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家文化公園初論

        2021-10-27 07:13:21孫華
        中國文化遺產 2021年5期
        關鍵詞:文化公園遺產文化遺產

        孫華

        國家文化公園是我國中央政府提出并推導的公共文化建設項目。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就已提出依托長城、大運河、黃帝陵、孔府、盧溝橋等重大歷史文化遺產,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中華文化重要標識的規(guī)劃設想。同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fā)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標志著長城、大運河、長征這三個項目已經納入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名單。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近期規(guī)劃和遠景目標中除了提及上述三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又增加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內容。為了實際推進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央組建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并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國家文化公園形象標志設計方案。國家文化公園是什么?它與先前推行的國家公園的內涵和外延有何異同?早先就已經推行并已部分建設完成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新的國家文化公園的關系如何?國家文化公園的類型、特征和價值究竟是什么?如何建設和管理國家文化公園?諸如此類問題的探討,有助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的立項選擇、法規(guī)建設、資金預算、規(guī)劃設計和管理運營。

        一、國家文化公園的相關概念

        探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問題,需要明確國家文化公園的內涵、外延、特征、要素、類型、價值等問題,而要明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解決國家文化公園是什么,國家文化公園與其他國家公園和地方公園的異同等問題。先前盡管已有學者對其中有些概念進行過探討,但還有欠缺或不夠全面?!皣椅幕珗@”的詞組,涵蓋了“國家”“文化”“公園”三個關鍵詞,其中“公園”一詞又是核心詞,“文化”和“國家”是限定詞。因此,在討論國家文化公園的定義之前,需要對這些概念逐一進行討論。

        (一)“公園”與“私園”

        公園也就是公共園林或公共園區(qū),它是相對于私家園林的私園而言。供人們欣賞和休憩的花園和園地等,就其所有權屬和服務對象來說,有私園和公園兩類。私園屬于私有財產,滿足園主私人的愿望和要求,不提供或有條件提供公共服務。私園既包括了私家花園,也包括皇家園林、公署園林、寺觀園林、行業(yè)園林,這些園林盡管有的具有部分公共屬性,但屬于特定群體所有,主要為特定群體服務,而不是為普羅大眾提供公共服務。即便是人人都可以入內的寺觀園林,它也屬于園林所屬寺觀的宗教團體所有,開放給信眾是為了取悅于信眾以獲得施舍,仍然具有功利的目的。而公園則是國家范圍內全民共有財產的組成部分,具有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公共服務的明確功能,且具有不從服務對象那里獲取回報的非盈利性質。中國自中古就有“公園”之名,那是指官方所有的園地,這種園地上古可能就已存在,傳說周王朝建都豐鎬后,在都城旁邊修建了名為“靈囿”的園林,該苑囿據說“方七十里”,園區(qū)允許國民在一定時期進入割草打柴和捕鳥逐兔?,具有一定的公共因素。不過,我們現(xiàn)在討論的公園概念,是近現(xiàn)代的公園,與古代的公園還是有本質的不同。

        嚴格意義上的公園,是社會發(fā)展到近代的產物。早在19世紀前期,最早開始工業(yè)革命并邁入近代社會的英國,就開始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公園設施,并有相關機構闡述公園在改善城市環(huán)境、給人們提供鍛練和休憩的場所,以及這些場所和設施在增進不同階層人們交流和學習、消減社會矛盾和張力方面的作用。日本“明治維新”以后,隨著大量西方新鮮事物的涌入,公園也被引入日本,并在1931年制定了《國立公園法》。受西方殖民者、外國租界建設和日本公園事業(yè)的影響,我國也開始了公園的建設。據說中國最早的近現(xiàn)代公園,一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北京將原來名為漪園的私園增建公共設施改名余園,開放給公眾游覽,這是我國最早改建的公園;二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無錫的士紳籌資興建錫金公園,向公眾開放,這是我國最早新建的公園。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公園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公園的需求,公園建設必然走出城市,郊野公園、森林公園等也隨之產生。

        我國早期園藝學家童玉民闡述公園的產生背景及其功能意義,指出:“世界上活動之原動力為人類,而人類活動之要素為精神與體力。欲養(yǎng)成健康之體力,與活潑之精神,非僅恃攝取滋養(yǎng)品便可得之,必須籍清新之空氣,與優(yōu)美之山水,調和之,修養(yǎng)之,庶可臻于健全之域。制造此清新空氣與表現(xiàn)此優(yōu)美之景色,非公園莫屬!尤以森林公園為最。故公園者,實可成為培養(yǎng)活動世界原動力之要素也,然此僅就其影響于市民之精神生活上而言。至于風景之利用,名勝古跡之發(fā)揚,直接關系于國計民生者,至重且大;間接則引起國民之愛鄉(xiāng)愛土國心,洵都市行政上一重要政策也”。童玉民對公園也作了如下定義:是“人類群眾生活上不可缺少之設施,簡言之為供公眾游覽之園;詳言之為以美觀及實用為目的供人類公共享樂或使用而設施之地”。這個定義從公園使用者的視角強調了公園的公共性和公眾性。同時期的園藝學家陳植則從公園設計者的角度,定義公園“乃人生共同生活上依實用及美觀目的,以設計土地,而供群眾使用及享樂者也”。盡管張?zhí)鞚嵉雀爬ü珗@“不再單單只是一處經過設計的景觀,一份文化的載體,或者一個社會活動的容器,而是一種社會空間。在廣闊的政治、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創(chuàng)造者使用者等多種勢力不斷地定義著、爭奪著、協(xié)商著公園的空間含義”,但公園無論有無人為的設計,公有、公管、公享、公益乃是公園的基本屬性,可以視為公園的基本要素。

