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香蕾
摘 要:大型中國原創(chuàng)民族歌劇《紅船》,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獻禮的精品之作,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了2019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fā)展工程的重點劇目,此劇在創(chuàng)作上別出心裁、音樂恢宏壯觀感人、舞臺絢爛多彩等方面,更加突出并奠定了原創(chuàng)歌劇《紅船》在當今中國歌劇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我們回顧中國歌劇發(fā)展早期階段的經典歌劇《白毛女》,再到中期發(fā)展階段的《江姐》,乃至改革開放后的《黨的女兒》,中國民族歌劇愈加成熟,更多的優(yōu)秀新型大歌劇如雨后春筍般呼之欲出,推進形成了現(xiàn)代更加輝煌的歌劇新時代。本文對這部作品從劇情內容、敘事方式、舞臺呈現(xiàn)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從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歷史為關照,論證歌劇《紅船》在當下中國民族文化復興進程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原創(chuàng)民族歌劇《紅船》;經典歌劇;歌劇新時代
在2020年8月末在浙江嘉興大劇院上演了連續(xù)四天的大型中國原創(chuàng)民族歌劇《紅船》,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獻禮的精品之作,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了2019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fā)展工程的重點劇目,這個歌劇有著空前的歷史、政治、思想高度,同時也有著先進的歌劇文化的一部作品。中國民族歌劇較西洋歌劇的起步要晚,同時因時代和政治現(xiàn)實的影響,一直在困難中堅強發(fā)展著,而當歌劇《白毛女》的問世,帶來了西洋歌劇文化與中國民族文化的靈魂撞擊,形成了以西洋歌劇創(chuàng)作藝術框架中帶有中國民族特色文化的中國“新歌劇”。而原創(chuàng)歌劇《紅船》則注定成為中國民族歌劇歷史長河中的推進力量。
歌劇是集音樂、文學、歷史、戲劇、表演、舞蹈等方面為一身的綜合性藝術呈現(xiàn),它展現(xiàn)出強大而獨特的魅力,而它自西方流傳百年后來到中國,被認為是西方的“舶來品”,在中國的土壤中生根發(fā)芽,成長壯大,與中國每個階段的政治國情息息相關,在發(fā)展中立足服務于自己的民族,同時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得到觀眾及藝術家們的認可,并邁著矯健的步伐前進著,在歌劇歷史長河中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如今,當我們回顧中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大多數(shù)歌劇都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具有時代精神的民族大歌劇,他們以歌劇藝術形式與中國重大歷史事件宏觀敘事相融合,來鼓舞并激勵人們傳承、牢記歷史使命。而原創(chuàng)歌劇《紅船》則有著獨特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從劇本情節(jié),舞臺展現(xiàn)及交響樂融為一體,展現(xiàn)著從舞臺藝術升華為我們每個人的不忘初心并牢記使命的話題。
一、劇本內容立意深遠
