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源鋒,蘇圣賢,解小麗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yī)院麻醉科,廣東 中山 528403)
由于人體免疫低下導致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其通過呼吸道進入血液,沿神經傳播,導致病毒血癥及急性皮膚感染病發(fā)生的疾病成為帶狀皰疹[1]。帶狀皰疹在世界各國廣泛流行,有數據顯示,亞洲-太平洋地區(qū)帶狀皰疹發(fā)病率為3-5/1000人年,我國某省帶狀皰疹發(fā)病率已經從3.40/1000人年增加至5.80/1000人年,且依舊呈上升趨勢[2]。帶狀皰疹所引起的神經痛的病情持續(xù)時間較長,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影響極大,因此,必須要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阿昔洛韋作為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帶狀皰疹的藥物治療效果仍不理想。噴昔洛韋能顯著抑制Ⅰ型及Ⅱ型單純皰疹病毒,在各類帶狀皰疹臨床應用中更廣泛。有研究表明[3],噴昔洛韋適用范圍更廣,其抗病毒活性更強,可有效緩解患病局部神經水腫、炎癥反應及疼痛,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有利于恢復。本研究選用噴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觀察其臨床療效,旨在為噴昔洛韋的臨床應用提供理論參考。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9月至2020年10月間本院收治的142例帶狀皰疹患者為研究對象,簡單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1例。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方案已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受試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者存在身體發(fā)熱、四肢無力、渾身難受、飲食不佳、局部淋巴結腫瘤和患處存在皮膚灼熱感,或起水泡等典型癥狀,感覺神經痛等[4];②具備因帶狀皰疹引發(fā)的神經,且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高于5分;③入院前未接受過任何治療者。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有身體機能障礙或對藥物存在過敏反應;②合并其它疾病。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患者阿昔洛韋(輔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923)涂抹治療,0.5g/次,1次/8h,連續(xù)用藥7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噴昔洛韋(上藥康麗(常州)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163)靜脈滴注治療,0.25g/次,1次/12h,連續(xù)用藥7d。
1.3觀察指標:療效:參照標準判定[5],①痊愈:結痂脫落程度大于90%,疼痛程度為無或輕度,沒有受到影響;②顯效:結痂脫落程度在60%~90%之間,受到輕度影響,疼痛程度減輕50%左右;③有效:結痂脫落程度在30%~59%之間,生活、睡眠質量受到明顯影響,但仍然在可以忍受的范圍內,疼痛程度減輕25%左右;④無效:結痂脫落程度小于30%,疼痛程度未減輕或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觀察并比較兩組帶狀皰疹結痂、水皰停止發(fā)展、疼痛消失時間。疼痛評分:治療前后采用VAS法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分[6],總分范圍0~10分表示無疼痛至疼痛最強。炎癥因子:在患者用藥前及治療結束后留取患者3mL靜脈血,1000r/min離心5min,采用生物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變化。免疫因子:治療前后收集肘靜脈血3mL,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T淋巴細胞(T lymphocyte,CD3+)、輔助性T細胞(Helper T cells,CD4+)、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s,CD8+)、CD4+/CD8+],并作統(tǒng)計分析。安全性分析。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1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n(%)
2.2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2.3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VAS評分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變化比較分)
2.4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變化比較:治療前,兩組IL-2、IL-6、IL-10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2、IL-10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IL-6水平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變化比較
2.5兩組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變化比較:治療前,兩組CD3+、CD4+、CD8+及CD4+/CD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D8+無明顯變化,CD3+、CD4+及CD4+/CD8+均較治療前增高,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變化情況比較
2.6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治療過程中,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無病例因不良反應中途退出,見表7。
表7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神經性疼痛是處于急性期或者持續(xù)發(fā)作帶狀皰疹的一種典型癥狀,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跳痛、灼痛、刀割痛及針刺痛,有研究顯示,臨床常用抗病毒治療該病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病毒作用,但不足以清除疼痛物質[7]。因此,本病治療的重點是促進由于皰疹導致的受損皮膚的愈合,緩解和消除神經痛癥狀。噴昔洛韋半衰期較長,當它聚集在被感染細胞中時,不會很快被代謝凋,可以更好地起到抑制皰疹病毒DNA合成的作用,從而影響病毒的復制,使抗病毒效果充分發(fā)揮[8]。本研究觀察組采用噴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結果顯示其療效顯著,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且緩解疼痛程度明顯,說明噴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比常規(guī)藥物效果好。這是因為噴昔洛韋能代替感染細胞與病毒胸苷激酶結合,起到抗病毒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9],噴昔洛韋可以改善帶狀皰疹引起的神經疼痛,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IL-2、IL-10能反映機體內炎癥因子反應水平,以及也能反應免疫功能受損患者治療后免疫性功能恢復情況;IL-6則會讓皮膚被炎癥細胞浸潤引起氧化應激反應,進而導致皮膚黏膜損傷[10]。IL-2、IL-10上升意味著免疫功能提升,CD4+、CD8+T免疫能力升高,促進巨噬細胞吞噬能力;IL-6下降則可以為神經纖維受損和組織首存的神經痛患者修復提供穩(wěn)定可靠的環(huán)境,避免進一步損傷。谷峰等[11]發(fā)現(xiàn),皰疹病毒引起的神經痛患者經治療后IL-6水平下降且細胞免疫功能顯著恢復。相似的,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IL-2、IL-10明顯上升,IL-6顯著下降,說明患者體內炎癥因子得到調節(jié),趨于平衡。這是因為藥物干預減少皰疹病毒對于神經末梢的浸潤,抑制細胞炎癥因子IL-6或者IL-10的浸潤,炎癥反應難以進行,從而間接緩解神經痛等癥狀。
正常機體的動態(tài)平衡是由CD3+、CD4+、CD8+等T淋巴細胞亞群協(xié)同合作,共同維持的結果。然而受到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許多毒性淋巴細胞在神經節(jié)中聚集,還能抑制CD8+活性,導致CD3+和CD4+大量減少,對機體的免疫功能造成危害。有關研究表明[12],機體CD3+和CD4+減少導致免疫功能紊亂;CD8+增多抑制免疫功能正常發(fā)揮。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治療后CD3+和CD4+、CD4+/CD8+較治療前及對照組同期明顯增高,意味著聯(lián)合治療對免疫功能有明顯改善作用。噴昔洛韋可以很好的介導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jié)網絡,利于各類淋巴細胞調節(jié)分布,從而降低CD4+水平,發(fā)揮免疫功能調節(jié)作用,阻止病情和疼痛進一步發(fā)展,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13]。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且患者在使用中耐受性較好,證實噴昔洛韋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采用噴昔洛韋聯(lián)合阿昔洛韋軟膏治療帶狀皰疹效果顯著,神經疼痛顯著改善,調節(jié)體內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安全性較高,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