        (二)“文化公園”與“自然公園”

        公園有多種類型,按照不同的分類目的和分類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果以公園所在區(qū)位為標準,可將公園劃分為城市公園和荒野公園;如果以公園景觀的形成原由為標準,可以將公園劃分為自然公園和人文公園,前者又可細分為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海洋公園諸類型,后者則可以細分為主題公園、專類公園、城市公園、附屬花園、遺址公園等。那么,文化公園又是一種什么類型的公園呢?

        文化公園需要保存和展示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人們可以通過感官從外部迅速判別不同文化的外部特征,卻難以通過感官從外部在短時間內認知某一文化的內部特質。人類學的鼻祖英國學者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曾經給文化下過一個經典的定義:“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成員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的綜合體,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huán)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文化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凝固下來在代際傳承的價值觀念、社會機制和行為規(guī)則,人們據此思維、交流和行為,并且產生和創(chuàng)造具有特征的物質制品或藝術風格。人們要認識一個文化,需要通過那些具有外部特征的物質制品和行為方式,才能逐漸體驗到其內核的行為規(guī)則、社會機制和價值觀念。因此,所謂文化公園必須有可以從外部觀察到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既有文化遺產為依托,就如同自然公園需要有自然遺產作依托一樣。文化公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依托人類創(chuàng)造的具有歷史性、代表性、延續(xù)性和現(xiàn)實性的人文遺產建立的公共園區(qū)類文化產品。

        文化公園作為文化遺產公園的簡稱,“文化”二字限定了公園的性質、類型和范圍:它既不是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遺產的公園,也不僅僅是那些地面物質遺存已經殘破且遺存多掩埋于地下的遺址公園。自遠古以來,能夠說明某一文化區(qū)歷史演進和文明成就的重要遺址,保存完好的能夠體現(xiàn)某一文化區(qū)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文化特征以及文化交流歷史的建筑、雕刻以及線狀或面狀的綜合體,某一文化區(qū)仍在延續(xù)的傳統(tǒng)及其相關載體或所在“文化空間”,如傳統(tǒng)村落、歷史城市、神山圣湖等,都可以作為文化公園的載體。個人、群體、地區(qū)、國家依托這些人文遺產,基于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法規(guī)或制定的專門法規(guī),指定明確保護、傳承、展示和宣教對象并劃定邊界明確的園區(qū)范圍,建立擁有專門保護管理機構和機制的文化公園,通過專門的保護展示規(guī)劃設計,以滿足公眾不同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

        (三)“國家公園”與其他公園

        “國家公園”是美國最早創(chuàng)立的保護自然區(qū)域的保護管理機制。1872年,美國國會批準在懷俄明州約90萬公頃的土地上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并發(fā)布《設立黃石國家公園法案》,國家公園職責是保護并防止破壞和掠奪公園內的一切林木、礦藏、自然遺產及奇觀,并維持它們的自然狀態(tài)。1916年,美國國會頒布了《國家公園管理局組織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公園管理的基本目標是“在保護風景資源、自然和歷史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并在保證子孫后代能夠不受損害地欣賞上述資源的前提下,提供(當代人)欣賞上述資源的機會”。國家公園的保護和提供娛樂的范圍不僅僅限于自然資源,還包括了歷史遺跡。隨著國家公園保護范圍的擴展,“國家公園是由國家政府宣布作為公共財產而劃定的以保護自然、文化和民眾休閑為目的的區(qū)域”就成為一種共識。

        大概受美國國家公園依托對象主要是自然遺產的影響,盡管美國也有包括歷史文化的國家公園(如梅薩維德國家公園,Mesa Verde National Park),但在人們的印象中,國家公園往往是面積廣大、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qū),該區(qū)域內禁止伐木、狩獵、采礦以及其他資源耗費型活動,并具有一定的公眾教育和游觀休憩功能,是自然資源導向型的公園。我國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定義“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準設立并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要目的,實現(xiàn)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qū)域”,就明顯受到了美國國家公園的影響。這個定義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將國家公園的對象局限在自然遺產的范圍,沒有包括文化遺產資源,這與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和世界大國的地位是不相稱的;二是對國家權益和全民共有性強調不夠,沒有明確要求國家公園內資源的國家所有和全民共享。隨著國家文化公園概念的推出,有必要重新定義國家公園,使國家公園的定義更加全面和準確。

