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平
廣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約260千米的斷崖峭壁上,保存有80多處古老的巖畫,統(tǒng)稱為“左江花山巖畫”,2016年7月15日,在第40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有38處巖畫點以“文化景觀”類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什么時候誰作的畫,作畫的顏料是什么,為何歷經千年不褪色,他們作畫意圖是什么?一直以來,花山巖畫有許多不解之謎,猶如一本讓人讀不懂的神秘“天書”。
花山,壯語稱為Pya Laiz(音“岜萊”),意為“被畫花了的山”或“有畫的山”。
崇左市境內廣泛分布著典型的巖溶地貌,左江及其支流明江蜿蜒流淌,彎多水深,特別在河流拐彎處,臨江一面是高達數(shù)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懸崖峭壁,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山崖、河流和臺地構成“青山臨碧水”景觀要素。左江花山巖畫就在這些懸崖峭壁之上。古人選擇這樣的地點作畫,應是經過慎重選擇。
關于繪制巖畫的具體位置,通過具體崖壁地點考察可知,崖壁之下多有大小不等的石塊堆積,形成一個坎坡,作畫者選擇壁面寬大、平整、垂直或內凹,顏色灰黃的位置作畫?;尹S色壁面比周邊黑色壁面醒目,巖畫繪制后,會產生一種“廣而告之”的作用。
在江河拐彎處,山崖及山崖下的河流、對面的臺地共同構成獨特而又相對獨立的景觀單元。在古人看來,河道拐彎處,地勢險峻,河水湍急,容易發(fā)生水上傷亡事故,越是險峻的地方,或是已多次發(fā)生傷亡事故的地方,“神”“鬼”也越容易在此出沒。人們選擇在這些崖壁上作畫,或是想更容易地與神靈“溝通”,祈求“神靈”保佑他們平安幸福。這時,巖畫已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古人精神世界的展示,它成為人類向山川與自然“神靈”傳達的祈禱詞、人間與“神界”交流的通道。
巖畫描繪的內容
左江花山巖畫所描繪的內容,可以通過具體的巖畫圖像研究獲得。
一、蹲式人形
左江花山巖畫圖像表達系統(tǒng),以一個在世界巖畫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圖像——“蹲式人形”(該圖像在畫面中的使用比例為82%)作為最基本的構成元素,最初采用簡單、小型的“蹲式人形”進行簡單排列、描繪簡單的祭祀活動,逐漸通過添加特定的人物裝飾、人形大小對比、正側面人像結合以及大量圖像密集組合等形式,發(fā)展成為畫幅巨大、內容豐富、描繪宏大祭祀場景的畫面,最終構建成獨創(chuàng)性的、內涵豐富、邏輯清晰的圖像表達系統(tǒng),達到巖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極高成就。側身人像用于烘托位于中心的正身人像的高等級與高規(guī)格。精心構圖、密集排列人物圖案、圖像大小對比等方式,表達了宏大的祭祀場面和情節(jié)。
人物圖像是左江花山巖畫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形態(tài)分正身和側身。
正身人像:兩手曲肘上舉,兩腿半蹲,側伸的雙臂與肩齊平,小臂外撇;張開的手指有二指、三指、四指、五指不等,多數(shù)未畫手指;身軀形態(tài)多呈倒三角狀。正身人像的性別特征并不明顯,大部分都有頭飾或發(fā)飾,可分為椎髻形、侈頂形、獨角形、雙角形、倒“八”字形、飄帶形等16種。此外,少數(shù)正身人像腰間佩戴有刀、劍,個別拿在手上。
側身人像:面向左或右,手腳同伸一側。雙手多曲肘上舉,有的平直斜伸向上;多數(shù)頭、頸、身連成一直線,有的頭略后仰。大部分側身人像性別特征不明顯,少數(shù)可以通過隆突的腹部或胸部、長垂辮及腹下上翹生殖器等來判斷性別。
二、典型器物圖像
