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虹 楊龍一
摘 要:在高度重視經(jīng)學的朝鮮王朝初期,詞章在科舉文化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這與詞章在朝鮮與明王朝的外交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密不可分。進士試時廢時立,最終于端宗元年復立并保留下來;文科中場的考試內容屢次變遷,但詩賦依然是重點考查對象。
關鍵詞:朝鮮王朝 科舉 詞章
一、“詞章”釋義及其在科舉文化中的意義
關于“詞章”,《說文解字》:“詞,意內而言外也,從司言?!盿“章”有彩色、花紋之意,如《尚書·皋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眀“詞章”一詞有三個義項:一指言語、話語,如《敦煌變文集·燕子賦》:“雀兒漫洛荒,亦是窮奇鳥,構架足詞章?!倍霸~”本身就有說和告的意思,如《經(jīng)籍籑詁》:“詞,告也?!抖Y記·曾子問》‘其詞于賓曰?!眂二指詩文的總稱,包括詩、賦、雜文等,如宋代陳鵠《耆舊續(xù)聞》卷六:“周益公久在禁林,詞章為一時之冠?!眃三指語言藝術、寫作技巧,等等,如《清實錄》乾隆十六年閏五月:“朕所望于此選者,務得經(jīng)明行修,淹洽醇正之士。非徒占其工射策、廣記問、文藻詞章充翰林才華之選而已?!眅科舉中的“詞章”一般指后兩個義項,專指詩賦等需要表現(xiàn)聲律、對偶、辭藻的文體形式。朝鮮亦然,如《朝鮮王朝實錄》謂“詩賦之作,雖曰詞章,國家春秋等賦詩之法不廢,亦不可不預養(yǎng)也”f。
科舉考試中重視詞章最鮮明的表現(xiàn)是詩賦取士,即通過考試選拔出擅長寫詞章的文士。唐、宋、元三代均存在“經(jīng)義與詩賦之爭”,其中兩宋時期的“經(jīng)義與詩賦之爭”最為典型、持續(xù)時間最長、過程最為復雜。而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朝鮮半島同樣存在“經(jīng)義與詞章之爭”。高麗時期重視詞章,制述科比明經(jīng)科更受重視。高麗末期,朱子學傳入朝鮮,涌現(xiàn)出了李穡(1328—1396)、鄭夢周(1337—1392)、鄭道傳(1342—1398)、權近(1352—1409)等一批朱子學家,“儒學的基本傾向已開始從以詞章為中心向以經(jīng)學為中心轉變”g。在這批儒者的倡導下,朝鮮初期對經(jīng)學的重視大于詞章。文科實行三場連卷法,初場考經(jīng)義,中場試詩賦,終場考時務策,初場經(jīng)義不合格者不能進入下一場考試;朝鮮朝一建立便宣布廢止進士試,此后六十年間進士試或廢或立,直到端宗元年(1453)才再次復立并一直保留下來。朝鮮初期圍繞進士試廢立產生了一系列論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文臣并不完全傾向經(jīng)學,而是強調了學習詞章的重要性,特別是詞章派巨匠權近,他主張“詩章唱和,儒者末技,然亦關于人才盛衰,不可偏廢”h??偟膩碚f,在經(jīng)義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情況下,朝鮮也沒有忽視詞章,反而在科舉考試中對詞章給予了充分的重視。
朝鮮重視詞章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因為詞章的社會功用,特別是詞章的外交功能。詞章,尤其是四六文,廣泛應用于廟堂儀式、官方文書和士紳日常應酬,上到表章奏記等廟堂公文,下至縉紳大夫之間應酬贈答的箋書等,皆以四六文為通用的寫作文體。并且,詞章在朝鮮與中國的外交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朝鮮以朱子學立國,深受儒家正統(tǒng)觀的影響,對明王朝秉持事大原則,大講慕華。朝鮮的事大以誠體現(xiàn)在“認同明朝的中華正統(tǒng),思想文化上以明朝為本位”i,采用明朝紀年和中國的衣冠制度,國王、世子的冊封要得到明朝的批準,不然則名不正,言不順。在事大以誠原則的驅動下,朝鮮高度重視與中國的外交,“事大交鄰,莫重辭命。我國所以見重于上國者,在崇禮義而勤述職、通古今而善辭命,是故朝廷命使,必擇博學有文章者遣之,亦以我國人喜文學耳。由此觀之,文章雖末技,誠不可廢”! 0。二是理學內部對詞章也有比較寬容的一派,如朱熹的“文道合一”論。而朝鮮以朱子學為正統(tǒng)思想,深受朱熹的影響,因此對詞章也沒有采取極端的態(tài)度。朱熹將文道合二為一,重道卻不輕文,主張“作詩間以數(shù)句適懷亦不妨,但不用多作,蓋便是陷溺爾。當其不應事時,平淡自攝,豈不勝如思量詩句?至其真味發(fā)溢,又卻與尋常好吟者不同”! 1;“然古之圣人欲明是道于天下而垂之萬世,則其精微曲折之際,非讬于文字,亦不能以自傳也”! 2。