        國家公園強調了公園屬于主權國家的國家所有、國家建設、國家管理和全體國民分享的權益屬性,從而將地區(qū)、集體和個人所有但提供非盈利的公共服務的地區(qū)公園、行業(yè)公園和私人公園區(qū)別開來。由國家聲明權屬、投資建設并直接管理或委托管理的公園,一定是國家重要資源,具有重要價值或具有某種重要象征意義,才需要國家出面加強保護和管理,并將其部分或全部展示給公眾,使公眾在游覽國家公園時,感到身心的愉悅,學習專門的知識,受到科學的啟迪,樹立文化的自信,增強家國的情懷,從而也對這些自然或文化資源心存感激和敬重,客觀上起到保護這些重要資源的作用。此外,國家公園是國家資源和精神的代表和象征,當然也是向其他國家的游客展示國家形象的窗口,具有國家性和國際性。

        既然國家公園是保護和展示國家所有的重要資源、以為全體國民服務的公有園區(qū),而我們這個地球上的資源,有地球自身演進形成的自然資源和人類創(chuàng)造使用遺留的文化資源兩大類,國家公園因而也就分為了兩大類,即保護并展示重要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和保護與展示重要文化資源的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是為了保護國家一級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自然遺產,實現(xiàn)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包括環(huán)境改善、生態(tài)保持、科學研究、公眾教育和人們休憩),由國家批準設立、國家所有、并由國家直接管理的邊界清晰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qū)域;而國家文化公園則是國家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延續(xù)文化傳統(tǒng)和提供公共服務,由國家批準設立、國家所有、并由國家直接管理的具有突出主題和明確范圍的特定文化遺產單位和區(qū)域。國家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公園,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國家公園。

        在明確了“公園”“文化公園”“國家公園”的概念和定義后,國家文化公園的概念和定義也就清楚了。嚴格意義的國家文化公園的定義應該是:

        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一級政府基于保護國家重要文化資源、展示國家文化精華的目的,為了歷史研究、文化傳承、公眾教育和人們休憩提供服務,依托重要的文化遺產,由國家劃定、國家管理并全部或部分向公眾開放的文化區(qū)域。這些權益明確且邊界清晰的公共文化園區(qū)為全民所有或國家管控,由國家依照專門和相關法規(guī)設立專門機構實施管理,根據國家的意志和全民的利益進行規(guī)劃和建設,最后服務于全民和人類的非盈利性的公共文化事業(yè)機構、場所和文化產品。

        二、國家文化公園的種類與分類

        國家文化公園是依托國家所有的重要文化遺產建設的公園化的公共園區(qū)。國家一級的重要文化遺產的范圍有大有小,有點有面,有歷史上已經終止發(fā)展“靜”態(tài)的,還有仍然在繼續(xù)演變“動”態(tài)的;不能因為目前已經列入名單的長城、大運河、長征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超大型的線狀或帶狀文化遺產區(qū)域,就將國家文化公園簡單理解為體量龐大的文化遺產的集合體。正如《綱要》所說,國家文化公園除了可以依托長城、大運河這樣的線狀或線性文化遺產外,還可依托“黃帝陵、孔府、盧溝橋等重大歷史文化遺產,規(guī)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中華文化重要標識”。《綱要》后面所列舉的文化遺產,或屬于古代建筑,或屬于紀念建筑和紀念地,都屬于點狀遺產而非線狀遺產??梢钥隙ǎ彩蔷哂兄卮髿v史和紀念價值,能夠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主線,可以作為中國文化重要標識的文化遺產,都能夠以之為依托來建設國家文化公園。

        (一)文化公園依托的遺產種類

        國家文化公園所依托的文化遺產,如果按照我國不可移動文物的分類,并參照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指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類:

        1.遺址類文化遺產

        遺址是歷史上人類聚居或進行某種大規(guī)模專門或專業(yè)活動的場所,這些場所已經廢棄,原有建筑物和構筑物已大部分毀壞,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或掩埋在地下的基址,需要進行考古勘查和發(fā)掘才能揭示其平面布局等信息。中國歷史悠久,又迭經戰(zhàn)火,歷代的城市、鄉(xiāng)村、宮殿、陵墓、廟宇等絕大多數(shù)都毀棄成為遺址,正是這些遺址構成了中國物質文化史的主線?!督ㄗh》所列舉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主要擬依托中華文明搖籃的黃河流域重要的史前聚落、早期城邑、歷代都城、歷代帝陵以及重要歷史紀念地等遺址,構建能夠展現(xiàn)中華文明特征和意義的國家文化公園體系。諸如此類的重要遺址群,在中國還有不少,例如萬眾矚目的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就與同在成都平原的成都金沙遺址和商業(yè)街遺址,共同構成了反映古代蜀國發(fā)展全過程的古蜀遺址群,無疑也具有構建國家文化公園的條件。

