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龑,鄭 勇,楊 開
(浙江工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杭州310014)
自1996年脈沖光技術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xiàn)DA)批準用于食品工業(yè)以來,脈沖強光(Pulsed Light,PL)作為一種新興的非熱殺菌技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PL 是表面殺菌技術,在食品殺菌保鮮方面有大量研究。目前在無菌包裝和衛(wèi)生包裝工藝中,普遍采用過氧乙酸和過氧化氫等消毒劑消毒,和這些非熱殺菌技術相比,PL 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1]。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PL 應用研究,證實PL 在果蔬、肉類、蛋類、奶類等食品中的殺菌保鮮作用[2-6]。此外,PL 對復雜食品基質的體內實驗也有大量報道。然而,由于缺乏統(tǒng)一標準,且實驗重現(xiàn)性不高,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工業(yè)中的發(fā)展[7]。
PL 具有和太陽相似的波長光譜200~1 100 nm,包括紫外光區(qū)200~400 nm,可見光區(qū)400~700 nm,紅外光區(qū)700~1 100 nm[8]。其中70%為紫外光區(qū),是PL 中的主要光譜區(qū)[6]。脈沖強光以交流電為電源,主要包括動力單元、氙燈單元和冷卻系統(tǒng)。動力單元主要提供高壓直流電流,交流電經(jīng)過變壓器升壓,對電容器充電,產生高壓直流電流,直流電流通過強光發(fā)生器產生直流高壓,經(jīng)過系統(tǒng)觸發(fā)器產生高壓脈沖。兩端氙燈電離產生PL,放電后,電壓下降,等待下一次放電。PL 能量高,放電時間短,產生的能量為太陽光到海平面強度的2×104倍[9-10]。
脈沖強光頻率通常采用1~20 次閃光數(shù)/s,表面能量密度為0.01~50 J/cm2[11]。其對食品表面微生物有較好的殺滅效果,符合巴氏殺菌的基本要求。不同微生物對脈沖強光的敏感性有所不同。研究表明,不同微生物對PL 敏感性排序為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細菌芽孢>真菌孢子[8,12-13]。PL 處理參數(shù)主要是樣品和脈沖燈之間距離、脈沖數(shù)和總能量,優(yōu)化這些參數(shù)可以達到最佳的殺菌效果。
本文總結脈沖強光處理對一些常見食品中微生物的殺菌效果以及對食品品質、營養(yǎng)指標保持等方面的影響,分析包裝材料和食品接觸面對脈沖強光處理效率的影響因素,為脈沖強光非熱殺菌技術應用于食品殺菌保鮮提供參考。
脈沖強光具有非常寬的光譜,主要起作用的是紫外光,對于細菌、真菌、孢子、病毒等都具有較好的殺滅效果。脈沖強光的抗菌作用機理主要是光化學效應和光熱效應共同發(fā)揮作用,導致DNA 損傷、細胞膜和細胞壁破裂等,從而達到抗菌效果[14-15]。
在連續(xù)流動的脈沖強光系統(tǒng)對果汁滅菌作用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細胞損傷,尤其是細胞膜損傷是PL 殺滅細菌的一個重要機制[16]。Cheigh 等[17]通過觀察食源性病原體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O157:H7 在PL 處理后的透射電鏡圖發(fā)現(xiàn),細菌的細胞結構被嚴重破壞,細胞壁、細胞質膜及內部組織均被破壞。Ferrario 等[18]研究了PL 對蘋果汁中釀酒酵母的殺滅作用機制。流式細胞術和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表明,釀酒酵母細胞的活力喪失不僅是由于細胞壁和細胞質膜的損傷,而且導致胞內細胞器紊亂。除了細菌和真菌,PL 對病毒也具有較好的殺滅效果。Vimont 等[19]用小鼠諾如病毒(MNV-1)代替人類諾如病毒,通過對小鼠諾如病毒形態(tài)觀察、病毒蛋白和RNA 完整性的分析,發(fā)現(xiàn)PL 處理能夠破壞小鼠諾如病毒結構,引起病毒蛋白和RNA 降解。
