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
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苯陙?,文物保護類、經(jīng)典誦讀類節(jié)目和書籍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那些凝結著勞動人民智慧的華夏“符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和情感共鳴。中華民族擁有燦爛的文化,比如建筑、陶瓷、漆器、青銅器……這些國之瑰寶,每一樣都能成為我們挖掘語文素材的精神母題。作為青少年,我們既是文明的繼承者,更應擔負起傳承榮耀的使命。本刊即日起推出新欄目“帶著課本識華夏”,愿和同學們一起,探討“課文里的‘寶藏”與“寶藏里的‘課文”。
●? ?課文引述
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它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世代經(jīng)驗的累積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區(qū)域在內(nèi)。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考古學家所發(fā)掘的殷代遺址證明,至遲在公元前15世紀,這個獨特的體系已經(jīng)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來,中國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發(fā)展了這個體系的特長,不斷地在技術上和藝術上把它提高,使之達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輝煌成就。
——摘自語文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第8課
《中國建筑的特征》
●? ?課文里的“寶藏”
正如文章開頭所言,這些國寶建造并存于華夏文化圈極其廣袤的時空中。但它們中的大部分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只有小部分堅強地以實體的形式留存至今,還有一些以圖志、樣式等形式流散于民間或各大博物館。梁思成先生在講述中國建筑特征時,提到了一些中國建筑中的國寶,如熱河普陀拉(承德避暑山莊普陀宗乘之廟)、天壇皇穹宇、北京琉璃牌樓、華表等。他還提到了保存中國建筑資料的兩本重要典籍:清朝工部編寫的《工程做法則例》和宋朝李誡編纂的《營造法式》。
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中國建筑的特點,教材編者根據(jù)內(nèi)容為正文配圖,提到4項建筑國寶:
北京四合院住宅(平面圖)
北京天安門城樓斗拱
山西解州關帝廟春秋樓象鼻昂
陜西韓城司馬遷祠龍吻
今天就給大家推介其中兩項國寶。
●? ?國寶請“舉手”
國寶檔案1:北京天安門
天安門建成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承天門,清代順治八年(1651)更名為天安門。其形制與現(xiàn)在大體相仿,負責設計建造的是當時著名的建筑師蒯祥。蒯家是建筑世家,蒯祥將自己的所學悉數(shù)傾注在包括承天門在內(nèi)的皇城建筑上,設計合理,施工精準,用料講究。純熟的工藝技巧,別具匠心的藝術價值,從卯榫骨架到彩繪裝飾,從實用性到審美性,讓天安門獲得了古今建筑專家的高度評價,蒯祥也被明成祖朱棣譽為“蒯魯班”。
南京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有《明宮城圖》,古建筑學家路秉杰教授認為,此圖是明成祖遷都北京要求建造的新宮竣工圖,畫面非常準確。此圖除了能讓我們一窺包括天安門在內(nèi)的皇宮早期樣貌之外,難得的是圖上還保留了蒯祥的畫像,像旁題有“工部侍郎蒯祥”字樣。
我們目前看到的天安門城樓實際上是在1969年至1970年間按原規(guī)模和建筑形制重建的,這次重建徹底解決了天安門城樓的百年積弊和種種不安全隱患。重建的天安門城樓通高34.7米,比之前長高了0.83米。裝飾繪畫上也做了提升,舊貌換新顏。
國寶檔案2:《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由官方編訂的建筑類書籍。該書系統(tǒng)總結歸納了我國建筑方面的寶貴經(jīng)驗,體例完備,內(nèi)容翔實,而且配有大量的圖樣,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典籍。該書由受命于朝廷的李誡在浙江建筑工匠喻皓所著的《木經(jīng)》的基礎上編訂而成,北宋崇寧二年(1103)由朝廷批準刻成小字本——世稱“崇寧本”,頒行全國。
據(jù)目前資料顯示,《營造法式》在宋代至少刊行過三次。除“崇寧本”之外,還有平江府(今蘇州市)重刻的“紹興本”和“紹定本”。“崇寧本”和“紹興本”現(xiàn)均不傳,“紹定本”是目前僅存的《營造法式》宋刻本,僅存三卷半。元、明時期沒發(fā)現(xiàn)重刻記錄,《永樂大典》中收錄的《營造法式》所據(jù)為宋刻本,現(xiàn)僅殘存一卷。但宋代《營造法式》的殘版在明代中期尚存,現(xiàn)存的“紹定本”就是明代用此版印刷的。
在明代,《營造法式》宋刻本流傳很少,除記載明代內(nèi)閣曾藏有二部外,汲古閣、絳云樓各藏一刻本,天一閣的藏本是手抄本。清代目前無收藏《營造法式》宋刻本之記載。明代藏書家趙琦美手抄藏本在清初被述古堂收藏,后不見記載,但“述古堂本”抄本流傳,清代藏書家張蓉鏡據(jù)一部傳抄“述古堂本”精抄一本,號稱善本。清末著名藏書家丁丙、陸心源又各據(jù)張蓉鏡本影抄。張氏本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丁氏本現(xiàn)藏南京圖書館,陸氏本現(xiàn)藏日本靜嘉堂文庫。1932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發(fā)現(xiàn)一部較早的“述古堂本”,學界稱為“故宮本”,是現(xiàn)存清代抄本中最有價值的一本。以上就是民國之前《營造法式》刊刻及流傳的大體情況。
●? ?寶藏里的“課文”
梁思成先生和教材編者之所以引述這些建筑國寶,主要是作為例子說明中國建筑的特點,闡明各民族建筑之間的關系,并提示大家借鑒中國傳統(tǒng)建筑理論精神,與現(xiàn)代建筑結合。大家通過閱讀國寶檔案,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華堂廣廈和相關著作講述了中國建筑融實用和審美、技術和精神于一體的美輪美奐,見證了華夏文明以及其影響力的源遠流長,也凸顯了華夏民族雖經(jīng)歷浮沉興衰但不屈不撓、守正求新的態(tài)度。
這不僅體現(xiàn)在本篇文章里,在更多的文學作品中,在更宏闊的歷史中,這些國寶以其特殊的身份見證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命運。
看看《營造法式》版本的流傳就知道華夏建筑文明傳承過程中的艱難與頑強。比如陸氏本《營造法式》在1907年被陸心源之子打包賣給日本靜嘉堂,數(shù)萬卷珍貴典籍就此星散東瀛,留給后人無限的警醒和思考。
翻開中國近現(xiàn)代史,天安門城樓見證了幾多華夏民族的風風雨雨。僅1900年以來,它就見證過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北京的風雨飄搖,見證過中國封建帝制的歷史終結,見證過軍閥主政的城頭變幻大王旗,見證過日軍占領時的民族血淚和抗爭烽煙。當然,它更見證過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以及之后70余年來的日新月異,還有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慶典的盛況。
所以《營造法式》值得一看,看中國建筑粹美工藝,看華夏民族熱愛文化、守護文化的堅韌不拔;所以天安門城樓等國寶建筑值得一游,在游賞、景仰中感受華堂廣廈之美,感受華夏歷史之壯闊,感受華夏復興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