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榮 翟保磊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指植物受生物因子的影響,在形態(tài)、生理和生化上發(fā)生病理變化,使植物生長發(fā)育受阻,從而造成經濟效益低下。侵染性病害是植物病害的一種類型,一種植物可以發(fā)生多種病害,一種病原生物可使幾十種至幾百種植物產生病害,現(xiàn)把侵染性病害分析如下。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引起,也叫傳染性病害,它在植株間能夠相互傳染,根據病原物的不同可分為真菌性、細菌性和病毒性三類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一)癥狀表現(xiàn)
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常見的主要有白粉病、煤污病、銹病、霜霉病、白絹病、斑點病、炭疽病、縮葉病、潰瘍病、猝倒病或立枯病等。
1.白粉病。在植物的花、果、葉及嫩枝上覆蓋有白色的粉狀物,白粉物上在后期出現(xiàn)針頭大散生狀的顆粒,顆粒由白變黃直至變黑。如小麥白粉病、黃瓜白粉病等。
2.煤污病。黑色霉斑覆蓋在葉、枝或果的表面,用手易擦去。嚴重時形成較厚的黑色或黑褐色的煤煙狀層。如番茄煤污病、葡萄煤污病。
3.銹病。植物的葉、果、枝、干上出現(xiàn)條狀、疣狀、毛狀或氈狀突起,后期破裂后散出淡黃色、橘黃色、銹褐色或黑色粉狀物。如小麥銹病、玉米銹病。
4.霜霉病。植物的葉、果、嫩枝最易被侵染,葉片正面一般黃色,葉片背面呈白色或稀或密的霜狀物,無明顯邊緣。如黃瓜霜霉病。
5.白絹病。近地面的葉、莖、根莖因環(huán)境潮濕而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菌絲內有大量菌核,初為乳白色,漸變黃變褐,后變茶褐色。如芝麻白絹病、花生白絹病。
6.斑點病。在植物的花、果、葉上,局部組織患病壞死出現(xiàn)圓斑、角斑、灰斑、褐斑、黑斑、輪紋、枯斑等。如花生褐斑病。
7.炭疽病。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果實,有時侵害果梗、果臺。果實表面有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形成的黑褐色病斑,潮濕時黑點出現(xiàn)粉紅色膠狀黏液,嚴重時波及整個果面。如葡萄炭疽病、蘋果炭疽病。
8.縮葉病。植物受真菌侵染失去原來形狀,表現(xiàn)出葉部變大或縮小,生長不勻衡。如桃縮葉病。
9.潰瘍病。在枝干的皮層表現(xiàn)出圓形、近圓形、長形的病斑,病斑中部組織壞死,下陷,干裂,周圍稍隆起,有時也為害果實。如甜瓜潰瘍病。
10.猝倒病或立枯病。幼苗因根頸部發(fā)生腐爛導致猝倒?;蛴酌绺i部雖有腐爛癥狀,但已木質化,而表現(xiàn)出葉子干枯不倒伏,稱為立枯。如棉花立枯病、黃瓜立枯病。
(二)特征
植株的各個部位會存在橢圓形、圓形、多角形、輪紋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如玉米大斑病、小麥葉枯病。病斑上有白、黑、紅、灰、褐等不同顏色的霉狀物或粉狀物。例如,玉米葉片出現(xiàn)銹色粉狀物病斑的銹病,小麥葉片上出現(xiàn)白色粉狀物的白粉病。
二、細菌性病害
(一)癥狀表現(xiàn)
1.角斑病。葉片上病斑常以葉脈為界線形成角形,引起局部急性壞死,以在葉片和嫩枝上居多。如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2.葉枯病。細菌侵染后導致植物葉片出現(xiàn)枯萎癥狀。如西瓜細菌性葉枯病。
3.青枯病。細菌侵染植物維管束后導致輸導通路受阻,使植物出現(xiàn)莖、葉枯萎癥狀。如玉米青枯病。
4.潰瘍病。細菌侵染后導致植物病斑后期木質化,中心凹陷,邊緣隆起,呈潰瘍狀。如番茄細菌性潰瘍病。
5.軟腐病。細菌侵染后產生的原黏膠酶,分解植物細胞的中膠層,使植物多汁的組織流出汁液伴有臭味,表現(xiàn)為腐爛癥狀。如白菜軟腐病。
6.根瘤病。細菌侵染后使植物的根、根莖或側根以及枝、干形成畸形,呈腫瘤狀或使須根叢生。如白菜根瘤病、桃根瘤病。
(二)特征
1.葉片病斑無粉狀物或霉狀物,區(qū)別于真菌性病害,病斑上沒有菌毛長出。如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葉片出現(xiàn)多角形病斑,無菌毛出現(xiàn),而黃瓜霜霉病斑上長有黑色的霉層。
2.細菌侵染植物的根莖后腐爛發(fā)出臭味,并有黏液出現(xiàn)。如大白菜軟腐病。
3.細菌侵染果實后果面有小突起,呈現(xiàn)潰瘍或瘡痂。例如番茄潰瘍病、辣椒瘡痂病。
4.根部受細菌侵染,維管束被破壞,根尖端有褐色的維管束形成。如辣椒青枯病。
三、病毒性病害
(一)癥狀表現(xiàn)
1.畸形。植物葉片因受病毒感染,引起卷葉、萎縮、縮葉、叢枝、皺葉、叢生、癌腫、矮化、縮頂?shù)然伟Y狀出現(xiàn)。如葡萄扇葉病。
2.變色。病毒侵染使葉片發(fā)育受到抑制,引起葉片變色。如辣椒花葉病毒病、番茄病毒病、煙葉病毒病。
3.壞死。病毒侵染后植株形成各種壞死的環(huán)斑和枯斑,致使某些組織或器官死亡,甚至會引起全株壞死。如大白菜病毒病。
(二)特征
病毒侵染寄主后,與寄主爭奪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同時破壞養(yǎng)分輸導能力,寄主的某些代謝平衡改變,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限,生長困難,產生畸形、黃化等癥狀,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受到影響,嚴重者可致寄主植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