二、朝鮮前期的詩賦取士
詩賦取士是朝鮮上層重視詞章的直接表現(xiàn)。在朝鮮的科舉考試中,作為小科的進士試和作為大科的文科考試均要對詞章進行考查。
(一)進士試 與高度重視詞章的高麗王朝不同,朝鮮朝初期約有六十年未實行過進士試。太祖元年(1392)宣布廢止了相當于進士試的監(jiān)試,此后,陸續(xù)有官員請求復立進士試,世宗二十年(1438)進士試得以復立,然而六年之后,即世宗二十六年(1444),進士試又被廢止,直到端宗元年(1453)進士試才再次恢復并一直保留下來。
太祖元年(1392)七月二十八日,太祖李成桂在即位詔書中宣布革除監(jiān)試。監(jiān)試即國子監(jiān)的入學考試,它是國子監(jiān)試的簡稱,高麗德宗元年(1032)開始實行,后來又被稱作進士試。太祖李成桂革除監(jiān)試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政治因素?!靶欧钪熳訉W的改革派士大夫們認為監(jiān)試是招致高麗科舉制度弊病叢生的禍源。他們主要要革除的并不是監(jiān)試本身,而是與座主門生制纏繞在一起的貢舉制。監(jiān)試一直被高麗貴族用來當作他們維持和強化其朋黨、學閥和族閥的工具”! 3。二是文化因素。高麗末期,安珦(1243—1306)、白頤正(1247—1323)等人將朱子學引入朝鮮,此后涌現(xiàn)出了李穡、鄭夢周、鄭道傳、權近等一批朱子學家,新進士大夫們倡導以經(jīng)學為中心的儒學,極力貶低以詞章為中心的儒學,詞章地位下降,朱子學成為朝鮮的官方正統(tǒng)思想。但是太祖元年宣布革除監(jiān)試后,太祖二年(1393)仍然舉辦了監(jiān)試。這主要是因為任何制度都有其歷史慣性,儒生們的思維尚未改變,并且改革派出于穩(wěn)定政權的考慮也不想讓改革措施過于激進。
此后,在太祖三年(1394)至世宗十六年(1434)年,陸續(xù)有官員請求復立進士試。世宗元年(1419),“卞季良、許稠請復進士試”! 4。世宗十年(1428),成均司成鄭坤請求復立進士試,試儒生以賦表。世宗十三年(1431),中部教授官鄭宗本設想設立經(jīng)義、策問、表章、詩賦四科取生員,每科取士一百人。這些復立進士試及設立詩賦科的提議均未被采納。
直至世宗十七年(1435),世宗同意了集賢殿大提學李孟畇(1371—1440)等關于復立進士試的請求,并于世宗二十年(1438)舉辦了進士試。集賢殿復立進士試的提議主要與詩學低迷的現(xiàn)狀有關。自專行生員試四十多年來,“獨詩學專廢,大小文士不知詩法,非惟一身之藝不全,抑亦有闕于國家之用”! 5。詞章應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上到廟堂,下到民間,文士同樣是國家所需要的人才。針對復立進士試,集賢殿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措施,進士試由禮曹和集賢殿主管,在文科式年試中先于生員試一兩日舉行,考試內容為賦和排律十韻詩,取士時詩、賦各取五十人。如下:
一,詩學當及妙年,宜復前朝進士科,出賦一題、排律十韻詩一題,各取五十人放榜。及人吏免鄉(xiāng)、犯罪收贖等事,一依生員例,其居館坐于生員之下。一,進士試取,用文科式年,其鄉(xiāng)漢城額數(shù)依生員例,兩試會一處開場,先試進士,隔一兩日試生員。進士赴生員試者聽,生員及年過二十五歲者,不許赴進士試。一,進士試,令禮曹集賢殿主之,錄名則三館主之。! 6
世宗二十年(1438)進士試復立。同年二月,取申叔舟(1417—1475)等進士一百人。
