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平,畢士留
(曲靖市沾益區(qū)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沾益 655331)
試驗于2 0 2 0年在沾益區(qū)播樂鄉(xiāng)小海村李小紅戶地塊內進行,海拔2034.9 m,北緯25°49′32.26″,東經104°7′16.12″,緩丘底部平地,屬泥質巖類山原紅壤,青沙黏壤土,下等肥力,前作光葉紫花苕。試驗前0~20 cm耕層基礎理化性狀為有機質36.4 g/kg,堿解氮165 mg/kg,有效磷12.5 mg/kg,速效鉀105 mg/kg,pH值5.5。
供試玉米品種云瑞8號。供試肥料尿素(含N 46%)、普鈣(含P2O512%)、氯化鉀(含K2O 57%)。
試驗采用3414設計,統(tǒng)一小區(qū)面積,統(tǒng)一稱肥,各處理及編碼值設計(見表1)。隨機排列,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20 m2(長5.55 m×寬3.6 m),6行區(qū),株距26 cm,行距(40 + 80)/2 cm,單株留苗,折合每畝密度為4400株。
表1 玉米3414田間試驗設計表
試驗于2020年3月13日牛犁翻耕后打塘、施肥、播種、薄膜覆蓋。畝施農家肥1500 kg、磷鉀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氮肥按試驗總量的40%作基肥,整個試驗播種、施肥在同一天內完成。分別于4月5日和4月10日間苗、定苗,6月3日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60%的尿素,9月8日收獲,每小區(qū)取樣10株考查玉米經濟性狀。
(續(xù)表1)
試驗各處理玉米主要性狀有差異,氮磷鉀肥合理配施利于增加穗長、穗粒數和提高粒重。
由表3可知,處理6玉米畝產量854.58 kg為最高,比對照(處理1)增產401.28 kg,增88.52%;處理14、處理12玉米畝產量分別為686.41 kg和650.34 kg, 比對照增產233.11 kg和197.04 kg,分別增51.43%和 43.47%。其他處理與對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缺氮處理2、缺磷處理4和缺鉀處理8相互比較,產量大小為處理8>處理4>處理2,說明缺氮對玉米產量影響更大,氮是限制玉米產量的主導因子,氮磷鉀肥合理施用能顯著提高玉米產量。
表3 玉米3414田間試驗小區(qū)實收產量結果表
表4 玉米3414田間試驗小區(qū)實收產量方差分析表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間Ft= 10.2 >F0.01,各處理間差異極顯著,重復間Fr = 0.658< F0.05,未達顯著差異,說明區(qū)組間誤差較小。
各處理平均數比較,處理6與其他所有處理差異極顯著,處理14與處理1(CK)、處理2差異極顯著,與處理4、處理3、處理8差異顯著;其余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續(xù)表5)
2.5.1 三元二次肥料效應方程的建立與檢驗
經計算機分析,得到玉米產量與氮、磷、鉀肥的效應方程為:
Y = 451.7959 + 16.8001 N + 16.0094 P + 15.5024 K - 0.5557 N2- 1.7005 P2- 1.4064 K2+ 0.1577 NP -0.0542 NK + 1.0367 PK
(相關系數R = 0.8098,F值 = 0.8468,標準誤Sy = 88.2418)
以分子自由度K = 9、分母自由度n-k-1 = 4(n為處理數,K為偏回歸系數)查F值表,得F0.05(9,4) = 5.9988,F0.01(9,4) = 14.6591。今F值 = 0.8468< F0.05,說明回歸方程未達到顯著水平,不可用此模型提供推薦施肥量,也不能對該區(qū)域范圍內進行玉米科學的定量施肥。
2.5.2 最高產量施肥量和最高佳經濟施肥量的確定
