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霏
摘要:日本吹管樂器尺八源于中國。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發(fā)展,尺八逐漸在日本社流傳。本文將尺八這一樂器為研究對象,圍繞日本尺八的溯源及發(fā)展進行敘述,主要采用音樂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輔以樂器學、圖像學、考古學、統(tǒng)計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方法和技術手段。通過對于尺八在日本的發(fā)展和演變,進行分析研究,調查其在五個時期的變化與各個流派的異同之處。最終得出思考:自隋唐時期中國便對世界音樂有了巨大貢獻——傳入日本的尺八文化經過日本音樂文化的熏陶和發(fā)展,筆者期望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將尺八文化繼續(xù)進行傳播與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尺八? 日本尺八? 尺八文化? 傳播發(fā)展
引言
筆者學習中國傳統(tǒng)樂器竹笛十余年,對于中國吹管樂器十分喜愛,在學習吹管樂器竹笛之中,偶然簡單了解到尺八樂器,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對于它和中國傳統(tǒng)樂器竹笛相同的“出身”,卻截然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此篇文章描述了在筆者研究學習尺八文化過程之中的一些總結與心得。
在尋找尺八溯源時,發(fā)現(xiàn)尺八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新唐書·呂才傳》,書中記載道:”貞觀(627~649)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難,不能決。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边@可能是最早有記載尺八出現(xiàn)的歷史資料與文獻資料。其后隋唐時期經濟文化傳播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也不斷地向世界傳播,尺八文化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證。
筆者利用查詢的尺八文化的歷史資料與文獻記載,對于日本尺八的溯源、構造、風格等均進行了研究學習,此篇文章不僅匯總描述了尺八在日本乃至世界的傳播,更證明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向世界音樂的不斷輸出與在增強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方面的巨大貢獻。
中國唐朝宮廷的音樂文化是國際化的,并具有世界性的。除了一些特定典禮和儀式音樂外,朝臣和訪客所聽的音樂范圍不止來自東亞,也包括那些來自中亞、印度的音樂?,F(xiàn)在我們所談及的一些中國古代宮廷樂器,在當時的唐朝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被對待。它們不是作為隨貿易和手工藝產品一同進入的外來物品,而是作為一種被外來演奏者所傳承的、實實在在的文化方式。這種多樣樂器的音樂風格也讓遣唐使(被派遣到唐朝的日本使者)深受吸引,進而學習,最后傳回日本宮廷。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音樂學研究所所長管建華①《日本音樂》一書中對于其日本音樂文化是這樣描述的:“在今天,承襲自古代外來音樂的日本雅樂仍可從分類和名稱上分辨?zhèn)鞒性搭^。那些被稱為“唐樂”(togaku,意為“來自左邊的音樂”)的日本雅樂指從古代中國或中國以南、以西的亞洲地區(qū)傳入的音樂。而被稱為“高麗樂”(komagaku,意為“來自右邊的音樂”)的雅樂則指從亞洲北部傳入的音樂(比如,現(xiàn)在的朝鮮半島與中國東北地區(qū))。”管建華的這段話充分突顯出了日本雅樂具有中國音樂文化風格的特征,其思想并為后文中研究日本各個時期的尺八音樂文化做出指導。
日本②有一個時期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那就是京都定都的平安時期(794~1185)初期。此時期為日本尺八發(fā)展史上最負盛名的時期,其材質發(fā)生了變化,且其中刻雕尺八和雕石尺八制作尤為精美。在進入9世紀,日本出現(xiàn)了一個緩慢但重大的轉變,那就是對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改造與重視國內創(chuàng)新。其中,尺八便是日本音樂文化中一種典型的樂器代表。
一、日本尺八結構
尺八是豎吹的竹制樂器,因其長度1尺8寸(唐代尺度)而得名,前四后一開五孔豎吹有點類似于簫,比簫要短粗些。尺八長度約54厘米,下端尾部稍向前彎曲,底部的兩個竹節(jié)保留了兩圈須根,切削后作為漂亮的裝飾。管身分為上下兩段,第三孔與第四孔之間設插口連接直徑33厘米,上端壁厚0.7厘米,下端約1厘米之間,是己知管壁最厚的管樂器(見圖1③)。
