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濤 李勇剛 王靜 李光躍
(石家莊科技職業(y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時代發(fā)展背景下,拓寬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對激發(fā)民族精神和集聚人心力量,構建和諧社會,獲得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勝利,實現我國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關鍵作用。高職院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和構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融合,將專業(yè)和高職學生成長與服務人民、社會的愛國情懷相融,將關注民生與就業(yè)等問題和愛國精神相融,將愛國主義精神扎根于學生心中,培養(yǎng)高職學生愛國情懷和報國行為,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高職教育教學之中,大部分學生擁有很強的民族意識,愛著自己的國家,認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發(fā)展理念,對國家各方面均保持著肯定和支持的態(tài)度,同時還注重我國與國際熱點話題,對全面構建小康社會前景有著很強的信心。在面臨各種災難時,高職學校的學生體現的愛國熱情是非常高的。不過,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高職院校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情況,一般體現在這些方面:
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均擁有很高的愛國主義熱情,可是,諸多學生的愛國熱情太高,出現了盲目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情況,大部分高職學生表示只要自己熱愛國家,那么就表示自己是愛國的,可是事實并非如此,真正的愛國需要體現在自身行動與行為上的,而非停留在嘴上。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學生對于愛國的真實含義尚未理解清楚,故而產生了愛國行為盲目的現象。
在市場經濟影響下,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價值標準比較關注實用性,將自身利益放置于第一位,所帶來的后果是對集體利益不屑一顧,拋擲腦后。在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中國的世情、黨情以及國情均在持續(xù)產生變化,形勢變得愈發(fā)復雜了。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化,西方一些文化和價值觀陸續(xù)進入中國,侵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觀,導致傳統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從而出現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念。
在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仍舊有一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認為,自身在學校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而對于思想政治課程,可有可無,無需放在心上,對學生本身的發(fā)展和未來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用處不大。而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思政教育對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對高職院校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必然的?,F階段,國內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十分淺薄,尚未真正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在現如今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愛國主義是一個比較大的題目,在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除了需要依賴于學校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也需要關注到家庭這個特別的教育環(huán)境,需要關注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特征,關注使用平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教育元素,讓家庭愛國主義教育伴隨學生成長的始終。但是,現實情況是,學生家長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基本不存在,出現了愛國教育家庭角色缺失的情況。而且,由于時代發(fā)展,一些社會思潮沖擊了愛國主義意識,削弱了青年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與國家歸屬感??梢杂纱丝闯?,社會教育也并不完善,從而產生了學校、社會、家庭三者教育整體不協調的現象,發(fā)揮不出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合力的重要作用。
在以往,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比較關注的是課堂講解式教育,尚未和新時代發(fā)展背景融合起來,比較突出的是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傾向于知識的傳遞,忽視了學習者的情感與行為能力培養(yǎng),缺乏愛國主義現代技術融入,不具備網絡新媒體賦能,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流于形式,學生并未將愛國主義放在心里,教師也只是當作簡單的知識進行講解而已,當課堂結束就結束了,未能滲透于學生心里,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并不強。
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拓寬途徑過程中,由于當前對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最關鍵的就是經過課堂進行教學活動,而課堂教學通常講的最多的就是理論知識的傳授,根本無法有效發(fā)揮出高職院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具備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載體創(chuàng)新困難。
