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益
入秋后,氣溫降低,在民間素有“秋補”習俗。很多人都注重“貼秋膘”,就是吃一些有營養(yǎng)的食物來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但進補不可亂補,要改變以往的錯誤觀點,以免走入誤區(qū)。
俗話說“夏天過后無病三分虛”,過去,由于夏天十分炎熱,影響正常的進食和休息,整個夏天過后體重會明顯下降。而為了“補”回丟失的體重民間就有了“貼秋膘”的習俗?!百N秋膘”過去通常以肉類為主,在特定年代或許有一定的意義,但時至今日這一習俗未必就是健康的了。一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夏季不再難熬,“苦夏”體重減輕的情況已越來越少見,“貼秋膘”已沒有必要;二來,人群營養(yǎng)普遍過剩,“貼秋膘”過食肉類會對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特別是“三高”人群。
那么秋季可以進補嗎?答案是肯定的。中醫(yī)認為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diào)節(jié)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秋季進補應以調(diào)理脾胃、補肺潤燥為目標。百合、蓮子、山藥、栗子以及當季的新鮮蔬果都可以適當?shù)厥秤?,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熱性食物則應適當少食,以免秋燥傷身。
有些人喜歡通過服用一些藥物來代替食物的補益作用,其實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首先,藥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適應證、禁忌證、用法、用量需嚴格掌握,作為普通人群不掌握相關的知識盲目用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其次,大多數(shù)食物性味平和,長期食用對身體沒有明顯的害處。而很多藥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長期使用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最后,在進食的過程中享受食物的色、香、味帶來的進食快感能夠促進消化液、激素等物質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和補益作用的發(fā)揮,這是服藥所達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能夠正常進食的條件下當以食補為主,一些藥食同源的食材兼具藥物和食物的性質,可根據(jù)需求適當選用。而通過進食不能滿足需求時,適當使用一些藥物加以補充也未嘗不可。
還有些人認為應選用一些昂貴的食材、藥材來進補,這樣效果會更好。其實這也是不對的。
貴重的食材藥材之所以貴重,往往是因為其生長生活條件限制造成的產(chǎn)量有限,“物以稀為貴”,數(shù)量不足導致價格昂貴,但這并不能代表其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就一定高。一方面,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看,很多貴重食藥材的營養(yǎng)價值基本與一種或幾種廉價食材相當。另一方面,要按需進補,根據(jù)需求選擇適當?shù)氖乘幉?,不能以價格作為選擇的唯一標準。如果選擇不當即使再貴重的食藥材也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