利用二次回歸系數矩陣判定,矩陣A第奇數階主子行列式均小于0,偶數階主子行列式均大于0,即負正相間,所以肥料效應方程的駐點有極大值,可進一步作邊際分析。對方程取偏導求解得畝最大施肥量N為 15.84 kg、P2O5為 7.92 kg、K2O為 8.12 kg時,最高畝產量為711.24 kg。
以當年當地肥料價N 4.35元/kg、P2O53.75元/kg、K2O 7.37元/kg,玉米產品1.70元/kg計算,求解得畝最佳經濟施肥量N 為13.44 kg、P2O5為6.55 kg、K2O 為6.12 kg時,畝最佳經濟產量為702.33 kg,這種最佳經濟施肥量是符合生產實際的,但由于回歸方程未達到顯著水平,所以該數學模型還不能用于指導該區(qū)域的玉米施肥,還有待進一步試驗和驗證。
2.5.3 試驗因素主效應分析
由于該方程是用量綱表示的氮、磷、鉀肥施用量的二次效應回歸方程,因此可直接從二次回歸方程系數的絕對值大小,來判斷試驗因素對產量作用的程度。由肥料效應方程回歸系數可知,本試驗氮磷鉀因子對產量的影響大小順序為氮肥>磷肥>鉀肥。
2.5.4 單因素對玉米產量的效應分析
通過一元二次單因素效應方程分析,玉米產量(Y)與氮肥用量(N)的二次效應方程是Y = 548.292 + 27.494 N - 0.9205 N2,相關系數R =0.7078,求解得畝最高施氮量14.93 kg,最高產量753.60 kg。玉米產量(Y)與磷肥用量(P)的二次效應方程Y = 568.9585 + 48.3197 P - 2.8677 P2,相關系數R = 0.7593,求解得畝最高施磷量8.42 kg,最高產量772.50 kg。玉米產量(Y)與鉀肥用量(K)的二次效應方程Y = 578.2295 + 44.7479 K- 2.5927 K2,相關系數R = 0.7416,求解得畝最高施鉀量8.63 kg,最高產量771.31 kg。
表6 玉米3414田間試驗畝均經濟效益分析
處理6每畝投入肥料成本180.80元,施肥凈增收501.38元,投產比1∶3.77,排在第1位。處理14每畝肥料投入成本125.20元,施肥凈增收271.09元,投產比1∶3.17,排在第2位,說明氮磷鉀肥合理配施利于玉米產量的提高。而處理7(多施磷肥)、處理10(多施鉀肥)和處理11(多施氮肥)的投產比最低,分別為1∶1.41、1∶1.43和1∶1.50,說明過多施用氮磷鉀肥既增加了投入,造成浪費,也達不到有效增產目的。
根據農業(yè)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guī)范》,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法分為六級:
⑴ 極低:土壤養(yǎng)分相對產量低于50%;
⑵ 低:土壤養(yǎng)分相對產量50%~60%(不含);
⑶較低:土壤養(yǎng)分相對產量60%~70%(不含);
⑷ 中:土壤養(yǎng)分相對產量70%~80%(不含);
⑸較高:土壤養(yǎng)分相對產量80%~90%(不含);
⑹ 高:土壤養(yǎng)分相對產量大于90%(含)。
本試驗條件下,缺氮比缺磷缺鉀對產量影響較為明顯,如以下分析所示。
綜合玉米實收產量、經濟性狀和經濟效益分析,氮磷鉀化肥合理配施能顯著提高玉米產量和經濟效益。本試驗條件下,紅壤氮磷鉀肥對玉米產量的影響順序是氮肥>磷肥>鉀肥。氮肥是限制玉米產量的主導因子,合理配比施用磷、鉀肥能增加穗長、穗粒數和千粒重,進而提高玉米產量。
本試驗的施肥模型、經極值判別、邊際分析,獲得紅壤上玉米云瑞8號最高畝產量711.24 kg時,畝施肥量N 15.84 kg、P2O57.92 kg、K2O 8.12 kg,三要素比例為1∶0.5∶0.513。畝最佳經濟施肥量為N 13.44 kg、P2O56.55 kg、K2O 6.12 kg,其三要素比例為1∶0.487∶0.455時,畝最佳經濟產量為702.33 kg。
該區(qū)域范圍內紅壤玉米生產,應控制氮肥,增施鉀肥,補施磷肥,施用腐熟優(yōu)質有機肥,充分發(fā)揮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優(yōu)勢,有利于提高玉米產量,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該模型為本試驗條件下建立,有待于今后繼續(xù)試驗研究,在實際應用中不斷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