        2.建筑類文化遺產

        建筑是人們?yōu)榱藵M足自己某種需求而有意識設計、采用天然和人工材料建造的以遮護功能為主的構筑物,如住宅、墳墓、寺廟、作坊、園林等等。在西方語境中的“紀念碑”,也是集建筑、雕塑和繪畫為一體、具有視覺沖擊的大體量宗教性和紀念性綜合體,絕大多數(shù)可以歸屬建筑類文化遺產的范疇。建筑類文化遺產很多,有些建筑遺產聚集地,如河北承德市區(qū)就集中了清代皇家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是清代漢地、藏地、蒙疆多種風格的高等級建筑的代表,本身就可以作為清代建筑文化國家公園。有的古建筑本身還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如《綱要》列舉的北京盧溝橋本身是金代著名橋梁建筑,橋東不遠處的宛平城(拱極城)也是明清時期的城市建筑,二者還都是抗日戰(zhàn)爭開端的歷史紀念地,它們及其周邊交通和河流環(huán)境共同構成了兼具古代建筑和近代史跡要素的國家文化公園。

        3.雕塑類文化遺產

        雕塑類文化遺產包括大型石雕群體,石窟中的雕像、彩塑和壁畫,以及懸崖峭壁上的巖畫等。中國不可移動文物分類中的“石窟寺與石刻”,世界文化遺產中“紀念碑”類型的部分遺產,都屬于這類文化遺產。我國適宜于規(guī)建國家文化公園的雕塑類文化遺產,主要有龜茲石窟群、河西石窟群、中原石窟群和西南石窟群,它們各自可以成為國家文化公園,也可以串聯(lián)形成保護和展示中國佛教歷史全過程的專題國家文化公園群。此外,已經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左江花山巖畫及其所在的風景如畫的左江河段風光,也具有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潛質,盡管在世界遺產的申報中該項目被歸入文化景觀類型。

        4.文化景觀類文化遺產

        文化景觀是包括人們自身在內的人類行為、行為的社會機制以及行為創(chuàng)造物的綜合體,也就是包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空間”。歷史城市、傳統(tǒng)村落、神山圣湖等,都是典型的文化景觀。我國可以作為國家文化公園所依托的文化景觀類文化遺產,城市文化景觀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北京舊城系元、明、清三朝古都,現(xiàn)今仍為我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保留下了城市中軸線,城濠等城市邊界,宮殿、廟壇、街巷、鐘鼓樓等城市要素,古今中央政府機關到基層社區(q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是還在延續(xù)的“動”態(tài)的中國都城文化景觀。傳統(tǒng)村落文化景觀是我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載體,由于地處相對偏僻的山區(qū)和傳統(tǒng)根深蒂固等原因,不少受到自然區(qū)隔的傳統(tǒng)村落群還保持著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事象,可以連同村落群周邊的農地、山林劃定為某某族群或社群村落的國家文化公園,從而使得我國文化的多樣性能夠長久保持下去。

        5.線性遺存類文化遺產

        “線性遺存”是指由“線狀遺跡”串聯(lián)或沿線形邊界排列的點線結合或點狀排列、因其歷史上某種內在的關系而被串聯(lián)在一起的多類文化遺產的集合體。在世界文化遺產的類型中,沒有線性遺存而只有“文化線路”(Cultural? ?Routes),實際上文化線路只是線性遺存中的一些特殊個例,正如《文化線路憲章》所定義的那樣,它不是遺產的一個類型,而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那些主要服務于特定的文化交流或產品貿易目的,具有較長的歷時性、很大的空間性和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線性遺存,可以被稱作文化線路。我國古代政治文明高度發(fā)達,古代國家通過構建等級建制城市和修筑連接這些城市的交通路網,將治權實施到全國疆土。某些王朝時期還在國家邊區(qū)修筑了連綿的邊墻即長城,保護當時國家的核心區(qū)免受外部的侵擾。此外,古代中國也還有一些習慣性的或規(guī)劃性的國際通道將自己與他方國家和地區(qū)聯(lián)系起來?!毒V要》和《方案》中的大運河和長城,以及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都是這樣的線性遺產。

        6.復合類文化遺產

        復合類文化遺產是指在同一遺產分類體系中,兼具兩個或多個遺產類型的文化遺產,包括了既是古建筑,又是紀念性建筑和史跡的那些遺產,也包括了地下是遺址,地面是古建筑或其他類型遺產的遺產。某些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如被我們作為國家政治地理和文化地理象征的“五岳”,盡管也具有超越文化遺產類型邊界的自然遺產的屬性,但其文化意義遠超越其自然的意義,將其歸屬文化景觀恐怕更恰當一些。復合文化遺產可以舉山東曲阜孔府、孔廟、孔林這“三孔”為例,孔府是居住建筑群,孔廟是祠廟建筑群,孔林則是墓葬建筑,三者都有數(shù)量不等的石刻而孔林尤多,以“三孔”為中心構成了孔子和中國儒學或儒教的紀念地,具有強烈的紀念性遺產屬性。

