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澗橋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慶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橋長五十余米,凈跨二十九米,橋屋二十間,橋柱八十余根,橋面則由厚木板加固。遠遠望去,氣勢如虹。同樣的飛檐走獸,同樣的青龍翹須、斗角繞云,在青山碧水、古樹翠竹、碇步畫舫的相互輝映下,古意盎然,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山水畫中。
廊橋是泰順文化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交通的要道,更是地方文化的體現。它是泰順的文化坐標與精神圖騰。建橋修路,有更多的故事藏在這里。泰順近沿海,海洋氣候對泰順地區(qū)影響很大,特別常見要數臺風形成的降雨,每年都會有多次臺風暴雨影響泰順,影響泰順的江河上的橋梁。有歷史記載的特大洪災就有數次,每一次都會沖毀橋梁無數。橋沖毀了再建,建好了隔些年又被毀,毀了又建,反反復復,考驗著泰順人民的毅力與在耐力。文興橋數次被沖毀,北澗橋也被沖毀六次。
筱村,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我們穿鎮(zhèn)而過,文興橋就藏在一大片金黃的稻田邊上,玉溪的水不多,上游是成群的白鵝,下游還是成群的白鵝。充滿了田園的情趣。只有相機能拍出美,文字略顯蒼白……舊橋已經在2016年9月15日臺風暴雨中毀掉,我們眼前的這座橋是當地村民集資千萬修造而成。當天被沖毀還有薛宅橋和文重橋,均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在文興橋鄉(xiāng)村館里,我們看到了村民重建這座廊橋的圖文介紹,重新回味一座新的廊橋重新矗立在溪水之的過程。
和廊橋相關的故事還有很多。令人感動,令人感慨。廊橋申遺中心的莊通老師,一個用生命保護廊橋的人。廊橋被沖毀之后,為了盡快收集木材,發(fā)動所有保護廊橋的志愿者,向下游沿河尋找,最終把一座橋的木料,一根不少地從下游收集起來……每一座廊橋背后,都有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廊橋是泰順人的文化坐標,是泰順人的精神圖騰。廊橋印在每一個泰順人的心里,它不僅是交通之橋,更是遮蔽風雨之橋。如今,廊橋是泰順人手中的一張文化名片,只需要說到廊橋,我就知道是泰順。
泰順——古村歷史記憶
泰順地處浙江最南端,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晚期。唐代起,眾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xù)遷入這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創(chuàng)造出地方特色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