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朋
最近發(fā)展區(qū)是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根據維果茨基的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兒童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與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后者則是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能力較強的人的合作時,兒童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介于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1]。在維果斯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影響下,產生了支架式教學模式、交互式教學模式、學習能力動態(tài)評估等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
一、基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問題驅動教學策略
問題解決在學習分類中屬于最高級的學習,問題驅動教學法提倡通過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設置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小組合作、分析、質疑等方式,激發(fā)學習者的好奇心,引發(fā)他們對問題解決的深層理解,從而構建對知識的理解。重點在于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和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
問題驅動教學的基本單位是“問題”,通過問題設計來組織教學內容,也是通過問題解決來實施教學。驅動性問題的設計、問題序列安排、問題解決過程、問題的拓展等都離不開“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支撐,下面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例,進行分析。
上述案例中,教師基于學生對孫中山生平的了解,設置了異域成長——上醫(yī)醫(yī)國——振興中華——同盟救國——啟夢中華的教學主線,再依托主線,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映射區(qū)內,設計了十個主教學問題,學生在驅動性問題的引導和合作探究學習中形成了“革命先行者”的歷史概念。
1.挖掘教學主線,圍繞教學主線設置“主問題”
教學主線是構建“課魂”的關鍵,它是帶領師生“到哪里去”的路標?!皩胄抡n初現主線,講授新課落實主線,設計板書明晰主線,課堂檢測鞏固主線,課后作業(yè)深化主線。這樣的教學設計才會主題突出,清晰明了,更具整體性?!盵2]確定教學主線后,再根據主線和教學重難點設置該節(jié)課的關鍵問題和中心問題。如上述案例中,基于初二學生對孫中山先生的生平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根據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教師將本課的教學主線定位為異域成長——上醫(yī)醫(yī)國——振興中華——同盟救國——啟夢中華,清晰明了地將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軌跡勾勒出來,使學生能夠快速明確學習主題。并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映射區(qū)內,每個小標題下設若干問題,問題緊扣主線,重、難點問題圍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三民主義”而設。學生圍繞教師設定的十個中心問題,展開史料研讀和合作探究。
2.問題與史料相輔相成
“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要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笔恰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的要求。歷史教學中,師生要以史料為基礎展開描述、思辨,并解決問題。史料與問題在歷史課堂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讓問題與史料相結合,才能培養(yǎng)學生形成史料實證意識,懂得“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確定主線后,再針對性地從《孫中山全集》、《孫中山自述》、辛亥革命博物館等處選取史料,特別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孫中山能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這一問題,除了讓學生理解教材第40頁“材料研讀”章士釗所說的孫中山為“革命者之北辰”外,引入卜正民主編的《哈佛中國史》里對孫中山的評價——“偶像般的革命領袖”相佐證,學生對孫中山當時在海內外的影響力有更全面的認識后,才能理解為什么只有孫中山能擔當此重任。需要注意的是史料的選取要以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為準,切忌史料的堆砌,并以教材現有的史料為主,精選精用。
3.“問題驅動”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促進者”和“幫助者”的角色,指導、激勵、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對學生的兩種發(fā)展水平做出準確的評價。其次選擇恰當的活動目標,使學習任務的難度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以內,不至于過難或過易。再次,當學生快達到一個層次比較高的發(fā)展水平時,教師不能完全將學生的探索過程包辦,也不能對學生遇到的困難置之不理,而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教學支持。[3]
二、運用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優(yōu)化問題設計
1.問題設計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學生對于歷史的持續(xù)內在興趣取決于歷史與學生之間距離感的克服,問題設置必須從學生的興趣、需求出發(fā),創(chuàng)設能夠引起學生心理共鳴和心靈呼應的情境是一種比較合適的方法。[4]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歷史課堂中問題設置,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技能和認知水平,不為提問而設問。如《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設計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同盟會成立的背景,教師提供了史料:
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惟庚子失敗之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知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加以八國聯軍之破北京……國勢危急,岌岌不可終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國之思,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矣。
——《孫中山自述》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版
圍繞該史料提出了以下問題:材料反映了《辛丑條約》簽訂后國內局勢如何?國人的觀念為何會發(fā)生巨大改變?? 在學生對《辛丑條約》的影響已有充分的了解基礎上,再引導他們結合材料思考上述問題,明確中國同盟會是在民族危機加重、民眾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的背景下成立的,是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和時代需要。
2.運用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構建“問題鏈”
問題鏈是教師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經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換成為層次鮮明、具有系統(tǒng)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是一組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問題。[5]在構建問題鏈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第一發(fā)展水平和第二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科學地運用最近發(fā)展原理,將多個問題按照解決該問題所反映的認知水平和所需要的創(chuàng)造性程度進行依序排列,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有序展開。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教學設計中,設計者將第二部分“上醫(yī)醫(yī)國——扶大廈之將傾”梳理為:1.借醫(yī)術為入世之媒;2.北上天津,改良救國;3.大廈將傾,革命救國。在輔之史料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以下問題鏈:① 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②結合1894年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先后被李鴻章和張之洞拒絕的孫中山,還會將救國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統(tǒng)治者身上嗎?③此時的孫中山對清政府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轉變?④他會怎么做呢?通過逐層設問、逐步分解,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學生對孫中山先生早年的心路歷程有充分的了解后,才能理解孫中山為什么會走上革命救國的道路。
3.問題的設計要有指向性、可操作性
陶行知先生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歷史教學問題的設計必須遵循科學性、適恰性、清晰性、啟發(fā)性和層級性的原則,具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知道問題思考的角度和尺度,問題的難易程度要處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第二水平,使學生踮起腳尖就能夠得著。根據冒兵的《認知領域的歷史教學目標實施——分類學視閾的問題設計》,歷史問題可以按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進行設置,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樣”的方式設疑,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可以很好規(guī)范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
4.處理好預設之外的“意料之中”
“新課程倡導生成性教學的新理念,要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待教學,使教學在預設的基礎上體現靈活開放與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盵6]而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不同情境中的水平也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充分準備教學預案,還要有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的能力,對于歷史課堂上學生提出的“意外問題”,要能夠隨機應變,隨時掌控課堂的各種動態(tài)。驅動型的歷史課堂本身就應該具有衍生功能,既能激活學生的認知需求,達到激趣引思的效果,還要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生成新知識或新的問題,還要促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在量變中達到質變。
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為指導,對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和問題設計進行優(yōu)化,聚焦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進而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考中學會建構、運用和拓展歷史知識。
【注釋】
[1]麻彥坤、葉浩生:《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思想的當代發(fā)展》,《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年第2期,第89—93頁。
[2]宋先先:《“主線意識”與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以<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為例》,湖南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1頁。
[3]徐美娜:《“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教育的影響與啟示》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第5期,第16頁。
[4][5] 趙玉潔:《基于問題的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94、139頁。
[6] 宋秋前:《新課程教學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