花山巖畫器物種類圖像主要有銅鼓、羊角鈕鐘、環(huán)首刀、扁莖短劍、船等。
銅鼓圖像:巖畫中的圓圈是銅鼓圖像,外圈表示銅鼓鼓面,圈內中心有日體及芒體。日體與外圈之間的圓圈是銅鼓的分暈弦,弦內外為暈圈;一些圓圈的外側還有半環(huán)形圖案,為銅鼓的耳。
羊角鈕鐘圖像:見于高山巖畫、寧明花山巖畫。高山巖畫羊角鈕鐘圖像懸掛于一“干”字形架上。寧明花山第1處第5組有兩個并排的羊角鈕鐘圖像,沒有鐘架;第1處第6組畫面上的鐘圖像為單個陳放,沒有鐘架,上端有呈倒“八”字形外撇的雙鈕,一大一??;第1處第8組有鐘架,上下兩橫架的兩端各懸掛一鐘,上大下小,似倒三角形。
環(huán)首刀圖像:在許多地點的巖畫中都可以見到,形態(tài)基本相同,大多斜佩于正身人物圖像腰間,少數(shù)持于手上。
劍圖像:大致可分為“有格無首”“有首無格”“無格無首”三種類型。
扁莖短劍圖像:僅見于寧明花山巖畫第1處第9組。劍懸掛于一個正身人像的右手下。短劍為細頸寬肩,無首,劍身上寬下尖,呈腰身稍內收的倒三角形。
渡船圖像:見于寧明花山巖畫第1處第13組畫面上。船為一弧形粗短線,中間下彎,兩端上翹,船上有7個側身人像,均面向左。
男女交媾圖像:僅見于寧明花山巖畫第1處第13組和沉香角巖畫第5組巖畫?;驗閮蓚€對站擁抱交媾的側身人,或為兩人上下躺臥于一床形架上交媾。
三、動物圖像
動物圖像可分為犬類(或類似犬)和飛禽,犬類圖像數(shù)量較多,其姿態(tài)基本作奔跑狀或站立狀,部分犬身或尾有毛刺狀飾線。飛禽圖像僅見于沉香角巖畫,雙菱形,具圖案化。
巖畫的繪制功能
依據器物對比法、科技測年法,花山巖畫的繪制年代應為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
巖畫圖像中包括許多羊角鈕鐘、環(huán)首刀、有格或有首劍、扁莖短劍、銅鼓和渡船等圖像。這些器物在廣西及其周邊等地的戰(zhàn)國至漢墓中均有出土,形制與巖畫上的圖像基本一致,由此推斷,左江花山巖畫的年代大致在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
另一方面,通過科技測年法,主要是在巖畫之上、之下和近旁采集木樁、鐘乳石、碳酸鈣標本,對標本進行碳14,年代測定和鈾系年代測定,測出左江花山巖畫的上限應在戰(zhàn)國早期,下限可能延續(xù)到東漢。
一、巖畫族屬
關于花山巖畫作者,史料無記載,但可通過作畫年代的斷定來探尋作畫者。
左江花山巖畫的繪制年代,約在戰(zhàn)國至東漢期間,探尋作畫的民族,就需要考查這段歷史和當時生活在左江流域的民族。史籍記載,從周至秦漢時期,廣西地區(qū)有西甌、駱越、烏滸、俚等,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古今學者的意見不一。在史籍中,西甌、駱越和烏滸、俚等的族稱,有時單稱,有時連稱,致使后人疑竇叢生,歧見紛然。西甌似未有統(tǒng)一的政治組織,被秦征服后屬桂林、象郡,漢初又被南越國的趙佗所征服,成為南越的一部分?!榜樤健币环Q,有人認為是西甌與駱越同族異名,也有人認為是兩個不同的部族?!妒酚洝つ显絺鳌罚骸百⒁虼艘员叄斘镔T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鳖櫻孜洹短煜驴V東一》:“郭璞謂:甌在閩海中,郁林郡西甌,今邕州與思明府憑祥縣接界入交趾海,皆駱越地也。”可見今廣西南部、西南部和越南北部是駱越的居住區(qū)域。據此推測,左江花山巖畫早期的作畫民族應是西甌和駱越,可能后來有些畫作為烏滸、俚人等后續(xù)民族所完成。巖畫所反映的崇尚銅鼓、競渡、蓄椎髻、祀狗等習俗,與甌駱及其后裔所流行的習俗是一致的。
二、作畫意圖
左江流域中的巖畫有80多處,幾乎都繪于沿江兩岸陡峭的絕壁上,從畫面圖像看,壯族先民使用獨特的、至今讓人倍感神秘的方式和技術,在超大空間內的密集分布、對單一主題的不斷重復強調且數(shù)百年統(tǒng)一的作畫風格,在絕壁上創(chuàng)造出如此規(guī)模宏大、色彩艷麗、風格突出的畫作,其作畫的思想動機、主題內容是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呢?
