,*P<0.05。Sn-HP:鼻下點至水平面的垂直距離;Ls-HP:唇上點到水平面的垂直距離;Sn-CP:鼻下點至冠狀面的垂直距離;Ls-CP:唇上點到冠狀面的垂直距離;NLA:鼻底至上唇及鼻小柱前端至鼻底的交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