歌劇《紅船》是一個兼政治、藝術、文學、情懷、戲劇等元素的史詩性的佳作,在藝術內容上有諸多探索與創(chuàng)新,并沖破歌劇簡單的戲劇枷鎖,把建黨的來龍去脈完美的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歌劇大概內容發(fā)生在100年前,13位代表來到上海,代表著中國58名共產黨員舉辦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如火如荼的討論著,忽然特務敲門窺探,會議中止并從容的由王會悟提議,去浙江嘉興南湖假裝游船來繼續(xù)舉行黨的大會,在船上會議中正式確實黨的名稱,并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確立,堅定了未來的奮斗計劃與理想。其中劇本中只寫會議的過程與內容,則劇情顯的十分單薄,所以在內容的呈現(xiàn)上編劇王勇做了繪聲繪色的女性角色的柔情處理,也是本歌劇內容的第一個難點所在,在圍繞著會議的前后,相繼有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人士為黨的成立做了許多工作,毛澤東來到北平與陳獨秀、李大釗等同志結識并參加黨的一大的過程中與楊開慧的愛情故事傳為佳話,從而也奠定了他成為中華民族偉大領袖做了豐滿的鋪墊。還有李達和王會悟夫妻為黨的一大的籌備、掩護與保衛(wèi)做出的貢獻,有當時剛到嘉興遇到的唱著本土方言的船歌的美麗船娘的掩護,也有進步青年學生的抗議,以艱苦人民群眾為代表的細妹子反應的苦難生活,編劇把支離破碎的“革命事件碎片”合情合理的縫合在了一起。其歌劇的第二個難點在于內容中有將近20多人有名有姓,而這些人都是在黨的建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在以往中國歌劇乃至西洋歌劇中都是不多見的,經過創(chuàng)作者們的眾多曲折的研討,最終將他們一一展現(xiàn)在了舞臺之上。
二.歌劇男女角色分工合理
歌劇《紅船》以大量的男性角色為主,他們便是最早中國革命的領路人,100年前,“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在當時的中國,有著一群追求共產主義的革命熱血男兒孕育而生,開始在黑暗中尋找出路,他們就是本劇的男性重要角色,是與中共一大有著密切相關的革命青年,在舞臺上的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董必武、李達、張國燾、劉仁靜、何叔衡、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漢俊、包惠僧、周佛海等人分別幻化成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用最貼近歷史人物形象為視覺傳遞著這個歌劇藝術的獨特,用每個男聲聲部的聲音性格和力量為聽覺輸送著歌劇藝術獨有的表達革命的速度與激情,他們不在是中國革命歷史中遙不可及的偉人,而是最熟悉親切、接地氣兒的鄰家大男孩,讓觀眾在濃厚的生活氣息中真切近距離的了解早期革命者,印入眼簾的偉人們真實、親切、感人,而他們在舞臺上經過歌劇演員的詮釋每個人的性格極具辨識度,這就讓觀眾了解此劇,就了解了中國歷史中的革命史。特別是歌劇中有一幕李大釗駕著騾車和剛出獄的陳獨秀一同離開北京去往天津的場景,男中、高聲部唱出的二重唱,應和著交響樂的騾蹄聲把不同性格的偉人演繹的淋漓盡致。
色彩斑斕的女性角色同樣令人為之動容,唱著土方言船歌的船娘、和勞苦大眾艱苦受難的代表細妹子、楊開慧等女性角色出場,更是給整部歌劇錦上添花。特別是毛澤東與楊開慧舞臺互動時展現(xiàn)出的羞澀愛情,二人結婚時的喜悅,離別時的依依不舍,襯托出偉人與愛人之間的默契和肝膽相照,使本劇中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飾演楊開慧的演員用肢體動作塑造出少女般活潑天真爛漫、運用民族唱法的聲腔表達出楊開慧的激情和情感上的細膩,與運用美聲唱法飾演的毛澤東合二為一,形成聲腔、性格、肢體各異碰撞的火花,更加成為此劇的一大閃光點之一。
三、敘事方式獨特新穎
從民族歌劇初期產生有時代性意義的歌劇《白毛女》《江姐》說起,近年來被各大歌劇院及藝術團體翻新演了多遍,仍然經久不衰,它們無疑是中國歌劇歷史中像里程碑一樣的存在,而它們的敘事則都以女主人公為主線路,將“她”以講故事敘述的方式呈現(xiàn),再通過改編創(chuàng)作出來,呈現(xiàn)出具有人物鮮明的特征而以個體人物為主的風格各異的音樂作品,而現(xiàn)在歌劇中的唱段也廣為傳唱!然而在歌劇《紅船》中,導演黃定山在藝術感覺和技術運用上均做了創(chuàng)新,《紅船》所運用的是非線性、跳躍式的敘事方式,這種獨特的敘事方式重在導演對于舞臺空間的掌握和布局,一旦處理不好就會使得轉場碎片化和給人造成戲劇冗長之感,故而敘事采用跳躍式倒敘手法,打破傳統(tǒng)敘事格局的框架,用現(xiàn)在進行時(會議)和過去進行時交替出現(xiàn),使觀眾在歌劇院有“看電影”的感覺,時刻在新奇中了解紅色經典歷史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