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喬 徐龍劍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肛腸科,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04
痔是指直腸下端黏膜下與肛管皮膚下面的靜脈叢出現瘀血、擴大、屈曲而導致的靜脈團[1]。由于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肛腸疾病發(fā)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有研究[2]表明,肛腸疾病的發(fā)病率高達68.2%,其中痔的發(fā)生率占肛門大腸疾病的72.6%。手術是根治痔的最佳方式,但是手術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并發(fā)癥,其中術后肛緣水腫是較常見也是較難解決的并發(fā)癥。當前處理痔術后肛緣水腫的辦法很多,雖取得一定療效,但療效差異較大,所以,為解決痔術后肛緣水腫這一難題,研究組在臨床進行了腧穴熱敏化療法治療痔術后肛緣水腫的預試驗,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體現了起效快、副作用少、安全可靠的優(yōu)點,熱敏灸治療肛腸術后肛緣水腫安全、簡廉,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提高了痔術后肛緣水腫的治療水平。為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的特色,運用熱敏灸治療痔術后水腫。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客觀的驗證熱敏灸治療痔術后肛緣水腫的療效,為其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肛腸科收治并行痔手術后出現肛緣水腫的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43.12±5.3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3.42±1.43)年;手術切口數1~5個,平均手術切口數(2.27±1.32)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42.64±5.61)歲;病程1年~10年,平均病程(3.13±1.51)年;手術切口數1~5個,平均手術切口數(2.33±1.01)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西醫(yī)臨床肛腸病學》[3]關于痔病術后肛緣水腫的診療標準。①Ⅰ度:創(chuàng)面稍有水腫,輕度疼痛,不影響正常生活;②Ⅱ度:創(chuàng)面明顯水腫,疼痛明顯,影響正常生活;③Ⅲ度:創(chuàng)面水腫嚴重,疼痛劇烈,坐臥不寧。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療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自愿采納此方法治療,且簽定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①肛門直腸發(fā)生占位性病變的患者;②就診時已使用其他影響傷口疼痛的藥物者;③孕期和哺乳的婦女;④有顯著解大便障礙者;⑤糖尿病或血液病者;⑥其它不利觀察的方面。
1.5 治療方法 兩組都為痔術后發(fā)生肛緣水腫患者。對照組術后常規(guī)換藥、外敷金黃膏,術后第1天予肛門洗劑(藥物組成成分:黃柏20 g,苦參30 g,五倍子20 g,荊芥15 g,白花蛇舌草15 g,延胡索10 g,金銀花 15 g,地膚子15 g,赤芍10 g,冰片2 g)熏洗,熏洗時把肛門洗劑倒入坐浴盆,加1500 mL熱水,趁熱熏蒸患處,待其水溫稍減,皮膚能夠耐受后(以45°為宜),患者坐于藥液里,每次以15 min為宜,早晚各1次,7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觀察組術后換藥及外敷藥物均與對照組相同,術后第1天只予熱敏灸治療[熱敏灸艾條: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生產(贛藥制字Z20090348),2 g/支,每盒10支]。治療時選擇適當體位,艾條點燃后置于患者肛門皮膚3 cm左右位置施溫和灸,若患者能感受到感傳或有熱量向皮膚深部灌注,則認為此穴位是熱敏化穴。施灸時在熱敏化穴上用四步法施灸操作:開始平面回旋灸2 min以溫熱部分肌肉組織,促進氣血運行,再行雀啄灸1 min增強穴位敏感程度、尋找適宜的施灸位置,按照經絡往返灸2 min以刺激經氣的發(fā)生、加強灸感傳導速率和效果,最后溫和灸引動感傳、開通經絡。每次治療的時間視患者的情況而定,一般為5~100 min不等。行溫和灸到熱敏化穴的透熱情況消散視為完成一次治療時間,每天1次,療程與對照組相同。
1.6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擬定水腫情況積分及療效標準。水腫情況積分標準。0分:無水腫;1分:輕度,水腫直徑<1 cm;2分:中度,水腫直徑1~3 cm;3分:重度,水腫直徑≥3 cm。療效標準:顯效:水腫在 7 d內徹底消退;有效:水腫在 7 d內顯著消退;無效:水腫在 7 d內無明顯改變??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水腫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7 d后水腫積分均小于術后第1天(P<0.05);觀察組治療后7 d水腫積分明顯小于同時間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水腫積分比較 (分,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4%,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黃帝內經》中已有痔的相關論述,在幾千年的醫(yī)療經驗積累下,中醫(yī)學有很多治療痔的方法,但是治療時間較長,讓患者難以接受。