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彥君 劉 寧 楊 哲
1.大連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腫瘤科,遼寧大連 116011;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腫瘤科,遼寧沈陽 110034
三陰性乳腺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乳腺癌,三陰性乳腺癌侵襲性強且易出現(xiàn)遠處轉移,易發(fā)展為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從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1]。與其他的乳腺癌比較,該病局部復發(fā)和遠處轉移的時間普遍較早,存在較高概率向內(nèi)臟轉移[2]。在黃芪解毒湯的配方中含有君藥黃芪、紅參、靈芝、補骨脂等大補元氣的藥材;同時又有茯苓、白術、天門冬來健脾滋陰、祛濕化痰[3];臣藥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可以達到消腫解毒的效果;當歸、莪術可以幫助活血化瘀、消腫散結[4];佐藥茯苓、薏苡仁利濕健脾;用甘草為使藥,調(diào)和諸藥[5]。多種藥材一起使用,可以達到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效果,能夠防止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fā)轉移情況的出現(xiàn)。本研究探討黃芪解毒湯抗三陰性乳腺癌術后復發(fā)轉移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大連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56 例原發(fā)性三陰性乳腺癌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電腦隨機分組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8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5~68歲,平均(54.36±17.14)歲;病程1~8 個月,平均(3.78±0.69)個月;乳腺癌家族史:是8 例,否20 例;手術類型:保乳手術15 例,根治性手術13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4~67 歲,平均(55.74±18.52)歲;病程1~7 個月,平均(3.69±0.61)個月;乳腺癌家族史:是6 例,否22 例;手術類型:保乳手術17 例,根治性手術1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知情且簽屬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女性患者;②患者經(jīng)原發(fā)性乳腺癌經(jīng)手術治療;③患者被明確診斷為三陰性乳腺癌[6];④患者使用足周期常規(guī)化療;⑤患者在復查時進行過全面地相關檢查[7]。
排除標準:①同時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②單純行腫瘤病灶切取術,但未行規(guī)范的手術治療者;③存在心、腎、肝、內(nèi)分泌等疾病者;④自身放療或化療周期未完成者;⑤不按要求服藥,導致最后無法判定療效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紫杉醇周期性化療或手術治療。①紫杉醇周期性化療[7]。第1、8、15 天靜脈滴注紫杉醇75 mg/m2,靜滴時間3 h 以上,3 周為1 個周期;采用紫杉醇前1 d 常規(guī)應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等進行處理干預。②手術治療。對有明確的保乳意愿、行擇期保乳術治療、腫瘤位于外上象限的患者采用單切口延長進行治療,腋窩淋巴結清掃以及腫瘤切除均從切口位置實施,其余患者均行雙切口手術,切口位于腫瘤表面與乳暈平行位置,行弧形切口,另選擇腋窩平行腋折線斜切口,切口長度為6 cm,所有患者均行象限切除術。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黃芪解毒湯加減治療,黃芪解毒湯(黃芪30 g、太子參15 g、薏苡仁30 g、白術10 g、茯苓10 g、浙貝母10 g、玄參15 g、麥冬10 g、女貞子15 g、龍葵15 g、白花蛇舌草30 g、半枝蓮30 g、山慈菇10 g、甘草6 g)由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藥劑科提供,煎服,1日1 劑,分2 次早晚口服,根據(jù)患者病情每個月服用20 d 以上[8],治療時間為一個月,后進行跟蹤調(diào)查術后18 個月,并在跟蹤調(diào)查后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治療評價。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腫瘤標志物、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下實體瘤體積、不良反應及長期治療結果。①血清腫瘤標志物包括糖類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8]。②不良反應包括嘔吐、肝功能損傷、消化道反應及骨髓抑制等癥狀[9]。③長期治療效果包括治療后6、12、18 個月復發(fā)轉移率[10]。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A153、CEA 及CT 下實體瘤體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A153、CEA 低于治療前,CT 下實體瘤體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A153、CEA 高于對照組,CT 下實體瘤體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及CT 下實體瘤體積的比較(±s)
組別例數(shù)CA153(U/ml)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CEA(ng/ml)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CT 下實體瘤體積(mm3)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28 28 35.25±7.25 35.23±6.89 0.011 0.496 21.37±6.48 11.35±4.12 6.905 0.000 2.456 3.642 0.032 0.035 13.52±3.52 14.35±4.12 0.811 0.211 5.11±2.05 3.15±1.53 4.055 0.000 4.684 3.574 0.025 0.036 22.94±4.25 22.73±3.89 0.438 0.255 12.34±2.52 16.46±2.67 4.254 0.000 3.475 2.464 0.035 0.026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6、12、18 個月復發(fā)轉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長期治療效果的比較[n(%)]
近年來我國的乳腺癌患者人數(shù)逐年增加,其中三陰性乳腺癌是重點病區(qū),相對于其他類型的乳腺癌,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病情更加嚴重,也是被公認為最難控制和治療的乳腺癌之一[11]。由于三陰性乳腺癌激素受體均為陰性的特殊性質,現(xiàn)在臨床上有效的治療方式較少[12],并不能從成熟的內(nèi)分泌進行治療,在生物靶向治療中也并無太大收獲,所以現(xiàn)代治療中對于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13]。黃芪解毒湯可提高機體自身的正氣達到抑制腫瘤的復發(fā)轉移[14],同時也對癌毒也能起到很好的清除作用,達到雙管齊下的抗癌并防止復發(fā)轉移的效果[15]。黃芪解毒湯屬于臨床常用的方劑,由黃芪、太子參、薏苡仁、白術、茯苓、浙貝母、玄參、麥冬、女貞子、龍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菇、甘草等藥物組成[16]。方中黃芪具有補氣、利尿消腫的功效;太子參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薏苡仁具有利水消腫、理氣解郁的功效;白術具有健脾益氣、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的功效[17];茯苓具有利水消腫、養(yǎng)心安神的功效;浙貝母具有散瘀清熱、消痰散結的功效;玄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解毒的功效;麥冬具有補氣的功效;女貞子具有滋補肝腎的功效[18];龍葵具有清熱解毒、散結利尿的功效;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痛的功效;半枝蓮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山慈菇具有降壓、抗菌的功效;甘草則能調(diào)和諸藥,發(fā)揮不同藥物作用。諸藥合用,能發(fā)揮益氣健脾、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1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6、12、18 個月復發(fā)轉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三陰性乳腺癌術后患者的治療中,使用黃芪解毒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能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給患者減輕負擔[20]。
綜上所述,在三陰性乳腺癌術后患者的治療中,使用黃芪解毒湯,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CA153及CEA 水平,縮小瘤體體積。也可以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減輕患者負擔。同時使用黃芪解毒湯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在長期的恢復中降低術后復發(fā)轉移的概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