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郭星鳳,劉英芹
(青島市市立醫(yī)院 神經外科,山東 青島 266071)
關懷是護理專業(yè)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優(yōu)質護理的重要指標和優(yōu)質護理教育的基礎[1-2]。護理實習生(以下簡稱護生)是未來臨床護理工作的主力軍,其關懷行為將直接影響未來的臨床護理質量?,F有研究[3-4]表明,必須發(fā)展護生的關懷行為,將其作為護理專業(yè)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提高護生的關懷能力。目前,對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護理工作者的重視。多位學者[5-7]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等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與國外相比,我國護生關懷的研究起步較晚,人文關懷能力得分較低。以往的研究較多地關注于客觀因素對護生關懷能力的影響,對護生主觀因素影響的研究尚不多見。為了更加全面了解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因素,使人文關懷教育更具針對性、系統(tǒng)性,本研究對山東半島地區(qū)三級甲等醫(yī)院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的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以期為進一步完善我國護生的人文關懷理論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20年11-12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山東半島4所三級甲等醫(yī)院的實習護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實習期滿至少1個月的護生;(2)護生工作單位為三級甲等醫(yī)院;(3)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次調查。排除標準:(1)罹患嚴重精神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嚴重抑郁、焦慮等;(2)因個人原因無法配合本研究者。擬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故樣本量為自變量數的10~20倍[8],本研究估計影響因素為4個,有效回收率最低為80%,故確定樣本量至少為100例。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 根據研究目的,在文獻回顧[9-11]的基礎上,納入可能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有影響的社會人口學和實習經歷相關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家庭所在地、是否為獨生子女、學歷、所學護理專業(yè)學制、實習時長、對護理人文關懷內容的主觀熟悉程度、在校實習期間接受人文關懷培訓的次數、畢業(yè)后從事護理工作的意愿、從學校老師感受到的關懷、從臨床老師感受到的關懷等。
1.2.1.2 中文版關懷行為量表 中文版關懷行為量表由蘭州大學達朝錦[12]修訂,該量表根據中國國情將原有量表的4個維度修改為3個維度,量表條目保持不變但進行了調整,使其更適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中文版關懷行為量表包括3個維度(知識和技能、支持和保證、尊重和聯系)共24個條目,采用Likert 6級計分法,從“從不”到“總是”,分別計1~6分,總分范圍為24~144分,得分越高,表明護生對自己關懷行為的看法更積極。根據蘭州大學達朝錦[12]修訂結果和總分范圍,劃定得分>130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較高;得分<50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較低;得分介于50~130分之間表明人文關懷能力中等。中文版關懷行為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0.959,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94,3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97、0.906、0.928。目前,該量表已被多位作者[13-14]用以評估護理學生的關懷行為,并證明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資料收集方法 將問卷導入問卷星,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對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和相關概念進行解釋。問卷采用匿名填寫方式,必答題全部完成后才能提交。研究團隊將問卷星鏈接發(fā)給4所醫(yī)院的護理部負責人,并在其協(xié)調下選擇實習護生。問卷回收后,研究團隊逐一核查,將填寫時間少于5 min或有明顯規(guī)律的問卷剔除。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09份,有效回收率為96.6%。
2.1 不同一般資料護生人文關懷行為得分的比較 本研究共納入309名護生,其中男30名(9.7%),女279名(90.3%),年齡19~25歲,平均(21.08±1.87)歲,具體情況見表1。對不同一般資料護生人文關懷行為得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是否為獨生子女、學歷、實習時長、對護理人文關懷內容的主觀熟悉程度、在校實習期間接受人文關懷培訓的次數、畢業(yè)后從事護理工作的意愿、從學校老師感受到的關懷以及從臨床老師感受到的關懷,其人文關懷行為得分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一般資料護生人文關懷行為得分的比較(N=309)