然而,復立進士試的第二年(1439),由生員、進士坐次問題引發(fā)了關于革除進士試的討論。按照規(guī)定,進士坐于生員之下。而世宗二十年(1438)十一月十二日,進士李寬義上書,他主張生員、進士尚齒而坐,按長幼確定坐次。而禮曹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顧已定之法的陵人狂僭之風,不可助長,他們主張革除進士試,對提議進士尚齒而坐的主謀者進行論罪。左參贊河演(1376—1453)也主張革除進士試,他認為“務以經(jīng)學為本根,詞章為枝葉,則將見經(jīng)明行修之士蔚然作興矣”! 7。左贊成申概、右贊成李孟畇、右參贊崔士康(1385—1443)主張“生員、進士坐次,乞依禮曹已曾受教施行”! 8。世宗最終采納了申概等人的意見,爭論結果是并未革除進士試。
世宗二十六年(1444),以科舉冒濫為導火索,進士試被廢。一月二十五日,“三館聞西部生員試直赴生鄭永通、中部直赴生金石山等潛入生員漢城試,制贈他人”! 9。世宗欲停罷生員進士試,下令將鄭永通、金石山關押在義禁府。第二天,禮曹參議趙遂良(?-1453)就上書請罷進士。第三天,王世子講書宴上,左文學魚孝贍(1405-1475)主張永革進士試。二月一日,議政府上書革除進士試的三條原因:一是國初已革進士試,有先例;二是“且當式年,自春正月至夏四月,進士、生員、文科館試、漢城試、會試連續(xù)試取,日期逼迫,精考為難,冒濫之弊,容或有之”@ 0;三是“文科初場,復立考講之法,群至京師,累日試講,弊將妨農”@ 1。世宗遂革進士試。自世宗二十年復立進士試到世宗二十六年廢除進士試,事實上只舉辦了一次進士試,世宗二十六年進士試被停罷,進而被革除。
八年后,即端宗即位年(1452),集賢殿上書請求復立進士試并得到了端宗的批準。集賢殿認為詩賦是儒者的分內之事,不可以不學。進士試由禮曹和集賢殿負責改為由禮曹、集賢殿和成均館共同執(zhí)掌。其考試內容并沒有延續(xù)世宗二十年確立的賦和排律十韻詩,而是改為古賦一篇,古詩和律詩二者擇一??荚嚂r間也由早于生員試一兩日舉辦改為與生員試間日舉辦,同日發(fā)榜。次年二月十日,取進士崔漢輔等百人。此后,進士試便一直保留了下來。
(二)文科 文科分為式年試和別試兩大類。式年試對詩賦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場,個別年份在殿試中也有所考查,其考查內容在各年份有所討論與變更。太祖元年(1392)規(guī)定:“禮曹試表章古賦為中場?!盄 2這一規(guī)定初次確立了文科中場的考試內容。直至太宗七年(1407)吉昌君權近上書曰:“中場古賦,初學之士所不能作,且無實用,雖不肄習可也。乞罷古賦,試以論、表各一道及判一道?!盄 3在太宗的支持下,此后一段時間內,文科中場便罷去對古賦的考查,但是仍有大臣提議中場考古賦。如世宗十三年(1431):“藝文館提學尹淮、同知總制申檣等啟:‘表箋文字,事大切務。我朝初學之士,專業(yè)疑義論策,不知對偶聲律之文,及至老大,骨骼既成,不知下字之法。前朝取士之制,雖不可取,然試以八角、古賦,故人人自幼興起對偶之風,文章華國之士輩出。竊見今日初場試四書疑,中場試論,舉子多不致力,一人成篇,諸輩効之,似違國家作成之義。臣等切望于初場之疑代以八角,中場之論代以古賦,庶幾開趨向之路,期后日之効。命下禮曹,與詳定所同議以啟?!盄 4尹淮、申檣等提出重考古賦的原因有二:一是對初學之士才能的擔憂,試以古賦能讓應試者打下文學基礎;二是初場試疑義和中場試論導致效仿之風盛行。直到世宗十七年(1435)文科中場確立對詩賦的考查,集賢殿大提學李孟畇等啟:“謹按《元典》文科程序,鄉(xiāng)館會試中場,出表論古賦中二題……臣等謹參酌《元典》詩學興行條件,開具于后文科中場……以賦及排律十韻詩中一題代論?!盄 5二十一年后的世祖二年(1456),文科中場的考試內容又發(fā)生了變動,“中場試表、箋以習臣子事上之文,試教詔以習君上令下之文”@ 6。此外,文科中場的考試內容在個別年份也有所變更。如文宗元年(1451):“今辛未年文科會試,中場賦、表。”@ 7睿宗元年(1469):“中場試賦表?!盄 8偶爾,殿試也會考查詩歌,如成宗九年(1478):“上御仁政殿,試文科殿試。召試官鄭昌孫升御榻,命以《擬周室群臣賀親迎周公表》,萊公《竹古詩》為題?!盄 9
別試中對賦的考查較為常見。謁圣試是一種只有殿試的特殊科舉,屬“親臨科”,考查內容多為表、賦等四六駢體文,如成宗十六年(1485):“上幸成均館謁圣……御明倫堂,出策賦題……賦題:‘應天以實,不以文?!? 0另外,重試也曾考查過賦,如成宗十年(1479):“重試,《明鏡賦》《擬商室群臣請停遷都表》?!? 1