研究發(fā)現(xiàn),左江花山巖畫一系列敘事性的畫面,記錄了2000余年前左江沿岸的駱越持續(xù)舉行神圣而日漸盛大的祭祀儀式。這些儀式采取舞蹈的方式,取悅或支配那些威脅自己的自然物及其“神靈”,祈求保佑自己不受傷害,逢兇化吉,諸事平安。為了使祭祀儀式永存、祭祀的效用長久,并表達人們對“神靈”的膜拜和虔誠,畫師將神圣莊嚴的祭祀儀式繪于臨江的崖壁上,使得這些震撼人心的場面永遠定格于崖壁上。除了用以記錄,繪制巖畫行為自身也有其現(xiàn)實的目的與功利,因此,巖畫制作的過程也成為一種祭祀性質的群體活動。在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時,參加祭祀活動的成員在其首領或祭師的率領下,踏著鼓樂節(jié)奏,載歌載舞,祈求神靈的庇佑。巖畫畫面中的圖像和場景直接、豐富地展現(xiàn)祭祀活動的內容和規(guī)模,反映祭銅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祈求戰(zhàn)爭勝利、人祭等活動。
祭日:祭日源于人類對太陽的崇拜,花山巖畫中的圓形圖像被認為是銅鼓,銅鼓中心表現(xiàn)為太陽(日體)的內容。太陽的外輪廓光芒四射,人在其下方頂禮膜拜,敲擊銅鼓虔誠歌舞,祈求恩澤,以期除禍降福。
祭銅鼓: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shù)民族鑄造和使用的重器,它由最初的生活實用器,逐漸演變?yōu)闄嗬偷匚坏南笳魑铩Ul擁有銅鼓,誰就擁有權力和財富,于是,“擊鼓以聚眾”,使得族群統(tǒng)治者能迅速召集散居在崇山峻嶺的部屬。在祭祀場合,銅鼓又作為祭祀樂器用于節(jié)舞,有節(jié)奏的鼓點能引起人們的興奮和沖動,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銅鼓因此被視為神器。
祭河:巖畫中表現(xiàn)有祭河(祭水神)的內容,如寧明花山等多處巖畫地點出現(xiàn)船的圖像,船上多載數(shù)人,側身皆作曲肘半蹲腿狀,動作一致,似歌舞又如奮棹擊水。這些畫面與古駱越祀河習俗有關。研究者認為,左江流域的巖畫大部分都畫于臨江峭壁上,該流域自古以來洪災頻發(fā),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當時人們期望通過祭祀來祈求“水神”保佑平安。
祀“鬼神”:在南方,古代壯民族祭祀對象復雜多樣,“鬼神”是其中之一,“鬼”“神”常與動物聯(lián)系在一起,附以某種動物的形體。如“蛙神”“蛇神”“額神”(水中鱷魚神)等。越人信奉巫鬼,從巖畫圖像中許多怪異動物圖像(或稱為“四不像”)、戴面具的蹲式人形,甚至頭部完全是動物造型的人物現(xiàn)象來看,左江流域曾盛行祀“鬼神”的巫術禮儀。駱越巫覡喜裝神扮鬼,在巫術禮儀中扮演特殊角色。
祈求戰(zhàn)爭勝利:有人認為花山巖畫是戰(zhàn)爭前誓師場面。高大的正身人像腰掛刀劍,騎馬,威風凜凜,顯然是部族首領或將帥,其他側身人像是其兵卒,他們有序地列隊,等候將帥發(fā)號施令;也有認為是戰(zhàn)爭勝利后的祝捷盛況,他們手舞足蹈,慶祝戰(zhàn)爭勝利。
語言符號:有研究者認為,花山巖畫是從繪畫向象形文字發(fā)展過渡的文字符號。佩環(huán)首刀者,是將領符號,徒手者是士兵符號,大小不一的圓形為地理重鎮(zhèn)符號等。
巖畫的顏料與色彩
花山巖畫經歷2000余年風吹日曬,仍保持鮮艷的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主要因為其獨特的作畫顏料。