不同微生物對脈沖強光的敏感性不同,而不同的食品基質也會影響脈沖強光的殺菌效果,表1 總結了PL 對于幾種常見食品中不同微生物的殺滅效果。總體來說,不同微生物對PL 抵抗力順序為:真菌孢子>細菌芽孢>寄生生物>病毒≥植物性細菌[20]。研究發(fā)現(xiàn),革蘭氏陰性菌對于PL 的敏感性高于革蘭氏陽性菌[21-22]。PL 對真菌(霉菌、酵母)的影響非常顯著。張佰清等[23]運用光流量為0~37.302 mJ/cm2PL 處理黑曲霉、灰霉、啤酒酵母和熱帶假絲酵母。結果表明,殺菌效率與光流量成正比,且在最大光流量時,霉菌致死率達到99.04%,酵母菌致死率達到100%。
表1 PL 對常見食品中微生物的殺菌效果Table 1 Inactivation effect of pulsed light on microorganism in common food
細菌對PL 處理的敏感性較強。短乳桿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腸桿菌、無毒李斯特菌、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是PL處理的食品中最常見的細菌[37]。Ignat 等[24]運用1.75 J/cm2和15.75 J/cm2PL 處理鮮切蘋果,短乳桿菌分別減少3.0 和3.75 lg(CFU/cm2),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別減少2.7 和3.82 lg(CFU/cm2);蘋果切片天然微生物的細菌總數(shù)為(2.62±0.15)lg(CFU/cm2),經(jīng)17.5 J/cm2PL 照射后,細菌總數(shù)因小于1.70 lg(CFU/cm2)而未檢出,且在7 d 貯藏期內,細菌總數(shù)不斷增加。Gomez 等[25]研究了PL 對鮮切蘋果中接種的大腸桿菌、無毒李斯特菌的殺菌作用,在11.9 J/cm2和71.6 J/cm2PL 照射下,大腸桿菌分別減少了(0.34±0.06)和(0.56±0.05)lg(CFU/cm2),貯藏7 d 后略有增加;無毒李斯特菌分別減少了(0.30±0.05)和(1.0±0.2)lg(CFU/cm2),7 d 貯藏期內不斷減少。這證明高強度PL 對無毒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比大腸桿菌更強。Bialka 等[27]研究表明PL 對鮮切草莓中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滅菌效果非常接近,在5.4 J/cm2和64.42 J/cm2PL 處理后,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分別減少1.3,2.3 和1.0,2.3 lg(N/N0);和較高通量PL 相比,較低通量PL 的殺菌效果隨著PL通量的增加更加明顯。Leng 等[31]運用31.5 J/cm2PL 處理小番茄,和對照組相比,沙門氏菌降低了2.3 個lg(CFU/g),該結果和Bialka 等[27]的研究結果一致。PL 還可以用于蛋殼表面沙門氏菌的滅活。Lasagabaster 等[32]運用0.35,0.7 和2.1 J/cm2PL處理蛋殼,沙門氏菌分別減少了3.5,4.3 和4.9 lg(CFU/cm2)。肉制品中的微生物滅活也可采用脈沖強光技術實現(xiàn)。鼠傷寒沙門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肉制品中兩類重要的致病菌。Hierro 等[34]研究發(fā)現(xiàn),0.7 J/cm2和11.9 J/cm2PL 處理后,生牛肉片中鼠傷寒沙門菌減少了0.3 和1.0 個對數(shù)值,而金槍魚片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總數(shù)減少了0.2 和1.0 個對數(shù)值,殺菌效果隨著PL 通量的增加而提高,且在金槍魚片和生牛肉片中的殺菌效果趨勢接近。Keklik 等[38]運用60~67 J/cm2PL 處理生牛肉片,對鼠傷寒沙門菌的最大殺菌程度為2.4 個對數(shù)值。
