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呆運 趙海燕
華燈初上,身穿橘紅圓領上襦衫、下配紅色長裙、手持團扇的“不倒翁”表演者,顰笑間身姿搖曳,眉眼之間盡顯嫵媚,2019年開始,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火遍全國。與此同時,不遠處的咸陽國際機場也出土了一件唐代紅陶“不倒翁”,該器物全身施以彩繪,色澤艷麗,與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相映生輝。
墓葬與陶俑
2019年9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陽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中搶救性發(fā)掘清理唐代墓葬10余座,其中M2地處空港新城底張街道龍棗村以西、機場專用高速公路之北。該墓平面呈“刀”字型,為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帶小龕單室土洞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天井、過洞、壁龕、甬道、封門、墓室等部分組成。墓葬南北殘長34米,墓室距現(xiàn)地表深12.24米。墓道為豎穴斜坡底土壙結構,平面呈南北向梯形,口小底大。墓葬有5個過洞,皆為拱頂斜坡土洞結構,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入口處有5—10厘米寬的邊框。5個天井,第一天井南接第一過洞,其余天井自南向北依次與4個過洞相間,平面均呈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土壙式。天井四壁修整平滑,東西壁涂有白灰,底部坡度與墓道坡度相同。壁龕共計2個,分別位于第5過洞東西兩壁中部,土壙洞龕式。西壁龕底面呈梯形,內置6件動物陶俑、陶泡釘及陶盆。東龕內置陶泡釘2枚,蚌殼2片。兩壁龕入口處應有封門,已被盜擾破壞。甬道直壁上涂抹白灰,甬道入口處用條磚砌封門。
墓室共出土隨葬器物172件(組),包括天王俑、風帽俑、小冠俑、籠冠俑、玉器、銅鐵器等。其中紅陶“不倒翁”出土于棺床的東北角,通高15厘米,由底部實心的半球體與上部一女俑插接而成。女俑采用前、后合范模制的制作工藝,俑體內插有鐵芯,制作完成后將女俑插接于半球體之上。女俑身高13厘米,頭梳黑色雙丫髻,面龐圓潤,細眉微彎,眼瞼下垂,秀鼻紅唇,兩頰隱約見腮紅。上身內穿白色圓領窄袖衫,外罩紅色闊袖長袍,雙手拱于胸前。腰束帶,下著白色長裙,露雙履。半球體陶球高約2厘米,球體底部有一插孔,推測孔部原有支撐物。
該墓葬地表有一長方形圍溝,東西寬84米,南北長96米。圍溝開口寬0.8—1米,底寬0.6—0.8米,深1.4—1.8米。目前,關中地區(qū)發(fā)掘帶圍溝的唐墓30余座,墓主人的身份大多在三品以上,少數(shù)在三品至六品之間,無品級者極少。加之墓葬形制和出土物,推測M2年代為初唐時期,墓主人官階應在三品以上。
“捕醉仙”?
五代時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明確記述,不倒翁源于唐代的“捕醉仙”?!安蹲硐伞庇置皠窬坪薄熬坪印?,為行酒令時勸酒用的一種工具。針對捕醉仙的制作方法與玩法,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一文有詳細記載,先用木頭刻一人形,“銳其下,置于盤中,左右敲側,入舞蹈狀,久之靜止,視其傳籌所至,酬之以杯”。此外,宋代竇革在《酒譜酒令》中亦有記述“今之世,酒令其類尤多。有捕醉仙者,為禹(偶)人,轉之以指席者”,將捕醉仙置于桌上,由行令者將其旋轉,當停下來的時侯,偶人指向誰,誰為喝酒者,如此往復。“禹”,《說文》:“蟲”也,傳說夏部落首領鯀之子禹,虎鼻大口,脖長似蟲,因貌丑取名禹?!芭肌保瑤煿旁唬骸翱棠緸槿?,象人之形,謂之偶人?!薄安蹲硐伞睘椤坝砣恕被颉芭既恕辈⒉幻埽鳌坝砣恕睍r單指其外貌(因捕醉仙胡人貌,丑陋),作“偶人”指木質人偶。
