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華
(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 廣州 510800)
礦區(qū)及其周圍的裸露地層包括上三疊紀,侏羅紀和第四紀,從新到舊依次描述如下。
第四系(Q):坡殘積砂土、沖積、洪積砂土及巖塊堆積,分布于緩坡及溝谷地帶。厚度0m~70m。
侏羅系(J):主要出露花開左組下段(J2h1)和漾江組(J1?y)。
中統(tǒng)花開左組(J2h):分上下兩段。上段(J2h2)為黃灰色、灰綠色頁巖、泥巖夾薄層灰質細砂巖、鈣質頁巖及泥灰?guī)r透鏡體,有蝕變及銅礦化出現。層位穩(wěn)定,可作為標志層。厚13m~280m。下段(J2h1)為紫色、紫紅色泥巖、砂質泥巖夾薄層細砂巖,局部見淺色泥巖、細砂巖條帶。厚337m~491m。
下統(tǒng)漾江組(J1?y):紫紅色頁巖、泥巖、中間夾有石英長石砂巖、底部較粗、底部有礫石層。出現3個韻律層,韻律巖性變化為細礫巖→粗砂巖→細砂巖→粉質粘土砂巖→泥巖[1]。有蝕變礦化,為本區(qū)含礦圍巖,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厚110m~130m。
三疊系上統(tǒng)(T3):主要出露麥初箐組(T3m)。
麥初箐組(T3m):分上下兩段。上段(T3m2)為灰綠、灰白色石英砂巖和砂質頁巖互層,從底部到頂部有4層節(jié)奏,每個節(jié)奏由砂巖→粉砂巖→泥巖組成。礦化程度發(fā)生了變化,這是水榭開發(fā)區(qū)主要的含礦層位。下部(T3m1)為層狀灰黑色頁巖,粉砂巖,頁巖,砂質頁巖,部分夾有灰白色的薄層夾層砂巖和砂質結節(jié)[2]。該層由三個有節(jié)奏的旋回組成,其巖性變化為砂巖→粉砂巖→泥巖。黃銅礦脈在細砂巖夾層中很少見。厚120m~760m。
礦區(qū)處于和尚山—水泄背斜、象獅山—上別列向斜的南端,區(qū)域斷裂F111與F1的聚匯部位,北北東向和北東東向次級斷層褶皺發(fā)育?,F分述如下。
圖1 阿林銅礦地質簡圖
阿林向斜:緊靠阿林礦化帶中西側展布,軸向NE30°,延長1000m,軸部地層為漾江組(J1y),兩翼為花開左組下段(J2h1)及麥初箐組(T3m),西翼被F4斷層所切,出現J2h與T3m接觸,并出現強烈蝕變及銅礦化。地層傾角15° ~39°。
按斷層性質、切割關系劃分為兩組。
(1)北北東組:它是金屬前裂縫,主要與該地區(qū)的主要構造線方向相同,向北延伸至昌杰礦區(qū),然后向西北偏北。水四礦區(qū)位于轉彎處,靠近主要斷層F1和F111。結構斷層和熱液蝕變都非常強烈,這對礦化極為有利。主要斷裂有:F1:也就是說,F1區(qū)域斷裂在采油區(qū)南部一直延伸到生產區(qū),從④阿林礦化帶一直延伸到阿林中部,然后延伸到地圖外的東南部。有溝渠,隧道和井眼控制裝置,擾動帶寬為1m~15m,可見灰黑色裂縫,含銅的重晶石-褐鐵礦礦體長度為幾米至100m,厚度為0.1m-遇到2m,并出現礦體擠壓破碎之角礫,說明成礦后斷層仍有活動。在中南部與F2相交,F2中賦存有④號礦體。F2:分布在阿林號礦化帶,長度約800m,東北出現20°×50°NW,斷層寬度0.5m~10m,中部灰白色灰黑色裂縫。在局部發(fā)現了含有銅的重晶石的小透鏡,并且在斷層帶的兩側和兩側也形成了小靜脈,例如,6號脈。
(2)近東西向組:為成礦期后斷層,長500m~2500m,斷距一般在200m以內,產狀N E 70°~85°∠60°~80°SE,常切割礦體,主要有:F27:沿紙房河谷延伸,長300m左右,傾向南,傾角近于垂直,1號礦脈被水平錯移約20m,F1被錯移50m。
