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峰
對糖尿病病人來說,飲食至關(guān)重要,管理好飲食,才能夠更好的控制血糖。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糖尿病人的飲食小常識。
市面上,有很多糖尿病專賣食品,這些食品能讓糖友們過嘴癮,可謂是“幸福的替代品”,盡管產(chǎn)品價格老高,但仍因為其夸大的廣告而吸睛。那么真相究竟是啥呢?
根據(jù)我國規(guī)定,“無糖或不含糖”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一般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等甜味食品,但可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甘露醇)等替代品。
無糖食品雖然不含有明顯影響血糖的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等小分子精制糖,但仍多是由面粉、谷物雜糧制作而成,在人體代謝后最終都會變成葡萄糖。無糖食品只是升糖指數(shù)低,但仍然含有較高的能量,因此食用無糖食品,需要將其計算在每天應(yīng)攝入總熱量中,應(yīng)注意“總量控制”。且無糖食品無治療功效,不能代替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藥。
糖尿病人常常沉迷于各種養(yǎng)生偏方,說吃木耳好,于是連續(xù)2個月天天一大盤;人家說吃苦瓜降血糖,于是變著花樣吃,清炒苦瓜、涼拌苦瓜、苦瓜汁、苦瓜煲湯;諸如此類。
殊不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沒有一種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是面面俱到的,不可盲目聽信一些沒有經(jīng)過考證的“養(yǎng)生之道”。沒有食物是可以降血糖的,只是某些食物的升糖指數(shù)會低一些,也就是說這種食物在胃腸道吸收比較慢,餐后血糖峰值較低。
很多糖友誤認為糖尿病飲食就是“吃齋”,把肉列為禁忌,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妥的。肉類食物營養(yǎng)豐富,包含蛋白質(zhì)、微量元素、各種維生素等,是我們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各種肉類應(yīng)該交替食用,保證營養(yǎng)均衡。
推薦大家肉類攝入量的順序:沒有腿的>兩條腿的>四條腿的。簡單來說就是,相同重量的肉類,魚類所含的脂肪和熱量低于豬肉、牛肉、羊肉等,但蛋白質(zhì)含量并不明顯低于后者,禽類(如雞、鴨)則介于兩者之間,牛肉、雞肉、魚類都是不錯的選擇。提醒注意的是,肥肉、動物內(nèi)臟、肉皮(雞皮、鴨皮、鵝皮、豬肉皮等)則因膽固醇含量高,不建議糖友食用。
為了達到血糖控制的目的,一些糖友一點水果都不敢碰。其實,水果富含鉀、鎂、維生素以及多種抗氧化物質(zhì),適當(dāng)?shù)倪M食水果對人體有利,要注意的是適量。每日進食的水果量相當(dāng)于一個拳頭大小,比如1個蘋果可以分開在上午、下午各吃一半。蘋果、梨、橙子、櫻桃、柚子、奇異果、火龍果、番石榴、草莓等升糖指數(shù)低的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
堅果含有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鉀、鈣、鎂含量豐富,維生素E可抗氧化,美味又營養(yǎng)。但同時堅果脂肪含量高、熱量高,因此食用要適量。糖友每日堅果量約10克左右,相當(dāng)于一個小手心。堅果應(yīng)當(dāng)選擇原味的,以煮熟或生炒為宜,避免油炸、鹽焗、裹淀粉外殼的。
糖友血糖很高時,應(yīng)避免吃水果及堅果,在空腹血糖<7.8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10毫摩爾/升以及糖化血紅蛋白<7.5%,病情穩(wěn)定,不常出現(xiàn)高血糖或低血糖時,在上午10點、下午3點半左右時可以吃水果及堅果。注意兩者不可同時吃,以免總量超標,可以選擇交替吃。同時要從全天主食中減去約25克,避免全天總熱量超標。
一些老人偏愛喝粥,但粥類煮的時間較長,淀粉成為糊精后,其血糖指數(shù)也會提高,對血糖影響相對較大。但是老年人多年來形成的飲食習(xí)慣很難改變,那么就用黑米、糙米、薏米、小米、高粱米、純燕麥片等血糖指數(shù)較低的與粳米混合食用,也可以加一些雜豆,降低升糖指數(shù)。
煮粥時可以不要煮得太爛,稍微硬點才好,這樣食物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長,吸收的就相對慢了。一般早餐喝15~25克主食煮的粥,最好搭配一點蛋白質(zhì)類的食物,比如牛奶200毫升,這樣血糖生成指數(shù)也會下來一點。提醒一點,上述這些粗糧、雜豆磨成粉肯定是不推薦的哦。
最近美國和中國陸續(xù)發(fā)布的新版膳食指南都取消了每天300毫克的膽固醇攝入限制。那是不是意味著以后吃雞蛋不用數(shù)數(shù)了?
錯!雖說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有1/4是吃進去的,3/4是自身肝臟合成的,但有15%~25%的人對膳食中的膽固醇相當(dāng)敏感,作為高血脂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應(yīng)控制膽固醇的攝入。
我們吃進去的膽固醇主要來源于肥肉、雞蛋、內(nèi)臟等動物性食物。一只大雞蛋含有186毫克的膽固醇,存在于蛋黃中,膽固醇含量不低。建議糖友每周不超過4個雞蛋,或每兩天一個雞蛋,不棄蛋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