花山巖畫顏料的化學特性。通過對花山巖畫采樣,用發(fā)射光譜、紅外光譜、元素化學定性分析、鑒定可知,巖畫顏料的成分主要是鐵、鋁、硅等成分,是以Fe2O3為主的天然礦物顏料,俗稱紅土,顏料里含有一種附著力很強的膠類物。根據氣相色譜—質譜儀分析,顏料中使用的黏合劑含有植物性膠結材料(植物樹液);另一研究認為,因顏料中含有作為黏合劑的水解和分解物存在,疑為動物骨膠、蛋清之類。以上兩種觀點目前還很難確認,這有待今后科技進步再做深入的研究??傊?,作畫者在與自然的長期相處和生產生活經驗積累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作畫顏料和黏合劑配方,使得巖畫能夠長久保存,歷經千年而不褪色。
花山巖畫的顏色審美特征。在世界巖畫中,繪制所用顏料通常以紅、黑、白為主。史前人類對顏色的使用已是非常敏感,使用的顏色幾乎都有某種象征,具有一定的意義。左江流域80多處巖畫遺址,全為赭紅色。它不但表現(xiàn)為一種特定的色彩,還體現(xiàn)了作畫者對顏色選擇的文化心理和對色彩的理解。
巖畫色彩表現(xiàn)的背后,往往體現(xiàn)一種文化內涵特征及審美心理要求?;ㄉ綆r畫的赭紅色彩與土黃等巖石背景搭配形成的色彩組合,體現(xiàn)了花山地區(qū)早期先民一定程度上對色彩的客觀目的要求,以及內在的色彩審美心理需求?;ㄉ窖卤谏洗笠?guī)模的紅色彩繪,或能喚起莊嚴和熱烈感。
花山巖畫色彩的宗教意義。左江流域崖壁上的巖畫,都是以赭紅色赤鐵礦繪制,猶如一片浩瀚的紅色海洋,炫目壯觀。赤鐵礦在廣西分布廣泛,松軟土狀的叫赭石。研究可知,赭石被經常用于處理動物的皮膚,可保護動物的器官組織,防止其腐爛,據此,人們把紅色顏料應用于尸體,可能并非像通常認為的那樣,即對“生命——血液”的虔誠信仰,或者是為了保存死者面頰的健康與活力的一種幻覺,而是為了消除尸體的臭味,有助于保存尸體。
總之,巖畫鮮紅的顏色,代表的是一種宗教的訴求,這些鮮紅的圖像似乎在告訴人們它們的存在,甚或是作為一種對生命渴求的表達。
巖畫的普遍價值與獨特性
基于其獨特的景觀構建方式和圖像表達系統(tǒng),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生動地描繪從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約700年間,聚居于左江流域駱越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發(fā)展面貌,以及該區(qū)域由舞蹈祭祀儀式、巖畫繪制活動彼此交融而形成的極其繁榮、富有活力的祭祀傳統(tǒng);是迄今在該區(qū)域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內涵最豐富、最重要的文化遺存,極其珍貴。
一、沿江而居的駱越與獨特的作畫技法
巖畫是左江沿岸區(qū)域宗教信仰發(fā)展的產物,當?shù)叵让癫晃菲D險、攀登懸崖,專注地描繪了大量祭祀娛神的人物圖像,折射出他們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對自然的態(tài)度,寄托著他們殷切而明顯的功利訴求。在左江沿岸發(fā)現(xiàn)的巖洞葬表明,在巖畫出現(xiàn)之前,位于高處的陡峭巖壁已經成為當?shù)叵让衿谕c神靈溝通的精神寄托。這種喪葬習俗對后來出現(xiàn)的花山巖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與巖洞葬相比,巖畫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意味著更多付出和訴求,當?shù)叵让裢ㄟ^繪有巖畫的山體,實現(xiàn)人與自然乃至與超自然的對話,在他們看來,江邊高聳的崖壁上可通天、下可接地,是與神靈溝通的最好通道,在山體上繪制巖畫,則是先民期望與神靈溝通獲得神力的表現(xiàn)方式。
