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 盧瑾
摘要:美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但是現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很多課堂缺少“音樂性”,把課堂內容和時間聚焦于音樂背景、作曲家介紹;在聆聽音樂中,機械的操作和問題,讓學生的注意力不能被音樂本身所吸引。本文試從人民音樂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的《御風萬里》課例,探討初中音樂欣賞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關鍵字:初中音樂、欣賞課、多感
一、選擇學生生活熱點切入,建立情感與認知聯系。
現行人教版的教材中,7至9年級六冊教材中其中欣賞曲目135首,中國樂曲有86首,外國樂曲49首。中國作品主要是豐富多彩的各民族音樂,表現的形式有器樂演奏、合唱、交響詩、音樂劇,及京劇、豫劇、黃梅戲等多種戲曲種類。
這些音樂形式離初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一定距離,特別對于港區(qū)學生來說,音樂知識儲備不豐富,接觸的音樂形式有限,想引起學生內心的注意,需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挖掘知識和生活的交叉點。在一些新媒體包裝下的“網紅”和“神曲”就是很好的一個橋梁:在《御風萬里》的B樂段中,以《黃河船夫曲》為主線寫成。引入這個樂曲是,嘗試使用龔琳娜和黑鴨子組合演唱的無伴奏演唱,其演唱者們高超的演唱技巧,夸張的表演都讓同學們印象深刻,迅速拉近教材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網紅”的光環(huán)也讓學生內心的情感上有很大共鳴,內心有意愿去接觸“網紅”涉及過的作品。而在使用傳統(tǒng)音頻引入《黃河船夫曲》時,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和對視頻的關注度明顯降低不少。
二、多感聯動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
在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普遍認為音樂欣賞課,內容難,知識面廣、不易講。一些教師會存在重演唱課,輕欣賞課的現象。講欣賞課也存在一些固定模式;演唱歌曲的主題;聆聽音樂,講講音樂情緒是怎樣的等。使整個欣賞教學的的欣賞流于形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美的滲透。更無從談起實現課程標準中的教育目的,讓學生能夠帶有感情色彩地揭示了事物的審美特征和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的審美素質、能力發(fā)生預期的變化。
為了高效的完成演唱音樂主題的目的,教師大都采用一句一句教唱的方式。這樣過教材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沒有競爭,有聲無心的跟唱,效果可想而知。在課例中,老師先讓學生用一分種的時間自行認清楚下句的音高和節(jié)奏,并用激勵措施和課堂巡視來督促學生有效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用心程度更多,接下來的演唱,老師要求學生手劃拍,嘴做口型,不出聲的無聲演唱來配合老師演雙簧,培養(yǎng)學生的內心聽覺,通過首腦多動的模式來進行音高的訓練。這樣的游戲方式,讓學生用心、用手、用耳去感受這句的音高,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注意力一直被整個過程牽著走,讓這個學習過程成為學生有效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流于形式。通過課上和課下的學生提問統(tǒng)計來看,比起“填鴨”式教學,學生用腦更多,思考更多,效果更好。
三、建立知識階梯,給學生學習成就感的可能。
成就感是指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即愿望與現實達到平衡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除了吸引注意外,還需要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面對音樂素養(yǎng)不高,音樂課時較少的現實狀況,如何來讓學生獲得學生內心的成就感呢?課例中,老師的問題是:《黃河船夫曲》依次使用什么樂器演奏?想要完成這個問題需要對《黃河船夫曲》的曲調和樂器的名稱和音色都有所了解。課例中教師在上一環(huán)節(jié)已經解決了黃河船夫曲第一句的曲調問題。交響樂隊的樂器甚多,音色也較為復雜,如果不講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解決不了這個具體的問題,無法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這個問題也就成為無效問題。為此,教師通過對比記憶,串聯類比音色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對于單簧管和雙簧管這個問題,通過吹嘴這個特征來幫助學生區(qū)分;小號的音色向王子一樣陽光明亮,長笛的音色像公主一下溫婉柔和,短笛則像小鳥一樣吟唱圍繞在公主身邊,而圓號的聲音則像一個身材魁梧的將軍,厚重有力。形象的比喻,讓學生對樂器和音色都有一個很好的認知,對于音色也有極高的好奇。接著同學的整個聆聽過程都是一個捕捉和“解惑”的過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去獲得成就感,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升對于音樂感知和欣賞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審美能力。
四、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讓音樂課堂成為美的享受。
在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學生獲得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很寬泛,老師需要于是俱進去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點,在學生接觸的各種知識中去找到能力點與教材中相匹配的點來進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流程不能引起學生的學興趣與動力。
在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方面,教師首先應該擺正欣賞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實音樂欣賞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的完成教學任務。創(chuàng)造性的根據大單元備課的原則,整合教材的內容,通過樂器,情感,樂曲等,用主題、主線等方式讓學生有條理的接受和記憶。
在欣賞課中,要求教師的音樂儲備和能力非常高,需要對整個教材的解讀、掌握的程度,對上課的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在課例《御風萬里》的B樂段中,不僅教師要對《黃河船夫曲》的曲調了熟于心,也許對其中的穿插的藏族《襄瑪》、哈薩克族《哈薩克民歌》、內蒙古樂曲《嘎達梅林》都非常熟悉,在課例中,能夠背唱其曲調的教師整個課堂的流程非常順暢,學生能夠獨立的去感受其曲調,對其插部的音樂欣賞更直觀,而教師能夠用舞蹈伴隨《襄瑪》起舞時,這個課堂的注意力,就再次被教師的技能點燃?!氨辰滩摹焙汀皞浣滩摹钡哪芰σ魳防蠋煹木C合能力提出新的挑戰(zhàn)。
教師的情感帶入才能使學生真正走進整個音樂的情感內核。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欣賞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水平,更需要以音樂為載體去感受美,二次創(chuàng)造美,表達美的過程。
文獻參考
[1]張亞娟.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實踐之我見[J].素質教育,2013,(3).106.
[2]施敏慧.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習興趣—以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0,(8):75-76.
[3]王薇楓.體驗、創(chuàng)造—談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