        (二)國家文化公園的分類

        國家文化公園要以文化遺產為依托,文化遺產的類型當然可能與文化公園的類型發(fā)生關聯(lián)。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有學者主張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類型,來規(guī)劃建設國家公園,如嚴國泰就提出,中國國家公園可基于世界遺產的類型進行歸類,分為自然型、文化型和文化景觀型國家公園,其中文化型國家公園當然也可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類型作進一步的劃分。不過,國家文化公園依托不同類型的重要文化遺產來建設,不等于這些文化遺產的類型就是國家文化公園的類型,二者還不是一回事。

        國家文化公園與國家自然公園一樣,需要根據最佳保護和利用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在國家自然公園的范疇中,盡管自然遺產有生命遺產和非生命的地學遺產,生命遺產又有植物和動物的區(qū)別,植物和動物也還有不同的大類,但由于保護區(qū)的系統(tǒng)性和復合性,自然公園恐怕很少以某種自然遺產來分類的。由于國家自然公園往往以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為目標,因而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對自然保護地的分類是按照保護管理力度的強弱,從高到低排列的。第一類是嚴格的自然/荒野保護區(qū),第二類才是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具有公園的性質,需要開放給公眾,管控力度自然不如沒有公園職能的自然保護區(qū)。既然國家自然公園的上一層次已經采用了保護管理強度這一標準,國家自然公園這一層次以下的分類就不宜再采用同樣的分類標準。從既有的資料和研究可以知道,美國國家公園,即便排除掉那些納入國家公園體系管理,但本身不屬于國家公園內容的國家紀念碑、國家戰(zhàn)場、國家保留地、國家保護區(qū)、國家歷史場所、國家墓地之類,本身還包括了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龐大系統(tǒng),如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梅薩維德國家公園(Mesa Verde NationalPark)就屬于文化遺產的國家公園。然而,美國國家公園體系還有國家歷史公園,世界文化遺產查科文化國家歷史公園(Chaco Cultur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其性質和類型與梅薩維德國家公園完全相同,就被歸入“國家歷史公園”而不是國家公園。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美國國家公園盡管是國家公園制度的開創(chuàng)者,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學習,但其國家公園體系的結構分類是存在問題的,并不以足效法。

        由于我國已經公布的國家文化公園都是線路遺產或線性遺產,李飛等學者認為,國家文化公園的理論淵源是歐洲的文化線路、美國的遺產廊道和中國的線性文化遺產,并認為現(xiàn)在我國公布的長城、大運河和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體現(xiàn)出了這種理論源流,可以依照線性遺產為基礎逐漸進行豐富和推廣。按照這種意見,國家文化公園由于大空間和跨區(qū)域整體保護和利用的需求,其基本類型主要應該就是線形的線路遺產。彭兆榮也持有與此相似的意見,他通過辨析國家文化公園與先前提出的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的異同,贊同將國家公園限于“線路遺產”的范疇,以與“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相區(qū)別,只是還應增加農業(yè)遺產這一類型,以“凸顯中華民族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核心價值”。換句話說,彭先生主張國家文化公園應該分為兩類,一類是線路遺產,一類是農業(yè)遺產。

        筆者以為,如果將線路遺產或線性遺產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一類的話,與之相應的就應該是點狀遺產和面狀遺產的國家文化公園,這是按照國家文化公園所依托遺產地域空間形態(tài)和面積規(guī)模的一種分類方式。點狀遺產很多,已被《綱要》舉例適宜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點狀遺產就有黃帝陵、孔府、盧溝橋等。面狀遺產數(shù)量也不少,除了中國古代王朝集中建都的西安地區(qū)、洛陽地區(qū)等大遺址集聚區(qū)外,在近代紅色遺產中,作為中國革命搖籃的井岡山地區(qū)、中國革命根據地延安地區(qū)等,都是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理想區(qū)域。將國家文化公園根據所依托遺產的空間形態(tài)劃分為點狀、線狀(或線性)、面狀可以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一種可能的分類方式。不過,國家文化公園需要代表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需要基于物質遺產來彰顯其中蘊含的非物質的文化主題,具有主題公園的某些性質,為了說明我國的歷史主線、文化傳統(tǒng)和發(fā)展道路,個別的文化遺產點或單位往往難以全面展現(xiàn)某一文化主題,需要通過某種方式來串聯(lián)文化遺產點或單位,目前已經列入建設名單的黃河、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就是一種串聯(lián)的方式。因此,根據所要表達的文化主題和所需采用的串聯(lián)方式,將國家文化公園首先劃分為兩大類:

