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理想 楊使兵
關鍵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學資源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對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以下簡稱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部署。2019 年3 月,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盵1]2019 年8 月,《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思政課教師應該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圍繞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內涵、現實問題及其解決路徑等層面進行探究,合力建設好這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一、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內涵
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高質量發(fā)展,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一體化建設”的內涵?!冬F代漢語詞典》對“一體化”是這么定義的:使各自獨立運作的個體組成一個緊密銜接、相互配合的整體。那么我們可以把思政課一體化理解為:按照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方針,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規(guī)律、學生認識規(guī)律和成長規(guī)律的要求進行總體設計、統籌安排,把大中小學的思政課整合為一個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有機整體的過程,即各學段既要“守好一段渠”,又要“奏好協作曲”。
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必然性
在目前思政大環(huán)境下,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對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發(fā)揮思政課協同育人效能和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既必需又緊迫。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需要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其重點在于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未來30 年,我們培養(yǎng)的人要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業(yè),是建設者、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破壞者。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問題上,思政課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這既是由思政課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又是由緊跟時代步伐、回應時代需求的實踐要求所決定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根據學生認識規(guī)律和成長規(guī)律來看,學生的成長過程由多個特點鮮明、彼此獨立而又彼此銜接的階段構成,那么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成效也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一個長期浸潤的過程。因此,思政課應該按照學生每一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要求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一以貫之地開展,既要關注大學階段的“拔節(jié)孕穗期”,也要重視小學的“播種期”和中學階段的“育苗期”,在不同學段提供最適合他們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思政養(yǎng)分,使各學段思政課形成相互融合、無縫鏈接的有機整體,使各學段思政課協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奏好立德樹人的協作曲。
(二)合力擔好鑄魂育人之責的需要
毛澤東曾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彼颊n是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核心課程,是鑄魂育人、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靈魂課程,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理想信仰教育的“主戰(zhàn)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我國日益擴大開放、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同世界的聯系更趨緊密、相互影響更趨深刻,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的形勢和斗爭也更加復雜。學校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青少年要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思政課是國家主流價值觀灌輸的主要載體,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因此,思政課職責之一就是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形成符合國家發(fā)展需要的核心價值體系,從而外化于行,為國家和社會發(fā)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堅持思政課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的重要抓手,思政課鑄魂育人的效能能否真正入腦、入心并外化于行,取決于各階段思政課之間能否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發(fā)揮整體最大合力,合力擔好鑄魂育人之責。
(三)協同提升思政課實效性的需要
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非常重視。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方面承擔重要責任。多年來,隨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持續(xù)推進和不斷深化,學生思想政治方面呈現出積極向上、高水平均衡發(fā)展的狀況。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zhàn),思政課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小學階段思政課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現象依然存在;中學階段思政課因考而學、為考而教的情況較為凸顯;大學階段學生關注所學專業(yè)課程和技能,重專業(yè)課輕思政課的現象甚是常見。
《意見》指出,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還需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要深化”。如何化解上述難題,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是關鍵一步。習近平總書記曾談起他初中時上思政課的情景:“我的政治課老師在講述焦裕祿的事跡時數度哽咽,一度講不下去了,捂著眼睛抽泣,特別是講到焦裕祿肝癌最嚴重時把藤椅給頂破了,我聽了很受震撼?!彼颊n教師的重要責任是“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思政課教學是撥動學生心弦、打開學生心扉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更是價值引領和價值塑造。如果每一學段的思政課教師都能以此為導向,不斷在學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假以時日,這些種子不斷吸收養(yǎng)分,萌芽、扎根,最后定能成長為堪當大任的棟梁之材。因此,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關注不同學段思政課教育的接續(xù)性、貫通性,解決好所教內容與階段性培養(yǎng)目標之間存在的各種問題,統籌規(guī)劃、合理布局,才能強化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及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讓思政課真正成為有意思、真相信、終身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三、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可行性
(一)育人目標一致
目標昭示方向、凝聚力量、推動發(fā)展,不同學段思政課育人目標的一致性為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明確了方向,凝聚了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必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盵1]可見,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政課的這種性質和功能是其他任何課程都不具備而且不能取代的。不同學段的學生表現出來的群體特征不盡相同,情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呈現出層次性和差異性的特征。不管處于哪個學段的思政課所擔負的“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钡氖姑拓熑问窍嗤模囵B(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標是一致的。
恩格斯指出:“我們抓不住整體的聯系,就會糾纏在一個接一個的矛盾之中。”[2]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就要結合不同學段學生認識規(guī)律和成長規(guī)律,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思想理論指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始終,使思政課課程內容一脈相承、層層遞進,體現縱貫“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整體水平和成效。
(二)教學內容連貫
