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
隨著飛機在上海浦東機場降落,我們迎來了這一段上海的紅色之旅。
印象中的恐怖高溫沒有如期而至,反倒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七月的上海有了些南方的溫潤。
第一天,上海奉賢區(qū)南橋鎮(zhèn),歐米奇培訓學校。
歐米奇培訓學校,是一家西點的培訓學校。Nikita是來自俄羅斯的外教,主要教授蛋糕的翻糖技術。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翻糖技術被發(fā)明用于西點制作,延展性極佳的翻糖可以塑造出各式各樣的造型,被視為體現(xiàn)蛋糕藝術性的衡量標準。而Nikita也一再強調,他的蛋糕作品不是商品,而是藝術品。
我們來的時候Nikita正在給學員們授課,一件件學員作品在工作臺上擺放,可愛的動物、唐裝的仕女和雄偉的古堡隨處可見,使我們驚嘆其造型的多樣和構思的精巧。
而我們被吸引來采訪的原因則是Nikita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前夕創(chuàng)作了一組“紅色蛋糕”系列,很受好評。一個外國人如何認識中國的紅色歷史,這是我們想要探究的。
Nikita作品《百年黨史》
Nikita作品《一大會址》
在教學樓的三樓展廳,我們終于見到了這一系列作品。作品《一大會址》,全景刻畫了中共一大紀念館館址。從路牌、門牌號到窗戶、墻磚都清晰可見,儼然一個建筑模型,但實則是一塊由翻糖制作而出的蛋糕模型,令人不禁贊嘆工藝的精湛。Nikita推崇的主創(chuàng)作品是《百年黨史》,這也反映了他對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黨史的認知。整個作品由三部分組成,最上面是嘉興南湖“紅船”的形象;中間則是兩本書籍的造型,一本是《中國共產(chǎn)黨簡史》,一本是《毛主席語錄》;最下面是以膠片的形式呈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幾個重要場景。整個作品恢宏大氣,極富震撼力。
問及創(chuàng)作的構思,Nikita說:“我很清楚中共百年慶典的意義,這不僅在中國是大事,在全世界也有重大的影響力?!?/p>
“為什么會選擇《毛主席語錄》這本書作為主體造型呢?”
“這是所有共產(chǎn)黨人的武器,是思想的武器?!盢ikita認真地說。
當我們在采訪結束、讓Nikita對中國朋友說句話時,已經(jīng)習慣用英文交流的他,很鄭重的換成俄語和我們說:“我們是朋友!”
紅色展覽
中共一大紀念館
第二天,上海市黃浦區(qū)黃陂南路374號 ,中共一大紀念館。
中共一大紀念館,這是我們這次采訪的重點。當聽說一大紀念館做了“新的新青年”這個特別的情景黨課后,激動之情一直在我們心中蕩漾,作為同樣名為《新青年》的雜志,我們對當年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有著特殊的感情,而由中共一大紀念館這樣一個有特殊教育意義的展館推出的作品,更讓我們有了一股一探究竟的沖動。
“新的新青年”情景黨課,講述的是《新青年》雜志在內容和思想上的變化所帶來的討論,這個沖突在于陳獨秀和胡適對于雜志方向上的爭論。胡適認為雜志就應該是文學性的,不可附帶任何政治屬性。而陳獨秀認為,雜志的革命屬性恰恰是雜志存在的根本,《新青年》這本雜志就是要啟迪民智,宣揚馬克思主義,使之成為革命的利器和宣傳的手段。
不忘初心
中共一大紀念館中的油畫
爭論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新青年》從此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起組的公開理論刊物,它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使一些擁有先進思想的“新青年”們堅定了信仰,開拓前行,繼而在1921年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在紀念館信息部王錦旋的聯(lián)系下,我們采訪了情景黨課的主演馬瑋佳和主創(chuàng)韓晶。沒有了一襲長袍的馬瑋佳依舊侃侃而談,談他扮演的陳獨秀,談他為了找人物感覺看了好幾遍的《覺醒時代》,談為了找道具逛遍了淘寶、京東……
“整個情景黨課演出期間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們都不是專業(yè)的演員,都是館里的工作人員,這么短的時間排練出這一個劇,說實話,心里還是忐忑的。但我們最大的信心是觀眾給予的,看到他們的反響,我就覺得我們是最成功的!”