由于西醫(yī)治療痔疾具有簡便、快速、不易復發(fā)等優(yōu)點,大多數患者都將手術作為他們的第一選擇,然而手術在解決痔疾的同時會帶來很多其他的問題,術后肛緣水腫是肛門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5]。中醫(yī)學認為混合痔術后肛緣水腫是金石所傷、瘀血阻絡所致,手術會直接損傷肛周部位的經絡,經絡被損傷后經氣無法通行,從而導致氣血凝滯,氣滯則血液瘀阻,脈絡不通,故治療關鍵在于疏通經絡,理氣活血。西醫(yī)認為,局部麻醉藥物注射過多、過淺,或損傷周圍血管;術中過多鉗夾、牽拉正常皮膚;手術不徹底,未完全剝離靜脈叢;皮橋懸空或皮橋保留過短,受到擠壓和摩擦;切口太短,引流不暢;肛緣皮膚未修平整,受力不均勻;縫合張力太大,影響血液及淋巴回流;未做到無菌原則,傷口感染;或者血液和淋巴組織的回流通路被阻斷,局部血液、淋巴循環(huán)不暢均可導致肛門水腫[6]。若出現術后肛緣水腫,則會增加術口的疼痛程度,影響患者飲食和睡眠,導致患者體內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不利于傷口的恢復,嚴重的還會形成血栓或造成感染。肛緣水腫會使正常肉芽組織的生長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肉芽的生長速度變慢,甚至造成部分組織壞死,導致創(chuàng)面修復不平[7]。所以,混合痔術后肛緣水腫會影響創(chuàng)口的愈合過程,能否解決術后肛緣水腫對創(chuàng)口愈合起著較為關鍵的作用。因而,對混合痔術后水腫的正確認識與處理成為肛門病術后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中藥熏洗治療在中醫(yī)外科的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是治療痔術后水腫的常用方法[8],《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了肛門疾病的熏洗療法。肛門洗劑是我院經驗用方,方中黃柏味苦、性寒,可清熱燥濕、解毒療瘡;苦參味苦、性寒,可清熱燥濕;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能清熱解毒利濕;地膚子味辛、苦,性寒,可清熱利濕;金銀花味甘,性寒,可清熱解毒消腫;荊芥味辛,性微溫,可解表散風;赤芍味苦,性微寒,可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可活血行氣止痛;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痛之功效;全方以苦寒之藥為本,佐以辛溫,共奏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效。
灸法是指艾葉制成的艾條或艾柱產生的熱刺激,通過激發(fā)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功能的一種治療方式。艾灸的療效主要是通過艾條燃燒引起的熱治療效果,通過在體表附近放置燃燒的艾條,使局部體溫高于正常體溫5~20 ℃[9],觸發(fā)皮下經絡刺激效果。熱敏灸是一種腧穴敏化新類型,它是陳日新教授經過多年的反復研究、臨床實踐而創(chuàng)建的一種新療法[10]。熱敏灸由傳統灸法發(fā)展而來,又和傳統灸法有較大區(qū)別,熱敏灸在治療過程中主要作用于穴位而不是部位,所以在治療之前需要尋找熱敏點,熱敏點的主要表現為喜熱、透熱和傳熱。腧穴敏化概念提出[11],穴位存在“靜息”和“敏化”兩種狀態(tài),在人體各項機能都在正常狀態(tài)時,穴位會一直保持“靜息”狀態(tài),即對外界的刺激不敏感,在施灸時大部分患者只感覺到局部溫熱,只有少部分患者有灸感。在身體處于疾病情況時,穴位會發(fā)生“敏化”現象,只要少量的刺激就會出現很大的反應,施灸時大部分患者都有明顯灸感,且在疾病治愈后穴位又再次恢復到“靜息”狀態(tài)即灸感消失[12]。這表明,熱敏灸療法的適應癥與腧穴敏化存在聯系,一般認為出現熱敏化腧穴的病癥就是熱敏灸的適應癥,同時,熱敏化腧穴也是進行熱敏灸治療的最佳選穴。熱敏灸治療需要患者與醫(yī)者雙方的配合,獨特的治療方式和患者的個體差異決定了醫(yī)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與患者進行大量交流,詢問其是否產生灸感、熱度如何、灸感是否消失等。
有研究[13]發(fā)現,艾絨在燃燒過程中可持續(xù)地產生持久溫和的灸熱輻射,這個燃燒過程更像是木本植物而非草本植物,這種釋熱持久、可控、而且穩(wěn)定。結果顯示治療時表面皮溫在(40±1)℃,存在持續(xù)的熱輻射刺激和熱療后效應,這一效應加速了局部血流循環(huán),促進了炎癥及水腫的消退。這表明艾熱能通過刺激特定穴位,激發(fā)感傳,溫經止痛,同時較高的溫度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讓局部的血液流動更加通暢,減少血液的聚集,達到行氣活血、開通經絡的作用[13]。眾多研究[14-16]表明,熱敏灸在治療各種術后并發(fā)癥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并且能取得很好療效。在適當的艾熱刺激下,可以改善機體的血液循環(huán)功能,加快組織細胞的物質交換,促進局部新陳代謝過程[17]。在適宜的溫度下,肛周肌肉能自然放松,可減少肛門括約肌痙攣,增強機體自我調節(jié)功能,促進血液和淋巴回流,降低患者術后水腫的風險,加快患者水腫的恢復。
本研究對熱敏灸治療與中藥熏洗療法治療痔術后肛緣水腫進行了分組對照觀察,結果顯示,熱敏灸治療效果明顯高于中藥熏洗治療(P<0.05),熱敏灸療法能顯著縮短水腫持續(xù)時間,減輕患者因水腫導致的痛苦,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