愛國主義教育是與國家一并存在的歷史,受到了學者專家的關注。人們對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作用達成了基本共識,認為此為國家和民族團結在一起的保障,是主要凝聚力,高職院校也因此發(fā)展成愛國主義教育重要陣地。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就是將熱愛國家當成我國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是全國人民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主要精神力量。無論是在以往還是現在,又或是在未來,均需要始終堅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勵人民,從而振奮民族精神。對高職院校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對祖國發(fā)展與建設有著重要作用。
按照現階段高職學生的認知特征,加強國家民族和文化民族情結認同教育,借助重要節(jié)日,積極舉辦儀式感強的教育,比如在國家公祭日與清明節(jié)等進行宣讀祭鼎銘文和觀看紀實圖片、參觀戰(zhàn)役紀念館等各種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促使學生在氛圍熏染下,進一步領會愛國主義情感。主動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推動各大高職院校打造關心和熱愛祖國的良好氣氛。普及愛國主義知識,宣揚愛國精神,進行激勵學生報效國家的教育活動。借助主題黨日活動、應征入伍學生歡送會等活動,持續(xù)拓寬愛國主義教育途徑。而且,需要講述身邊那些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案例,觀看教育時代好青年的電影或電視作品,聆聽抗役英雄講座,經過拉橫幅與設置咨詢臺等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活動,觀看愛國主義微視頻,開展新時代愛國微話題探討,進行愛國主義社會實踐,將愛國主義教育載體進行創(chuàng)新。其次,需要將愛國主義主題與媒體融合發(fā)展相融,打通線上線下和版面頁面,推行專題專欄和新聞報道,強化融媒體中心構建,講好愛國故事,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合力使用虛擬現實數字技術、混合現實與增強現實等新技術,充分迎合各種受眾群體特征與適應性,給人們構建有針對性地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生動進行愛國教育。
在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是系統性工程,僅僅依賴于學校教育是不行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形成一股合力,相互配合與協調聯動?,F如今,愛國主義教育因為內容較多,形式多樣化,學校、社會、家庭需要建立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整合三方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揮出各自具備的優(yōu)勢,此為提高愛國主義教育質量的重點。首先,需要在信息方面協同。學校是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體,需要增強和各級社會團體、單位、家庭聯絡溝通。將學生成長需求作為重要導向,建立線上和線下溝通平臺,構建三方聯絡交流會商機制和互通機制。尤其是關注教育中獲得的效果和焦點問題,定期進行通報與研討,發(fā)揮出三方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解決教育中的問題,構成協同育人合力。其次,需要在整合資源方面有效協同。學校與社會應當促進家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街道和社區(qū)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嚴格圍繞家風建設與教育方式等,經過文化表演和印發(fā)學習手冊等進入家庭與社區(qū),強化家庭教育,提供專業(yè)教育指導服務。學校需要借助學科專業(yè)和人才隊伍優(yōu)點,建立政治作風優(yōu)良且品德高尚的專業(yè)隊伍,對愛國教育內容加以科學的闡釋,產出教育理論研究成果。政府需要借助社會媒介和新聞媒體,挖掘家風背后的愛國故事,構建現代化氣息的、可以傳播愛國情懷的家風文化節(jié)目與教育基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打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
在網絡新媒體發(fā)展下,全世界步入信息化與市場化時代,當代高職學生思想被新媒體所影響,致使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第一,需要占據新媒體陣地,勇奪先鋒。愛國主義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依賴的是學校官網和校園廣播等傳統媒介。但是,現代新媒體宣傳愛國教育提供了很多平臺,能夠帶動學生充分掌握大眾傳播局勢,充分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緊抓新媒體環(huán)境愛國主義教育主導位置。借助各種新媒體形勢,例如微信、微博、QQ 等網絡平臺,建立愛國主義宣傳平臺,幫助學生了解愛國主義內涵,激發(fā)其愛國主義情懷,熱愛祖國。第二,構建與健全愛國主義校園平臺網站。校園網站是學校向學生對外界信息的傳播與學校內部溝通的平臺,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溝通過程中,內容不豐富,僅是純粹的將愛國理論移植在網站中,造成學生接受愛國教育缺乏主動性?;诖耍枰O計出與學生情況相符,獲得學生認可的網絡平臺,將愛國主義內涵經過實例講述出來,緊貼學生關心的話題,促使學生獲得一種主人感,推動學生身心良好發(fā)展。第三,轉變傳統模式,引領校園文化。需要努力開發(fā)全新的愛國教育模式,積極宣傳愛國主義教育新方式,借助微時代,將課題信息化和網絡化,拓展傳統活動內涵,進行移動課堂,激發(fā)學生興趣,借助各種教育模式進行校園文化引領。
總而言之,國家無德無法興旺發(fā)展,而人無德則無法立足,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國家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任務。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核心構成部分,高職院校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愛國與愛黨高度統一當作立德樹人工作的核心任務與內容,對引導學生三觀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并且對拓寬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在高等教育立德樹人中有著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