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至2005年是中國羽毛球隊男雙、混雙選手,2004年湯杯冠軍隊成員,2005年蘇迪曼杯冠軍隊成員,單項最好成績是2003年世錦賽第三名(與趙婷婷搭檔)。2006年8月開始出任教練,先后在國家少年隊、國家青年隊執(zhí)教女隊。2008年10月開始,擔任中國羽毛球隊女雙主教練,期間趙蕓蕾/田卿奪得2012年奧運會冠軍,于洋/王曉理多次獲得世錦賽冠軍。
之前的幾期,我講了許多準備比賽的細節(jié)。但當選手們真正踏上比賽場地和對手隔網相爭時,我們往往會談到比賽心態(tài)、斗志、氣勢等等。其實,比賽還考驗每一個運動員的韌勁。
運動員每天都要經受大運動量的訓練,在身體和精神上都要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通過觸碰自己的極限去適應,從而變得越來越強大。尼采的一句話“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很好地詮釋了競技體育的深刻含義。
我們從事競技體育,很多時候就要走出舒適區(qū)。舒適區(qū)就是你可以掌控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你的愿望、動力都可以實現。有一種情況,有些運動員在技術練習中只練習已經熟練掌握的內容,后來在實戰(zhàn)中出現了問題,有些技術并沒有掌握,回到訓練中卻沒有針對性地去解決,讓問題繼續(xù)存在。
為什么會這樣?是怕自己掌握不好,怕影響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擔心自己做不到。我在體能訓練時經常會碰到運動員說這么一句話:“陳導,我從來沒有跑過這么快!”“我從來沒有舉過這個重量!”我的回應一般都是:“你并沒有拿過全國冠軍、全英冠軍甚至是世界冠軍、奧運冠軍,你現在做的事,都是在做你以前從來沒有做到過的事情!”
首先要挑戰(zhàn)自己,我給隊員們定下的大部分都是“跳起來才能夠得著的目標”,一步一步引導隊員觸碰自身的極限,達到突破的目的。面對技術訓練,要求隊員們哪里不足就針對性地練哪里。比如,我防守中擋網比較差,我就在訓練中多制造接殺擋網的機會,讓他們多體會,多嘗試找感覺,達到熟練的目的。今天練不好,明天繼續(xù);這周沒有達到目標,下一周繼續(xù)。善于給自己的進步和進程增加時空感這一項,讓自己能夠認識到通過時間的積累、有目的地練習,我一定能夠達成目標,使運動員變得耐心有韌勁。
在比賽中也會出現暫時落后、戰(zhàn)術、球路被壓制的情況,有韌勁的運動員會耐心應對,不急于得分,通過戰(zhàn)術的改變和對手周旋,允許對手得分,一分一分地咬,熬到對手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扭轉局勢,這種心態(tài)是非常煎熬的。比如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傅海峰/張楠對韓國隊金基正/金沙朗的那場球,傅海峰/張楠在決勝局1比10的不利局面中實現驚天大逆轉,就是韌性的極致表現。當時,傅海峰和張楠的信念就是“我爭取多拿一分,打好當下這分球”。
要想變得有韌勁,運動員必須要自己主動發(fā)出動力,也就是我喜歡、熱愛,愿意為之付出。如果你從事競技體育是別人逼迫著你、推動著你去做的,你的動力都是別人給你的,這時候你就失去了錘煉自己的機會,這時候你就可能變得只有忍耐力,但不叫做一個堅韌的生命力。堅韌的生命力必然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的選擇、我的動力、我的心愿。作為教練,面對有主動意愿的隊員,更多的是引導他樹立遠大的目標,一步一步去實現!
堅韌的品質,需要在青少年時期就加以培養(yǎng)和挖掘。成為奧運冠軍,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我希望自己能夠帶出更多有韌性的好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