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靖
為提高小麥規(guī)范化播種水平,進一步挖掘小麥生產潛力,根據(jù)河南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制定的《不同區(qū)域小麥播種技術模式試驗示范方案》有關要求,西平縣農技推廣中心克服不利因素,圓滿完成小麥新技術試驗示范任務,現(xiàn)將試驗結果分析如下:
一、試驗目的
在大田生產條件下,以播種機具為載體開展小麥不同播種模式的試驗示范,篩選并優(yōu)化適宜西平縣的最佳小麥播種技術模式,為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和高質量、規(guī)范化播種提供技術支撐。
二、試驗地基本情況
本試驗安排在西平縣二郎鄉(xiāng)小王莊村河南未來新星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所流轉的土地內,土質為砂漿黑土。地勢平整、地力均衡。
三、試驗示范設計
(一)試驗示范田選擇及管理
選擇當?shù)刂魍菩←溒贩N百農207,對照與處理地塊相鄰,肥力相當。播種期、化學除草、施肥等生產管理一致。底肥選用“心連心”牌復合肥,N、P、K配比為23:13:10,小麥起身拔節(jié)期結合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
(二)試驗示范設計
試驗的播種方式有機械寬幅勻播、機械溝播、機械等行距條播(CK)3種。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共計9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不小于667 m2,隨機排列,具體播種技術如圖1。
機械溝播:前茬玉米收獲后,板茬免耕起埂溝播,溝寬40 cm,深13.5 cm,每溝播種小麥2行,肥料施在種子側下方5 cm溝底中間。播種機械使用2BMFD-7/14全還田防纏繞免耕施肥播種機。
機械寬幅勻播:前茬玉米收獲后,機械耕作整地后采用機械寬幅勻播種,播幅8 cm,行距20~25cm。
機械等行距條播:前茬玉米收獲后,機械耕作整地后采用機械等行距條播。
四、田間管理
2019年10月16日下午整地,每667 m2底施“心連心”牌復合肥50 kg。10月17日上午根據(jù)方案要求對不同小區(qū)進行播種,每667 m2播種量12 kg。10月26日小麥陸續(xù)出苗。10月30日澆水。11月3日檢查小麥出苗情況(見下頁表1)。
2019年12月25日分別對小麥越冬群體、單株分蘗、次生根、葉齡和株高等進行苗情調查(見表2)。2020年2月26日分別對小麥返青期群體、單株分蘗、次生根、葉齡和株高等進行苗情調查。3月4日,對試驗區(qū)進行噴藥,藥劑有高效氯氟氰菊酯、炔草酯、二甲四氯鈉鹽、腈菌唑和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等殺蟲劑、除草劑和殺菌劑等。3月7日上午追肥,每667 m2追施尿素7.5 kg。3月14日分別對小麥拔節(jié)期群體、單株分蘗、次生根、葉齡和株高等進行苗情調查。
4月18日,對試驗區(qū)進行第2次噴藥,藥劑有亮殲、氟環(huán)唑·多菌靈、磷酸二氫鉀等。4月30日,對試驗區(qū)進行第3次噴藥,藥劑有吡蟲啉、多菌靈、磷酸二氫鉀、麥健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5月3日對試驗區(qū)進行小麥除雜。5月23日,根據(jù)試驗方案,對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的每個處理分別選取3個樣點進行畝穗數(shù)、穗粒數(shù)、千粒質量、小麥產量進行調查(見表3)。5月30日,小麥收割。
五、結果與分析
由表4可得,采用機械寬幅勻播處理區(qū)的小麥平均產量較機械等行距條播處理小麥平均產量增加34.4 kg,增長6.25%,增產明顯;采用機械溝播處理區(qū)的小麥平均產量較機械等行距條播處理小麥平均產量增加12.0 kg,增長2.18%。
3種播種模式示范效果表明:一是小麥采用寬幅勻播種植,相對常規(guī)條播處理,小麥群體健壯,分蘗多,成穗率高,小麥增產顯著,建議在西平縣小麥生產中大力推廣;二是免耕溝播模式,土地保墑好,耕耙、播種、施肥一起進行,省工、省時,每667 m2可節(jié)省成本50~60元,種田大戶可以選擇采用。但免耕溝播模式在小麥收獲后,不利于下茬小型播種機械的播種,建議在以后生產中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