酒肆的出現(xiàn)可以上溯至商周時期,漢代時出現(xiàn)了胡人經營的酒肆,被稱作“酒家胡”。魏晉時期士族因好酒成風,不僅在酒肆飲酒作樂,家庭宴飲也成為普遍現(xiàn)象,當時史料中并未出現(xiàn)有關“捕醉仙”的記載。直至唐代,中小型酒肆林立,胡人開設的“酒家胡”得到了高度發(fā)展。世人飲酒作樂,縱情聲色,長安城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胡人相較漢人的酒肆經營手段更為多樣,異域風情的胡姬,瓊林宴會上奔騰明艷剛勁的胡旋舞,比比夜靡長安?!昂?,出康居,弦歌一起雙袖舞,左旋右轉不知?!?,初唐韓休墓的壁畫樂舞圖即為例證。
有關“捕醉仙”的起源缺乏確切的史料記載,根據(jù)已知的資料推測極有可能來源于胡人的“胡旋舞”。胡旋舞者周而復始,旋轉不倒。宴飲時,為增添情趣,由胡人扮演“捕醉仙”發(fā)號酒令,此后用物代人,成為胡人飲酒娛樂時的一種勸酒工具。唐代盧汪《酒胡子長歌》曰捕醉仙“胡貌類人,變有意趣,然而傾側不定,緩急由人,不在酒胡也”,可見捕醉仙當為高鼻深目的胡人。
百戲俑
相傳由唐代民間藝人將“捕醉仙”改進發(fā)展成為孩童玩具——“不倒翁”。清代趙翼《陔馀叢考》卷三十三記載,“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作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不倒也”,“推搖不倒木成精,轉舵隨風得大名。諂笑鉆營紗帽黑,卻無肝膽有官憑”。文獻記載的“不倒翁”,多頭戴烏紗、著官袍,一般為紙質。
唐墓M2中除“不倒翁”外,同室出土的遺物中還有陶質的童子、小陶人,其尺寸和不倒翁相差無幾。陶質童子俑高8厘米,圓頭無發(fā),姿態(tài)生動,昂首右側身體前傾,雙眼微閉,圓鼻頭,小嘴緊抿,裸體,扭胯鼓腹,前后分腿,雙臂已殘。小陶人頭、雙臂已殘損,殘高13厘米,僅見俑外罩紅色開襟外袍,內穿長筒喇裙,喇叭口為手工捏塑,外形夸張。這些俑代表何意?
2001年,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新校區(qū)施工中發(fā)現(xiàn)了唐代孫承嗣墓,出土了6件同類型陶俑,身高均在10—16厘米,其表情詼諧,憨態(tài)可掬,皆為手工捏制,泥質紅陶,底部有一豎孔,原插有支撐物。這6件陶俑為供人娛樂逗笑的百戲俑。2002年,長安區(qū)郭杜鎮(zhèn)唐墓M31出土三彩童子疊置技俑。大力士頭上頂有兩組童子,每組三人。上部童子雙腿直立于下面二童子肩上,身穿開襠褲,作撒尿狀。童子下大力士雙手作平衡狀,雙腿分開站立于底板上。1990年,西安蓮湖區(qū)熱電廠M63出土三彩相撲小兒,下帶圓形底座,左右合模制成,通高6.8厘米,底徑3.3厘米。兩小兒圓臉龐,頭梳角髻,面相稚嫩,摟抱成一團,作相撲狀。其中一人一手摟腰,一手扳起對方一腿;另一人一手摟脖,一手將對方一腿扳起。童子體形渾圓,上身赤裸,僅著三角形短褲。相撲亦屬于百戲項目之一,由孩童參加。
這些陶俑應該都屬于百戲俑,亦稱為雜技俑,其種類大致有雜技、武術、舞蹈、幻術、滑稽表演、說唱等。漢代盛行“百戲”,隨葬百戲俑已成為喪葬習俗,至唐代“百戲”種類增多,迎來發(fā)展的第二高峰期。
結合已出土的百戲俑及相關文獻,唐墓M2出土的不倒翁可能并非勸酒工具“捕醉仙”或玩具“不倒翁”。其一,M2不倒翁為陶質,底部有孔,原插有支撐物,與文獻記載的木質“捕醉仙”不符;其二,墓葬為單人葬,墓主人可能是高官勛貴,隨葬玩具的可能性極小,同室出土有作舞蹈狀的陶童子、小陶人。因此,M2出土的不倒翁有可能屬于百戲俑的雜技樂舞類,女子身體輕盈,站立于半球狀的實體上,隨音樂舒緩蹁躚起舞,左右搖擺不倒,供人欣賞娛樂。
(作者劉呆運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趙海燕為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