        一是線性文化遺產國家文化公園:依托人工營造的線狀遺跡或歷史上的習慣交通線路串聯(lián)起來的線狀和點狀遺產集合體的國家公園。這些被串聯(lián)或排列的遺產群體具有共同的產生背景、關聯(lián)要素和象征意義,因而可以表達共同的文化主題。已經列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名單的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都屬這一類,已經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如果建設絲綢之路國家文化公園的話,也可以歸屬這一類型。這類國家文化公園,由于所依托的線狀遺產存在明顯的功能差異,可以根據遺產是屬于溝通類還是分隔類的線性遺產,將其劃分為文化交流主題的交通線路類國家文化公園和軍事防御主題的防御工程類國家文化公園。按照這樣的分類,大運河、黃河和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依托的是溝通類線性遺產,強調的是經濟、文化和思想的傳播,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顯然依托的是分隔類線性遺產,表現(xiàn)的是古代為了區(qū)隔農區(qū)與牧區(qū)以保障農區(qū)穩(wěn)定的巨大努力,二者的歷史功能和價值主題并不相同。

        二是系列文化遺產國家文化公園:串聯(lián)相同類型或相近功能的點狀文化遺產構成的國家文化公園。這類國家文化公園的構成單位具有共同的文化性質,串聯(lián)起來可以表達共同文化主題和價值主題。已經列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名單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它應該主要由黃河流域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時期的代表性古代遺址所組成,展示了中國文明不同要素從萌生至形成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發(fā)展主線,彰顯了中國古代付出巨大人力物力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可以歸屬這一類。這類具有國家文化公園潛質的系列文化遺產很多,可以根據其保存狀況和呈現(xiàn)形態(tài),劃分為遺產呈現(xiàn)廢墟狀態(tài)的遺址類國家文化公園和遺產保存完好的遺存類國家文化公園。前一類如果舉例的話,或可串聯(lián)中國遠古若干重要的古人類洞穴遺址,組成以展現(xiàn)中國人類起源為主題的國家文化公園;或可串聯(lián)中國遠古若干重要的早期農業(yè)遺址,構成以展現(xiàn)中國農業(yè)文明起源為主題的國家文化公園。后一類如果舉例的話,可以選取諸如山西東南部為中心的木構建筑為對象,構建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為主題的國家文化公園,對于保護和展示中國古代建筑,公眾在并非太大的地域內,就可以縱覽中國五代以來不同時期和功能的木構建筑,也應該具有意義。

        上述國家文化公園的分類,是基于既已公布國家文化公園都是線性遺產的一種分類方案,如果不拘泥于宏大敘事的主題追求,根據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是物質文化遺產本體的歷史性還是附著于物質文化遺產之上的紀念性,可以首先將國家文化公園劃分為國家歷史公園和國家紀念公園兩大類。在這兩類之下,歷史類國家文化公園可以劃分為國家古代遺址公園、國家古代藝術公園(建筑/雕刻)、國家古代工程公園;紀念類國家文化公園則可以劃分為國家近代史跡公園、國家紀念性建筑公園、國家名勝古跡公園等(圖1)。

        國家文化公園除了以上類型外,還可以考慮依托不同民族的傳統(tǒng)村落(包括村落周邊的耕地和山林川澤),選擇具有自然地理區(qū)隔且傳統(tǒng)文化保存較好的成片村落,建立國家民族文化公園,以保存和展示我國文化的多樣性。

        三、國家文化公園的特質和價值

        國家公園在美國等國家已有兩百多年的理論方法研究和建設實踐,有一些很好的經驗和成熟的模式。我國關于國家公園(主要是國家自然公園)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也有數(shù)十年時間的探討和實踐。然而,國家文化公園在我國還是新鮮事物,如何遴選、規(guī)劃、建設、管理國家文化公園,需要明確國家文化公園的性質、特征和價值意義,才能實現(xiàn)保護文化遺產、延續(xù)文化傳統(tǒng),傳播歷史知識、弘揚民族精神,以便當今人們、子孫后代和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通過國家文化公園這個窗口,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偉大的創(chuàng)造以及國家的榮辱悲歡。

        (一)國家文化公園的性質與特征

        自從《規(guī)劃》和《方案》提出國家文化公園的概念并公布首批國家文化公園名單以后,關于國家文化公園性質的討論和闡述也就隨之開始。例如,吳麗云、蔡晟提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堅持突出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和完整性三大基本原則”,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國家文化公園保護重大文物和文化資源、完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戰(zhàn)略使命”。李飛等也認為,國家文化公園具有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等多重屬性,但其本質屬性是“大眾性”,因為“國家是站在全體人民的立場上為國家文化公園定名并倡導其建設的,這是“以人民為中心”執(zhí)政理念的體現(xiàn)”,其二,文化是屬于大眾的,無論是地方性的文化,還是全民族文化,都屬于人民大眾,文化共識和價值共識的主體也是人民大眾;其三,公園是公共空間,屬于全民所有,具有全民屬性。因此,只有從大眾性出發(fā)理解、建設和管理國家文化公園,才符合國家文化公園的初衷,才能使其功能得到最大化的發(fā)揮。