教學內容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連貫性是深入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核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課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任務。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大中小學思政課共同的時代使命。大中小學思政課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分學段教學的任務,不同學段教學內容的有機銜接和層層遞進為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具體來看,小學階段思政課內容重在思想啟蒙,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意識,激發(fā)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引導學生確立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志向;中學階段思政課內容重在價值引領,思政課教師在授課內容方面要加強對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注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增強學生對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高度認同和自信,引導學生在面對道路、國家、社會制度等重大政治問題時能夠有堅定的態(tài)度和立場;大學思政課教學內容重在價值塑造,更加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增強使命擔當,要通過更加深入的理論挖掘,讓學生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真正解決學生思想深處的困惑,使其把愛國情、強國志自覺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報國行動中,在投身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三)教學方法遞進
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層層遞進和不斷深入是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人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升是一個螺旋式提高的過程。思政課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適合學生思想認知特征、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培養(yǎng)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思政課教學來說,小學階段重在開展啟蒙教育,教師可通過展示形象的愛國圖片、播放感人的愛國動畫、講述生動的愛國故事等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在學生心靈深處埋下愛國主義的種子;中學階段重在開展體驗教育,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興趣,利用本地紅色資源來開展適當的愛國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讓愛國主義的種子在心中扎根發(fā)芽;大學階段重在理論教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等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的科學思辨來加深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認識,做到以理服人,從而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歷史觀,讓愛國主義成為青年學生的堅定信念和精神支撐。
四、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思政課貫穿于大中小學各個學段,伴隨著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必須依靠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三方聯動、協同推進。
(一)共建溝通平臺
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是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目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內容重復、脫節(jié),教師“各掃門前雪”等問題大量存在。建立健全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溝通交流平臺是推動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其一,共建教學溝通平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及時有效的溝通受時空限制,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溝通平臺將為其提供重要媒介。線上:常態(tài)化和日常性溝通相結合。如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集體備課和定期教學研討。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在日常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其他學段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重點,找準各學段思政課的有效銜接點,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線下:打通互相聽課平臺、開展教學觀摩活動。如本學段思政課教師可直接深入其他學段思政課課堂,了解其他學段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興趣點和困惑,也可通過開展各學段思政課教學觀摩活動,以消除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因為對彼此教學的不了解而造成的教學銜接裂痕。其二,共建科研溝通平臺。建立健全科研溝通合作平臺,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搭建合作發(fā)展、互利共贏的科研溝通平臺。如開展規(guī)范化的學術沙龍、召開研討會、開展課題聯合申報等活動,以課題、項目為抓手,科學分析不同學段學生思想狀況等,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提高各學段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共享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沒有充足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做保證,即使是再完美的教學目標也會大打折扣。思政課教學資源是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基本要素,共享教學資源是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其一,整合教學資源,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思政課教學資源包括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顯性資源包括教學名師、教學基地、圖書館書籍資料、學校網絡資源等,隱性資源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學校文化等。有效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要把顯性和隱性資源有機統籌起來。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統籌安排,積極搭建完善開放優(yōu)質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這是推進思政課一體化的橋梁,不可或缺。大中小各類學校要主動作為,做到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共享,為思政課教師開放使用通道,使每位思政課教師都能暢通地使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以更加有效地開展教學。
其二,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教學資源庫,方便教師高效獲取各學段教學資料,便于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考慮與其他學段之間的聯系和銜接。教學資源庫主要包括課程教學資源和實踐教學資源,其建設要遵循政治觀點正確、堅持育人導向、權威專業(yè)、富有時效、多樣呈現等原則。一是打造涵蓋各類專題教育的課程資源體系。課程教學資源可以以資源包方式呈現,如專題教育、微課、慕課和針對學生的在線學習任務與課后拓展等;二是打通線上線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共同利用和開拓思政課實踐資源。如線上共享優(yōu)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案例,線下面向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和學生免費開放思政課實踐教學場所和資源,不斷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
(三)共備思政大課
學生是某一學段的學生,思政課是某一學段的思政課,而教育教學是一個連續(xù)性系統性的工程,因而,不同學段思政課發(fā)揮合力是推動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保障。發(fā)揮合力、實現學段間無障礙溝通,建立健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備課機制,實行集體備課制度是必要和必需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備課機制,普遍實行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p>
制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瓶頸在很大程度上和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單兵作戰(zhàn)有關。因此,形成系統完備的備課機制是消除教師對不熟悉學段“教育焦慮”的關鍵。第一,“面對面”集體備課。由高校建立思政課教育教學基地,由專人定期組織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教學研討會、交流會,組織開展校際間聽課、說課、評課,觀摩公開課、名師示范課,通過共備一堂思政課,形成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手拉手”備課的機制,實現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從“背靠背”到“面對面”。在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同時,激發(fā)一體化建設的內在動力。第二,“云端”集體備課。首先,可以依托先進技術對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梳理整合,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為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提供一個便捷的網絡備課平臺;其次,利用網絡平臺推動集體備課提質增效。如可以就思政課教師比較關注的“怎樣上好開學第一課”“如何調動00 后學生主動參與思政課的積極性”“思政課如何和學生所學專業(yè)有機結合”等問題進行集中研討,并通過名師教學展示、疑難問題共同交流、專家針對性答疑解惑等環(huán)節(jié)共備一堂思政課??梢怨膭畈煌瑢W段思政課教師通過網絡平臺自主構建課程、傳遞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集體來解決影響思政課有效性的難點。此外,還可以利用各類微信公眾號實現思政課教師跨地區(qū)跨學校跨學段地實時集體備課和信息獲取,實現不同學段之間教學數據和教學資源的共享??傊?,無論是“面對面”集體備課還是“云端”備課,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通過同備一堂課,不僅可以教學互鑒,還可以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既表明了新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對思政課的重視和期待,彰顯著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標,又指明了新時代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發(fā)展方向。要通過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確保每個學段思政課既能“守土有責”“守好一段渠”,又能相互銜接,“跑好接力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