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晶晶,劉 鑫,劉為平
(江蘇開放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6)
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近年來綠色建筑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LED 照明技術也在各個綠色建筑園區(qū)被普及和推廣。
同時,中國已邁入高質量發(fā)展的新時期,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夜間戶外活動范圍在擴大和時間在延長,對居住條件和出行體驗提出了新的要求[1]。然而,目前住宅小區(qū)照明設計標準仍為空白[2-3]。因此,本文對住宅小區(qū)道路開展LED 照明優(yōu)化設計研究。
調研發(fā)現,與工業(yè)園區(qū)、綠地景區(qū)道路不同,居住區(qū)道路個性化程度普遍較低,具有以下特征:①道路功能單一。新建小區(qū)道路平面設計趨勢是人車分離,小區(qū)內道路以人行道為主,車行道主要位于四周或入門處。老舊小區(qū)主干道為機非混行,支路以人行為主。②道路材料和結構簡單。車行道一般為瀝青混凝土路面,為1~2 車道,寬度約4~7 m;內部人行道路采用的材料種類較多,如鵝卵石、透水磚、砌塊、混凝土磚等,寬度約為1~5 m。一般路寬5 m 左右的人行道在交叉口處設置可移動式隔離樁,以備發(fā)生火情時做消防通道使用。③交通流速慢,且具有鮮明的潮汐規(guī)律。早晚上下班時間車流較密集,其他時間段車流很少。車流速度較慢,一般設計時速為20 km/h,實際行駛速度為5~20 km/h,較少發(fā)生超速現象。
現階段住宅小區(qū)道路照明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4-5]:①住宅小區(qū)道路照明設計以經驗為主,或參考城市道路中支路的設計標準進行。一般行車道設計照度約為3~6 lx,人行道設計照度約為0.5~3 lx。燈具布設方式單一,一般采用低桿燈單側布設,間距約為10~20 m。②照明控制方式落后,以集中手動為主,照明設施維護不及時。③照明能耗強度高。目前住宅小區(qū)道路照明多選用高壓鈉燈等傳統光源,其對新型節(jié)能光源的選用較市政道路、景觀道路等落后。
從實踐角度出發(fā),選取目前住宅小區(qū)普遍使用的高壓鈉燈和國家大力推廣使用的LED 節(jié)能光源為普通照明方案和節(jié)能照明方案的代表光源,開展照明優(yōu)化設計分析。
為了充分發(fā)揮道路照明的功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基于視覺科學理論,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方面各國均開展了一系列照明研究,并提出了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如表1 所示。
表1 各國城市道路照明評價指標體系[4,6]
分析發(fā)現,各國照明標準可以分為照度類、亮度類和可見度類。對于道路照明,行人和駕駛員感受到的視覺信息來源于路面和周邊環(huán)境的亮度,而不是光源的直接照度,所以亮度類指標更合理。但由于亮度類指標計算和檢測方法都較復雜,在工程中難以推廣,因此小體量照明工程設計一般選擇更具操作意義的照度類指標。
此次研究對象是住宅小區(qū)道路,其亮度計算需考慮路面、人行道、房屋和環(huán)境等條件,更為困難。因此,本文以平均照度Eh,av為設計核心,選取平均照度Eh,av、照度均勻度UE、眩光限制閥值增量TI為指標開展住宅小區(qū)道路照明優(yōu)化設計。
照明是為安全行車服務的,評價行車安全的關鍵指標是停車視距,取決于車輛速度和制動時間,而制動時間受車速、照度及光源顏色共同影響。為得到不同設計速度下高壓鈉燈黃光、LED 白光下的照度,在南京市住宅小區(qū)開展了照度測試試驗。試驗步驟如下:道路終點處架設與成人高度寬度相似的目標物;駕駛汽車勻速行駛到起點,點擊計時器;駕駛員觀察到目標物,開始制動,點擊計時器;車輛靜止,點擊計數器;檢測現場照度,記錄光源類型。