        上述這些闡述當然不錯,但總感到與國家公園總的基本屬性的區(qū)分度還不夠。我們知道,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公園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國家公園強調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系統(tǒng)完整性或大眾性,這是國家公園的基本屬性,將其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原則或基本屬性當然也是可以的。不過,國家自然公園也需要強調這些屬性,IUCN認定的國家公園四條標準,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具有“國家代表性”;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國家公園定義的要素,也包括了國家代表性和“作為美國人的公共財產”的全民公益性;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除了強調了國家公園是“國家批準”、國家“主導”、“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外,還基于現(xiàn)階段資源權屬和管理權屬分散的現(xiàn)狀和問題,提出了“實現(xiàn)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終極目標。由此可見,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和大眾性,這是包括國家自然公園在內的國家公園的屬性,不僅僅是國家文化公園的自身屬性。國家文化公園在國家公園總的屬性或原則的基礎上,畢竟還應有自己獨自的性質和特征,以區(qū)別于國家自然公園。那么,國家文化公園的自身特質是什么呢?

        國家公園是將我國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與文化遺產作為全國人民的公共財產,由國家代表全民擁有或控制,由國家專設機構依法進行保護和管理,以便為當今人們和子孫后代享用的公益機構和園區(qū);國家文化公園則是將能夠代表國家歷史、國家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化遺產采用國家公園這種形式進行保護、管理和展示,因而具有國家文化的代表性、標志性和可視性。國家文化的代表性是基于全民共同認知產生的,因而正如文孟君所說,“國家文化公園還需要在價值觀和文化內涵等方面重視‘國家性的建構。也只有如此,才更能凸顯國家文化公園的‘國家象征,傳播其‘國家品位和‘國家意味,最終實現(xiàn)‘國家認同”。李樹信也指出,“國家文化公園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強調整合一系列文化遺產后所反映的整體性文化意義;二是由國民高度認同、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和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獨一無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組成;三是具有社會公益性,為公眾提供了解、體驗、感知歷史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游憩機會,同時鼓勵公眾參與”。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時,遴選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國家文化代表性,整合文化遺產所體現(xiàn)的國家文化標識性,公眾觀覽國家文化公園得到國家文化認同性,這些或許可以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自身特性。

        (二)國家文化公園的價值 研究者在述及美國國家公園的源起背景時,一般多認同美國環(huán)境史學家羅德里克·納什(Roderick Nash)、艾爾弗雷德·朗特(Alfred Runte)等學者的看法,認為美國自然中的荒野景觀和文化中的拓荒經歷,以及區(qū)別于歐洲的國家認同思想才是促使國家公園產生的根本動力。眾所周知,美國國家公園的建立始于黃石國家公園,以后才逐步推廣,黃石國家公園是一個以冰火兩重天為特征的兼有地學和生物遺產、卻沒有文化遺產的國家公園。其后美國的國家公園盡管有個別含文化遺產的

        公園,但基本上還是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歸入國家歷史公園一類進行管理。以自然遺產為主體的美國國家公園的成立背景,實際上也都帶上了濃郁的美國文化色彩。

        我國是具有濃厚歷史情懷的文明古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自然更應該反映中國自身的文化特征、文化價值和國家訴求。

        彭兆榮指出:“較之美國的‘國家公園,中國的‘國家文化公園需要首先確立具體化的價值理念。美國歷史短,文化遺產相對貧乏,國家公園遂以‘荒野作為突出自然遺產的核心價值。我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彰顯國家公園的‘文化特性,但需努力探索一種符合文化公園的‘中國范式”。這個“中國范式“是什么呢?彭先生認為,“理念上,突出‘天人合一;形制上,中國傳統(tǒng)的園林形制可以為范;技藝上,山水相融的中式技法”。在彭先生列舉的國家文化公園“中國范式”三個因素中,“天人合一”是思想觀念層面上的,而形制和技法是規(guī)劃設計層面的,完全可以多種多樣。就“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來說,這是源自中國古代巫術傳統(tǒng)和陰陽家說,形成于戰(zhàn)國鄒衍的一套天地運行及其與人間社會發(fā)展循環(huán)關系的理論,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曾經對鄒衍學說有過概述和評議,當代的史學家趙世超等也對“天人合一”作過正確的解讀。

        “天人合一”即“天人感應”說”,是陰陽家溝通人類與自然界而虛構出來的一座橋梁”,是用自然循環(huán)推導歷史循環(huán)的理論,原本不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容?!疤烊撕弦弧睂W說是否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精髓,作為我國國家文化公園的價值要素核心,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

        張豈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書中這樣說:中華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而且沒有中斷過,這是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迥異的特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簡明而言,就是以“人”為核心的道德文化,而不是神的文化;它所具有的中和觀念,辯證思維,追求社會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和而不同的文化會通等,都和這種文化

        特質有關。張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闡述,盡管屬于教科書類型的概括,卻也是學術界普遍認同的共識,也有典籍文獻的依據,可以在此基礎上歸納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并進而凝練國家文化公園的總體價值。