韓晶在談到整個情景黨課的創(chuàng)作時也談到,整個情景黨課強調的就是“沉浸感”,就是通過演員和觀眾的直面互動,使觀眾對這段歷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新的新青年”情景黨課一經(jīng)推出就大受歡迎,目前館內正在籌劃下一部作品,爭取做成系列,把這段歷史完整地呈現(xiàn)給觀眾。
偶遇了一位做志愿者的東北老鄉(xiāng),她是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來做志愿者,為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紅色歷史,對自己也是一個學習受教育的機會。在她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整個館區(qū),也許不是假期,看到的學生很少,更多的是組團參觀的團隊和帶著小孩子來看展覽的年輕父母。尤其是年輕的母親,帶的小孩子,也就是剛剛上學的年紀,一路看著,一路講著,令人不禁心生感慨:紅色的教育需要傳承,也許一粒小小的種子就此種下并萌芽。
出得門來,熱浪滾滾,但入口參觀處依然是長長的人流,延伸出幾個街口,他們的心中也是滾燙的吧。
第三天,黃浦區(qū)南昌路100弄,上?!缎虑嗄辍放f址。
是尋常的巷弄,門口的小保安告訴我們,不久前這里還是民居,后來才開辟出故居舊址作為紀念館。
人卻是絡繹不絕,下午13點30分開館,一對母女卻早早的等在門前。她們是從安徽過來旅游的,女兒說在地鐵里看到介紹,就拉著母親一起來了,很早就知道《新青年》雜志,也知道五四運動,特意過來受教育。上海實驗中學的學生們在舊址的門前對著團旗宣誓,他們來這里上一次團課。“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稚嫩的聲音在小巷回響,卻又顯得鏗鏘有力。有一隊老人結伴而來,我們隨機采訪了一位,沒想到卻和黑龍江很有緣分。他是上海的老知青,扎根建三江有八年之久,對龍江大地,對北大荒有著很深的感情。他是農(nóng)業(yè)專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休了,這次是相約幾個老伙計,一起來看看這紅色故居。
上海《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中共一大紀念館內陳設
這是一幢二樓二底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的石庫門舊式里弄住宅。1920年初,陳獨秀自京抵滬,在此寓居,《新青年》編輯部也隨遷于此。1920年春,共產(chǎn)國際代表維經(jīng)斯基經(jīng)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在這里商討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問題。5月,毛澤東來上海,曾到這里拜訪陳獨秀,討論馬克思主義和湖南改造等問題。6月,陳獨秀與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tǒng)、陳公培在此開會,成立上海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這是中國第一個共產(chǎn)黨組織。與此同時,《新青年》改為上海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一大召開后,中共中央局機關在此辦公。
《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大樓的滾動屏上播放著紅色宣傳片
紅色印記隨處可見
開放的展館不大,只有里外兩間屋子,醒目的是屋中墻上掛的一塊小黑板,上書:“會客訪談以十五分鐘為限”。不是原跡,卻是陳獨秀當年真正所撰寫的內容。
明鏡照形,古事今知?;赝^去,我們更清楚地感受到這是怎樣一條艱辛曲折的道路,也更能體會革命先輩們披荊斬棘的革命斗志和精神。
因為聯(lián)系采訪拍攝,這里我們來過好幾次,和門口的保安也混得熟悉。揮手告別,他說:“你們終于把任務完成了,如果你們這么遠來,沒看到展覽,我心里都會愧疚的?!币环捳f得我們心里暖暖的。
第四天,黃浦區(qū)南京路,紅色歷史展。
在上海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紅色歷史精神的傳承。不僅僅是在紀念館、展館、故居和舊址等有著紅色印記之地,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可以感覺到紅色血脈的流淌。
出淮海路前行,沿街不遠便是膾炙人口的南京路。早在兒提時代,就聽說過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故事,一代代傳誦至今。
南京路步行街算是上海最大的商業(yè)街了,人流熙熙攘攘。但就在這繁華路段,一個“百年風華圖”紅色歷史展就突然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是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所做的展覽,商場購物,休閑納涼的人群路過都要駐足一觀。從石庫門的星星之火到南湖嘉興的點點波瀾,從泥濘中走來,到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百年黨史就這樣點點滴滴地沁入百姓的心田。
不僅僅是在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在我們幾天來采訪路過的各條街巷,都可以找到紅色歷史的印記。
街頭駛過的紅色巴士,林立的紅色電話亭,居民陽臺上裝飾的紅色領結造型,各大商場開辟出的紅色展覽專區(qū)……
這一切都使我們的百年黨史更加鮮活,更加富有生命力。
短暫的采訪結束了,幾天的行程并不能使我們對這座城市有著更深的了解,但我們所經(jīng)歷的這幾處紅色打卡地卻深深地留在記憶中。
這是有著紅色傳統(tǒng)的英雄城市的坐標,像是永不消逝的電波,傳播著,擴散著。
(編輯·李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