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本義是什么呢?是“第二天”“下一天”。
喜歡從本義上使用“明天”的有錢鍾書先生,例如他的小說《圍城》中就有:
“鴻漸搬到三等的明天,上甲板散步,無意中碰見鮑小姐一個人背靠著船欄桿在吹風(fēng),便招呼攀談起來?!?/p>
“明天早晨方鴻漸起來,太陽滿窗,表上九點(diǎn)多了?!?/p>
“明天,他替蘇小姐搬帆布椅子,用了些力,襯衫上迸脫兩個鈕子。”
“明天方鴻漸才起床,那兩位記者早上門了?!?/p>
“明天他到蘇家,唐小姐已先到了。他還沒坐定,趙辛楣也來了?!?/p>
“明天下午,鴻漸買了些花和水果到蘇家來?!?/p>
《圍城》中這樣的例子特別多,不勝枚舉。非常明顯,這些句子中的“明天”發(fā)生的事情不是“今天”對未來的想象,而是敘述的“第二天”“下一天”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情,令讀者有“全域”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