        我國是以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為中心的文明古國,早在距今10000年前后,在這個地區(qū)就分別產生了基于水田的稻作農業(yè)和基于旱地的粟作農業(yè),逐漸形成富有特色的農業(yè)文明。以定居農業(yè)為基礎,我國很早就開始了區(qū)域內的文化整合和區(qū)域間的文化互動,有些區(qū)域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改良優(yōu)化的事物傳播到了遙遠的地方,從小區(qū)域開始進而擴展到大區(qū)域的統(tǒng)一事業(yè)也穩(wěn)步推進,發(fā)展迅速。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后的傳說時代,這個統(tǒng)一事業(yè)的驅動中心就逐漸集聚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到了公元前2000年以后的夏商周三代,就形成了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的正統(tǒng)意識,逐漸生成了全國九州的地理政治觀念,并且這個觀念逐漸成為下至基層、上至世界的天下觀。我國是多元一體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且傳統(tǒng)沒有中斷。盡管印度次大陸傳來的佛教對中國社會、宗教和文化帶來很大的影響,北方草原族群多次南下尤其是蒙元入主中原對于古代中國的傳統(tǒng)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沒有中斷或轉移,源自上古中國的宇宙觀念、哲學思想、道德規(guī)范、禮儀習俗一直延續(xù),影響至深。自從夏代祖先崇拜興起,弱化甚至取代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神祇崇拜的地位后,王權就取代了神權,祭司巫史的地位從高變低,逐漸邊緣化。世俗的以人為主體的人本思想,逐漸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主流思想,以后傳入的佛教和后來形成的道教,都只能作為主流思想的補充。這種主流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思想的人本主義,歷史的連續(xù)精進,文化的多元一體,這與歐洲強烈的宗教情懷和分立的民族國家,美國致力的開拓荒野和重塑的國家歷史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結語

        國家文化公園,如上所述,是以國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資源為對象,由國家主導和管理,并以公園的形式開放展示給公眾,以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文化主脈,滿足國民精神需求。既然如此,國家文化公園就應該體現(xiàn)國家意志,公園所依托的文化遺產及其載體和環(huán)境所依托的土地等資源,就應該首先通過頒布國家公園的專門法規(guī),形成中央財政投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專門機制,通過國家中央財政投入實現(xiàn)包括土地資源在內的文化資源權屬國有化,在園區(qū)管理上就應該采取中央集權的垂直管理,對公眾開放就應該采取非盈利性的免費開放或低價開放的形式。美國是典型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在包括文化遺產在內的國家公園領域,卻采取了園區(qū)資產國有化、公園管理集權化、公園服務公益化的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模式。我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政治體系運作的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目前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強大中央財政也完全可以支持國家公園的公益化運行,包括國家文化公園以及整個國家公園的建設和運營方面應該比美國和西方諸國做得更好。

        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包括了文化主題的凝練,文化遺產的遴選,文化遺產的組合、園區(qū)細節(jié)的設計和園區(qū)的管理運營等諸多環(huán)節(jié),由于國家文化公園具有主題公園的某些屬性,自然會有一些長于城鄉(xiāng)規(guī)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但卻弱于文化遺產和傳統(tǒng)文化的機構和個人介入,將他們本不擅長的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施加到國家文化公園的設計中,除了可能造成文化的異化問題外,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用超出需求的設計,超大的公園規(guī)模和太多希望表達自我的新建筑、新設施和新園藝遮蔽了文化遺產本身的光輝。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求中和中庸,博厚無為,切忌過度無節(jié),貪大求洋?!抖Y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安┖瘢暂d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如果國家文化公園主其事之人及其主任設計師,能夠做到“有若無,實若虛,大智若愚,這就是最好的表現(xiàn)了”(梁思成語)。

        (責任編輯:孫秀麗)

        猜你喜歡
        文化公園遺產文化遺產
        積極推動江蘇國家文化公園立法
        唯實(2022年4期)2022-05-06 03:03:22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臨沂市銀雀山兵學文化公園開園
        孫子研究(2021年5期)2021-03-22 06:26:58
        遺產怎么分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河北省人大常委會 就“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開展專題調研
        密洛陀文化公園游記
        小主人報(2018年11期)2018-06-26 08:52:28
        千萬遺產
        遺產之謎
        亚洲第一区二区精品三区在线| 亚洲不卡无码高清视频| 好爽~又到高潮了毛片视频| 免费观看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一女三男3p免费视频|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黄色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嫩妇| 男女视频网站免费精品播放|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免费视频|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网站夜色|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对白|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下载| 中文字幕av一区中文字幕天堂| 日韩在线观看网址| 婷婷开心五月亚洲综合| 伊人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高清在线| 真多人做人爱视频高清免费|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我|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在线 | 亚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专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蜜桃| 美女主播网红视频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潮精品久久AV无码|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黄片|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麻结衣| 免费啪啪av人妻一区二区 |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