續(xù)表1
2.2 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的得分情況 結果顯示,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總分為(121.37±19.94)分,處于中等水平,3個維度的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支持和保證、知識和技能、尊重和聯系,詳見表2。
表2 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的得分情況(N=309,分)
2.3 護生關懷行為的相關性分析 護生關懷行為的相關性分析顯示:學歷、對人文關懷內容的主觀熟悉程度、從臨床老師感受到的關懷、從學校老師感受到的關懷得分與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總分及其各維度得分均呈正相關(P<0.05或P<0.01),詳見表3。
表3 護生關懷行為的相關性分析(N=309,r)
2.4 護生關懷行為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護生關懷行為總得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從臨床老師感受到的關懷、對人文關懷內容的主觀熟悉程度、從學校老師感受到的關懷、學歷是護生關懷行為得分的主要影響因素,可解釋總體變異的45.0%,結果見表4。
表4 護生人文關懷行為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309)
3.1 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現狀 研究結果顯示,山東半島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總分為(121.37±19.94)分,處于中等水平,與國內其他學者[15-17]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納入調查的護生在人文關懷行為的三個維度中,“支持和保證”得分較高,其中包括條目“對患者的信息保密”“主動巡視患者”“對患者呼叫快速應答方面”等。而“尊重和聯系”得分相對較少,包括條目“盡可能多的陪伴患者”“讓患者參與制定其護理方案”“為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幫助患者產生積極性的變化”等。這可能是我國的護理教育側重知識傳授而人文教育相對欠缺所導致。文獻[18]顯示,我國護理專業(yè)課程設置中多為技能性的課程,即關于護理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對于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全程培養(yǎng)還有待加強。目前,人文關懷課程相對較少,且多為理論層面的教育,學校和醫(yī)院之間的合作還不夠充分,缺乏重視關懷教育的氛圍,導致目前提高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實踐教育不足。
3.2 護生關懷行為的影響因素
3.2.1 對人文關懷內容的主觀熟悉程度 對人文關懷內容的主觀熟悉程度是護生關懷行為得分的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護生接受關懷培訓次數不同,其關懷行為得分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這一結果在相關研究[19-20]中也得到了驗證。當前,我國護生對人文關懷內容主觀熟悉程度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國的護生人文關懷課程缺乏因地制宜的發(fā)展。已有研究[21-22]表明,關懷行為因文化背景和傳統(tǒng)而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代的護生對關懷行為感知存在著顯著差異。而我國目前護生人文關懷課程內容基本是引用國外的關懷理論,由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異,并不能使我國護生能夠充分理解及運用[23]。這提醒護生關懷教育者們應深入發(fā)展適宜我國的護生人文關懷理論與課程。在學習西方先進理論的同時,應更多地深入基層,了解我國醫(yī)院護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因地制宜地開展我國的護生人文關懷教育,形成護生關懷地本土化教學體系。
3.2.2 從臨床老師和學校老師感受到的關懷 從臨床老師及學校老師感受的關懷是護生關懷行為得分的重要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也顯示感受老師關懷多的護生,關懷行為得分較高。研究[24]指出,學生的關懷能力隨著教師對關懷的關注而發(fā)展得更加深入。護生在實習單位需要他人給予支持和關注,尤其是帶教老師,若其給予護生人文關懷,護生則能將其感受到的關懷表現在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這需要增強對護生人文關懷的實踐教育,提高帶教老師的關懷水平。帶教老師要言傳身教,盡可能多地給予實習護生人文關懷,從而提升護生表達性關懷方面的能力。
3.2.3 學歷 學歷也是影響護生關懷行為得分的因素之一。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隨著學歷的增高,護生關懷行為得分亦相應提高。這可能與護生隨著學歷提高,人文關懷課程增多,護生對人文關懷內容理解加深,運用較多有關。由于人文關懷內容在學歷教育階段教授相對較少,其知識主要在實習及工作期間通過繼續(xù)教育習得,這充分說明了護理繼續(xù)教育的重要性。提示應重視對護生人文關懷的繼續(xù)教育,提高護生對人文關懷內容的主觀熟悉程度。對專科護生關懷行為的相關研究[25]指出,實施多元教學策略可提高護生的關懷意識和關懷行為。鑒于當今醫(yī)療保健環(huán)境,護理繼續(xù)教育必須充分保證護生能夠表達關懷行為,以滿足越來越多的住院患者的關懷需求。而實習期為行業(yè)認知的成型階段,這一階段的繼續(xù)教育可能成為護士將來關懷行為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