(3)節(jié)理統(tǒng)計:本區(qū)巖石被破碎,節(jié)理極為發(fā)育。統(tǒng)計結果顯示:含礦節(jié)理:其產狀總體走向NW40°-NE60°,傾向SW-NW,傾角15°~85°,與本區(qū)礦體產狀基本一致。不含礦節(jié)理:產狀變化無規(guī)律性,各個方向均較發(fā)育。
該地區(qū)圍巖變化普遍,主要沿F1,F2,F3和F4斷層及其衍生物,呈線狀和條狀狀的南北向次生斷裂,其分布范圍受到控制。與礦化息息相關[3]。
①退色蝕變:在紫色層中,沿構造和斷層帶的巖石變成灰色,灰綠色和黃棕色,并使淺色的原始巖石變色。隨著滅絕和變化,巖石中的鐵被熱液帶走,或者昂貴的鐵減少為廉價。衰減作用通常在斷層帶中心向外減弱,并且砂巖的衰減通常比泥巖的衰減更寬。衰減區(qū)控制鹽度分布的范圍。②硅化:它廣泛分布,主要表現在碎屑巖中,石英顆粒發(fā)生二次增厚,石英脈充滿。通常表現為砂巖的強硅化作用和泥巖的弱硅化作用。③重晶石化:伴隨的菱鐵礦以大礦脈,小礦脈,網狀礦脈和塊狀的形式沉積在斷層帶中,并且經常在銅礦體上或附近形成。④菱鐵礦化:礦體或附近的圍巖中通常以小脈和網狀脈的形式存在,通常發(fā)生在礦體兩側的10m~20m之內,這與礦化密切相關。⑤黃鐵礦化:黃鐵礦以團礦,脈狀和網狀的形式分布在礦體和圍巖中。通常是細粒度的。晶體的形狀像一個獨特的半自動立方體,五邊形十二面體和其他一些晶體。⑥褐鐵礦化:這是后來的二次變化,主要由菱鐵礦和黃鐵礦的氧化表面形成,分布在表面的較淺部分上。
阿林礦床礦化帶主要分布于花開左組下段(J2h1)和漾江組(J1y)地層中,受斷層控制,從西向東,已發(fā)現有③、④二條近于平行的蝕變礦化帶,長1200m~1500m,寬50m~200m,呈北東5°~25°方向展布,最高點標高1900m,最低點1450m。普遍見有銅礦化,但是,地表礦體的連續(xù)性差,沿礦化帶的深部工程很少,也沒有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圈出4個基于工程的小型礦體,少量的隧道和孔洞,編號分別為③-1、③-2、③-3、④。其中③-2號主礦體,賦存于③號礦化帶中,長135m,控制斜深110m,平均厚度4.87m。銅品位0.41%~5.85%,平均1.08%。分布標高1760m~1835m,呈脈狀、透鏡狀產出,傾向多為310°,傾角多為35°。在地表,圍巖為花開左組下段(J2h1)和漾江組(J1?y)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在深部,圍巖為T3m地層的灰黑-黑色粉砂巖、板巖。礦體氧化深度不大,除地表少量氧化混合銅礦石外,基本屬硫化礦石。每個礦體的礦石礦物基本相同。金屬礦物包括砷化四面體、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毒砂、菱鐵礦、脈狀礦物包括重晶石、白云石、石英、氧化物礦物包括褐鐵礦、孔雀石、藍銅。礦石、銅藍、臭蔥石等。
圖2 阿林銅礦9號勘探線地質剖面圖
根據以往資料,結合最新地質填圖及物探資料,在有利位置布置了ZK9-1鉆孔,但揭露結果顯示無任何礦化及明顯破碎帶,結合阿林銅礦西側相鄰的紙房河銅礦的最新勘探成果,初步認為阿林銅礦也被錯段成階梯狀,東部深部有一定找礦前景。
阿林礦床北北東向和北東東向斷層褶皺極其發(fā)育,在地表③-2號主礦體圍巖主要為長石石英砂巖,在深部③-2號主礦體圍巖主要為粉砂巖,礦體較小,品位較低,但礦體較連續(xù),結合與阿林礦段西側相鄰的紙房河銅礦的最新勘探成果,總體認為阿林東部深部有一定找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