綜上所述,朝鮮初期詞章的地位相較于高麗時有所下降,但其作用依舊被統(tǒng)治者予以重視。詞章考查制度的變革與經(jīng)義、詞章這一矛盾的此消彼長密切相關,詞章考查的廢止與重啟、考查內容和考查形式的變革,等等,都體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對于詞章的重視。另外,“經(jīng)義與詞章之爭”深刻地體現(xiàn)出朝鮮初期對于人才選拔標準的探討,朝鮮對于詞章的重視即是對于文學才能的重視。由此,朝鮮在初期的探索中進一步認識到詞章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到文學才能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促進了朝鮮科舉的進一步發(fā)展。
a 〔漢〕 許慎撰,〔清〕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9—430頁。
b 〔清〕 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 139頁。
c《經(jīng)籍籑詁》,揚州阮氏瑯嬛仙館刻本。
d 〔宋〕 陳鵠:《耆舊續(xù)聞》(卷六),見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六編、第五冊),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78頁。
e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九一乾隆十六年(1751)閏五月十六日。
fnsxy《朝鮮世宗實錄》卷五一世宗十三年(1431)三月十二日,卷三世宗元年(1419)二月七日,卷一〇三世宗二十六年(1444)一月二十五日,卷五二世宗十三年(1431)四月十二日,卷六八世宗十七年(1435)六月二十六日。本文所引《朝鮮王朝實錄》均出自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70年影印本。
gm〔韓〕 李成茂:《高麗朝鮮兩朝的科舉制度》,張璉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頁,第66頁。
h@ 3《朝鮮太宗實錄》卷一三太宗七年(1407)三月二十四日,卷一三太宗七年(1407)三月二十四日。
i 孫衛(wèi)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58頁。
j@ 6《朝鮮世祖實錄》卷一二世祖四年(1458)四月二十四日,卷三世祖二年(1456)三月二十八日。
k 〔宋〕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四〇,見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32頁。
l 〔宋〕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七八,見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4頁。
op《朝鮮世宗實錄》卷六八世宗十七年(1435)六月二十六日。
q! 8《朝鮮世宗實錄》卷八四世宗二十一年(1439)一月十一日。
t@ 1《朝鮮世宗實錄》卷一〇三世宗二十六年(1444)二月一日。
@ 2《朝鮮太祖實錄》卷一太祖元年(1392)七月二十八日。
@ 7《朝鮮文宗實錄》卷六文宗元年(1451)二月八日。
@ 8《朝鮮睿宗實錄》卷六睿宗元年(1469)六月二十九日。
@ 9 # 0 # 1《朝鮮成宗實錄》卷九九成宗九年(1478)十二月三日,卷一七九成宗十六年(1485)五月二十六日,卷一〇一成宗十年(1479)二月八日。
基金項目: 本課題受山西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20018007,指導老師:張景昆
作 者: 鐘虹,山西大學文學院本科生;楊龍一,山西大學文學院本科生。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