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云
現(xiàn)在的孩子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對著“信息之海”:觀點非黑即白,戾氣愈發(fā)嚴重。網上充斥著片面的、零散的、低劣的信息,孩子們閱讀的“量”沒有減少,但“質”卻一降再降。孩子在網上肆意沖浪,如果我們沒有給他配上一個“救生圈”,任憑信息之海淹沒他的精力、情緒和觀點,最后變成鍵盤俠、腦殘粉、無腦噴,那便是我們教育的失職。
我們不能讓孩子生命當中的偶像只有那些隨時“翻車”的明星藝人,而是要回望歷史長河,讓那些有所為、有所留、有所傳的優(yōu)秀人物,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帶孩子回歸到傳統(tǒng)的故事和道理中去,多讀經典、多看歷史,不是為了提高分數,而是讓孩子在面對人生的選擇時能多一份思考,面對人生的挫折時能多一份從容。
歷史是一座加油站。史學家司馬遷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從古代先賢的人生故事中獲得了“新生”的力量,在逆境中存活下來,也因懂史而發(fā)奮圖強、流芳千古。
歷史是一位良師。古諺云:“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笔窌隙潭痰膸锥卧捒赡鼙闶乔О倌昵暗哪澄幌荣t以一生的血與淚換取的教訓。讀史,使人明智、清醒、有力量。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積淀了很多文化基因:自強不息、含蓄蘊藉、溫柔敦厚、仁愛剛毅、知進知退、福禍相倚、剛柔并濟……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因此,重視歷史學習,重視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智慧,相當于給了孩子一本厚厚的人生參考書。
孩子的成長需要慢功夫,不是今天給灌一碗雞湯,明天多報一門課程,孩子就能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教育都是慢工出細活兒的行業(yè)。與其填鴨式地給孩子“塞”知識、“催”成長,不如帶孩子通過閱讀這些傳統(tǒng)文化故事,去歷史的長河里會一會那些堅韌、可貴的生命,從他們身上,孩子會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并得以澆筑自己的精神內核。
成長,需要學校和父母一步一步為孩子的人生添磚加瓦,那么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故事中的精華,便可成為孩子安身立命的最好支撐。
本刊觀點
人生是要有規(guī)劃和建構的。我們需要帶孩子一起去挖掘幸福人生的精神內核,建造有硬度、有高度、有厚度、有韌度、有柔性的人生大廈,才能幫孩子獲得自由、快樂且向上的人生。
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而開展的教育,能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出具有中華特質的青年脊梁,而這些歷史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正是孩子們安身立命的精神養(yǎng)分。在這樣基礎上的生命大廈,不會被風雨擊垮,自會巋然站立,綻放生命特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