根據試驗方案,車速依次為5 km/h、10 km/h、20 km/h、30 km/h、40 km/h,巡航駕駛,獲得不同光源條件下制動時間與車速和照度的擬合關系。
根據JTG D20—2017《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7]中給出的停車視距計算公式、試驗得到的制動時間與車速和照度的擬合關系,推導出兩種光源的平均照度Eh,av、行駛速度、停車視距的關系如下所示:
式(1)(2)中:v為行駛速度,km/h;S為停車視距,m。
而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8]中規(guī)定了不同設計車速的停車視距要求,將其代入后,可以得到不同車速條件下的兩種光源照度要求。照度均勻度UE指標采用國際照明委員會CIE 的研究成果,眩光限制閾值增量TI指標沿用CJJ 45—2015《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中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住宅小區(qū)照明設計評價指標最低限值要求,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速度條件下住宅小區(qū)照明設計評價指標限值
可見相同車速條件下LED 光源和高壓鈉燈光源的設計要求差異不大,LED 燈的平均照度和照度均勻度指標限值略高于高壓鈉燈,而眩光限制閾值增量略低于高壓鈉燈。
利用DIALux 軟件對LED 燈和高壓鈉燈兩種光源進行不同布設方式下的照明光效仿真模擬研究。建立7.5 m(1.5 m人行道+4.5 m 車行道+1.5 m 人行道)的住宅小區(qū)道路,路面選擇CIE R3 普通干燥瀝青路面,Q0 為0.07,如圖1 所示。
圖1 DIALux 軟件照明數值仿真
仿真分析發(fā)現,相同功率的LED 光源照明效果優(yōu)于高壓鈉燈光源。住宅小區(qū)道路照明仿真時采用56 W 的LED 光源和83 W 的高壓鈉燈光源,相同布設下有相似的照度結果。分析不同布設方式對光效的影響如圖2 所示。
圖2 3.5 m 光源高度不同布設方式下的最佳照明效果
可以看出,三種方案均能滿足照度要求,單側布設的最佳間隔最短為8 m,雙側布設和交叉布設的最佳間隔為14 m。因此,若小區(qū)道路只設置一側人行道,單側布設成本最優(yōu)。交叉布設和雙側布設在照度均勻度上表現顯著,優(yōu)于單側布設。其中交叉布設時照明功效適度,而燈具數量相對較少;雙側布設時照明功效過優(yōu),存在一定資源浪費。
若采用實踐中使用較多的20 m 路燈間隔、交叉布設燈具,能夠得到兩種光源不同布設高度下的路段平均照度和照度均勻度變化,如圖3 所示。
圖3 不同安裝高度下兩種光源的照明效果
由圖3 可知,兩種光源的評價指標隨著光源高度的變化趨勢相似,其中平均照度與安裝高度負相關,照度均勻度與安裝高度正相關。高壓鈉燈和LED 燈滿足20 km/h 時速時,平均照度和照度均勻度要求的安裝高度均在3.5~4 m 間,最佳布設高度為4 m。
考慮到燈具市場和小區(qū)設計施工現狀,設雙側人行道的小區(qū)道路照明設計按照15 m 間隔交叉布設,設單側人行道的小區(qū)道路照明設計按照10 m 間隔單側布設,光源布設高度為3.5~4 m。
結合住宅小區(qū)規(guī)模小特點,本文提出以平均照度為核心,包含平均照度、照度均勻度和眩光限制增量閥值增量3個指標的照明評價體系;基于試驗測試和理論推導,提出不同設計車速下,傳統高壓鈉燈照明方案和LED 照明方案的設計指標限值;通過數值仿真,發(fā)現同等照明光效下LED燈較高,壓鈉燈節(jié)能48%。燈具布設方面,設雙側人行道的小區(qū)道路LED 照明設計按照15 m 間隔交叉布設,設單側人行道的小區(qū)道路LED 照明設計按照10 m 間隔單側布設,光源布設高度推薦3.5~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