就畫面內容而言,從早期的“蹲式人型”的簡單重復到后期復雜構圖的演變,勾勒出約700年間當?shù)厣鐣l(fā)展過程——隨著各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的不斷疊加,一個初級的等級社會逐漸地豐滿起來,不斷地朝著更為復雜化的等級制度進化。巖畫中的大型畫面揭示出這個社會的結構。此外,畫面中的銅鼓、羊角鈕鐘、刀劍器物等圖像證明,當時的社會已進入青銅時代,青銅器成為顯示權力、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征。畫面所描繪的各種有序隊列等形式,是強大的群體力量的表現(xiàn);畫面所描繪的狗的形象,反映了狗在駱越社會生活和宗教觀念中的重要地位……總之,花山巖畫大量的圖像元素和密集豐富的畫面,展示了一部距今2000余年左江流域的生動史書,讓人們能從畫面內容窺探到當?shù)叵让竦纳鐣贫?、歷史階段、宗教信仰、風俗民情等內容。
就繪制巖畫活動而言,要完成規(guī)模宏大、畫面壯觀、組合嚴謹、形象生動的巖畫的創(chuàng)作與繪制,需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表現(xiàn)力、嫻熟的繪畫藝術技能的專業(yè)畫師。而且,巖畫的繪制是一項綜合性和集體性工程,需要經過多道程序:包括作畫地點選擇、搭建作畫階梯或臺架、采掘大量顏料礦石并研磨加工、畫筆制作等,不僅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領導者,還要有細致的分工和專門的經驗與技能。因此,花山巖畫也證明了2000余年前的左江沿岸已經存在的社會分工——已有一部分人從農業(yè)生產中分離出來,主要從事手工業(yè)和商品的生產。
花山巖畫的繪制雖然在東漢以后停止了,但作畫的駱越并未消亡,也沒有完全遷離。巖畫所表達的銅鼓崇拜、水神崇拜、青蛙崇拜、犬崇拜、生殖崇拜、田(地)崇拜、鬼神崇拜等文化內容,在現(xiàn)代左右江的民俗文化中依然存在。
二、神秘的祭祀傳統(tǒng)
歷經4個階段發(fā)展而形成的高度系統(tǒng)的花山巖畫藝術,具備較強的可讀性:它以一系列敘事性的畫面,記錄了左江流域駱越持續(xù)舉行的、神圣而日漸盛大的祭祀儀式。這些儀式采取舞蹈方式,取悅或支配那些威脅自己的自然物及其神靈,祈求自己不受傷害,逢兇化吉,平安順利。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時,參加祭祀活動的人員在其首領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樂節(jié)奏,載歌載舞,以祈求神靈的庇佑。巖畫畫面中的圖像和場景,直接豐富地展現(xiàn)了祭祀活動的內容和規(guī)模,有多處圖案反映祭銅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祈求戰(zhàn)爭勝利、人祭等宗教信仰。
從花山巖畫的作畫規(guī)模與難度來看,繪制巖畫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無疑比舉行祭祀活動所記錄的舞蹈祭祀儀式更多——這也可以說明繪制巖畫活動自身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這種繪畫祭祀與舞蹈祭祀儀式在左江流域彼此交融共生700多年,形成盛大、繁榮而又神圣、神秘的祭祀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目前已經消亡,留存至今的巖畫成為其獨特的、唯一的見證。面對巖畫,我們不僅能夠從豐富的巖畫畫面內容中直接看到當?shù)叵让衽e行的舞蹈祭祀儀式,還能間接地體會到本身也具有祭祀性質的巖畫繪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