制作尺八的竹子也極為講究,需選擇較粗,竹纖維緊密,內壁較厚的竹材,因桂竹較適合,因此90%的尺八皆選桂竹(日本稱真竹)為材料,并且,竹材挖掘之后經過一定處理,必須存放三年以上,才可以制作尺八(見圖2④)。竹材目挑選也非常重要,因歌口必須在竹節(jié)上,切各個孔必須在距離竹節(jié)特定距離,所以,選用制作尺八的竹材節(jié)距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加上一般尺八必須帶根部,一片竹林中僅有一兩只適合制作尺八。所以尺八的價格也因此增加不少。對于節(jié)距離要求,除歌口必須在竹節(jié)之外,其他距離為美觀要求,并非必須。粗胚做好之后,現(xiàn)代尺八需要根據竹材條件進行內壁的填充,以實現(xiàn)內壁達到設計要求的曲線。這個過程是制作尺八的最難之處,由于全部過程為手工完成,在狹小的空間內,用銼刀磨具之類的工具作出完全符合圖紙上的曲線是非常需要經驗的,好的曲線能讓尺八音色更加完美,音色也會更加圓潤、動聽。當今國際上常用的填充材料為生漆+砥石粉的混合物。當然,也有用塑膠作為內壁的新方法。
尺八的音域為小字組的d到小字2組的b,其筒音為D,各孔音高為F、G、A、C、D。其指法標記與吹管樂器笛類的標記手法較為相似。由圖3、圖4可以明顯看出,尺八多為五孔演奏,而笛類多為六孔演奏,并且其變換方式與演奏技法較多,氣息發(fā)聲原理基本一致。尺八的音色與簫類相似,空曠沉穩(wěn)而又柔和。
尺八在唐以前稱為“長笛”或“豎笛”。唐太宗時,為統(tǒng)一律制,命樂官呂才重定樂律,呂才根據律笛中黃鐘笛的一“尺八”寸為標準,統(tǒng)將笛稱為“尺八”。所以在中國四川涼山彝族所用的一種直吹笛子,通常被外人稱為“豎笛”,然而其形制和吹奏方式與尺八近似相同,然而在彝語卻有另外的原生稱謂“克些及黑”。如果將這一彝語原稱所包含的具體內容進行譯述,其意為“咬著吹的笛子”。
二、尺八作品《悲酒》
由于筆者查詢日本尺八樂曲譜例資料較稀少,因此將一段尺八視頻音響資料進行了記譜,并用竹笛進行視奏,企圖尋找兩種樂器演奏的不同之處。
以下為尺八樂曲《悲酒》⑤的記譜:
筆者按照所記譜例,用吹管樂器竹笛進行視奏,同尺八演奏視頻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有幾個方面的不同之處:音色方面,尺八的聲音較為低沉柔和,而竹笛的聲音較為明亮,單從音色方面尺八便能將樂曲中所蘊含的悲涼情感更明顯地凸顯出來,而竹笛需要增加一些技巧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樂曲;技巧方面,尺八在樂器演奏時所運用的技巧同吹管樂技巧大致相同,例如倚音、打音等,但在氣震音中有所差異。
在吹管樂器竹笛中,其聲音的震動多為氣震音出現(xiàn),氣震音也叫腹震音,是依靠腹肌和橫膈肌的自然控制,使氣流成一種均勻而規(guī)律的波動所取得的音樂效果,它經常在一些較緩慢舒展的節(jié)奏和悠長抒情的旋律中使用,它可使音樂得到一種自然、松弛及悠揚的歌唱性。而通過視頻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尺八演奏中的尾音震動為口腔與頭部的顫動所引起的。其兩種都可使管樂的聲音發(fā)生顫動,均可形成氣震音,但兩種形式有所區(qū)別。腹部用力的氣震音也就是前者其震動幅度會相比后者要大許多,這一點在樂器演奏時便能清晰地聽出來,而腹部發(fā)力的氣震音多使用于陜北等北方樂曲之中,增強樂曲的豪邁、夸張氣氛。但筆者認為在日本尺八演奏樂曲所運用的氣震音形式也是合適恰當的,這與日本本身的音樂環(huán)境及文化環(huán)境相符合。
注釋:
①管建華(1953年9月至2018年6月),中國漢族人,四川出生,畢業(yè)于四川音樂學院,生前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音樂學研究所所長,代表作品有《音樂人類學導引》《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
《日本音樂》一書由江西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由管建華主編,為《世界音樂系列》中之一,作者:邦妮.C.韋德(Bonnie C.Wade),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音樂系教授。譯者冼妍,女,青年民族音樂學學者、美國民族音樂學協(xié)會成員、美國中國音樂研究協(xié)會成員。
②日本國家環(huán)境簡介: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岸的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等國相望。日本這一個國家,沒有巍峨險峻的高山,沒有磅礴浩蕩的江河,沒有嚴冬酷暑的氣候,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養(yǎng)育了生存在這里的日本人民,也逐漸形成了溫文儒雅的日本民族性格與纖巧和諧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日本的音樂文化將這樣的風格逐漸的發(fā)展。
③崗秀益,『尺八通俗集』,日本東京國立國會図書館藏書,1770.(圖片來源于王金旋.接受·改造·傳承——再議日本現(xiàn)代尺八之淵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0(03):107-117.)
④栗原信充,『先進繍像玉石雑誌』,東京: 吉川弘文館,2007,p. 80.(圖片來源于王金旋.接受·改造·傳承——再議日本現(xiàn)代尺八之淵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0(03):107-117.)
⑤譜例注釋:①﹀:呼吸喚氣記號,表示此處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