釀酒酵母、拓展青霉和灰葡萄孢霉是果蔬中常見的真菌,降低其水平有利于果蔬貯藏和品質的保持。Ferrario 等[18]運用11.9 J/cm2和71.6 J/cm2PL 處理蘋果汁,釀酒酵母分別減少0.7 和3.9 lg(CFU/mL);滅活曲線和投射電鏡表明,PL 通量小于11.9 J/cm2時,PL 敏感性較強的細胞因受損而失活,而當PL 通量大于11.9 J/cm2,PL 抵抗性更強的微生物逐漸積累損傷。PL 處理使得部分微生物細胞成為可存活但不可培養(yǎng)細胞(viable but not cultivable cells,VBNC),這可能縮短果汁保質期[39]。天然橙汁和草莓汁在200~400 nm 紫外光區(qū)表現(xiàn)出高吸光度,這會降低PL 中作用于微生物的紫外光劑量,導致釀酒酵母減少量小于1.0 lg(CFU/mL)[29]。此外,微生物負荷也是影響PL 對果汁殺菌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高密度菌群中的微生物分層,最上層被殺滅,下層微生物因為陰
影效應而得以存活[40]。Maftei 等[26]運用16 J/cm2PL 處理接種量為3×105CFU/mL 和2.3×104CFU/mL 的蘋果汁,釀酒酵母分別減少1.3 和3.21 lg(CFU/mL),而在32 J/cm2PL 處理下,釀酒酵母分別減少2.66 和3.76 lg(CFU/mL),這表明PL 對低密度微生物污染的殺菌效果更明顯?;移咸焰呤瞧咸?、蔬菜中一種能夠引起植物灰霉病、導致果蔬腐爛的壞死性真菌[41]。Bernal 等[28]研究表明,11.9和23.9 J/cm2PL 處理草莓后,對照組和PL 處理組的感染果實百分比[IF(%)]顯著增加,貯藏10 d 后,PL 處理組IF 比對照組低16%~20%,貯藏12 d 后,對照組和PL 處理組結果接近,但是PL 處理使得草莓腐爛延遲2 d,這為短期貯藏草莓提供了一種可行方法;11.9 和23.9 J/cm2PL 處理下,蛋白胨水中灰葡萄孢子總數(shù)分別降低2 和3.5 lg(N/N0),當PL 通量大于11.9J/cm2時,大多數(shù)真菌細胞因亞損傷而進入“VBNC”狀態(tài),需要進一步研究“VB NC”狀態(tài)以更好闡明PL 處理對真菌孢子的影響。
(續(xù)表1)
病毒會通過食物或者環(huán)境傳染給人類,導致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如2019年12月爆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人類帶來了重大的災難。PL 處理對于體外病毒的殺滅效果非常明顯,1.88 J/cm2PL 照射懸浮在磷酸鹽緩沖溶液中的F-特異性RNA 噬菌體MS2(ATCC 15597-B1),初始接種密度為9.1 lg PFU,處理效果達到(5.63±0.49)lg PFU;大于4 J/cm2PL 處理,處理效果達到8 lg PFU;運用9.4 J/cm2PL 處理黑胡椒粉末、大蒜和薄荷粉末,ATCC 15597-B1 分別減少(0.64±0.52)、(0.12±0.09)、(0.68±0.47)lg PFU,這表明復雜食品基質會嚴重降低PL 處理殺滅病毒的效果[42]。Vimont 等[19]對常見的小鼠諾如病毒(MNV-1)進行研究,對懸浮在磷酸鹽緩沖液中的小鼠諾如病毒進行2.07 J/cm2PL 處理,其中病毒接種量為105PFU/mL,基本實現(xiàn)對諾如病毒的完全滅活(>104lg PFU);研究還發(fā)現(xiàn),濁度會顯著降低PL處理效果,3.45 J/cm2PL 處理200 散射濁度(NTU)的渾水,小鼠諾如病毒僅僅降低3 lg PFU,這是由于溶液在254 nm 處透光率降低,導致其對紫外光吸收度,降低PL 中紫外光處理效果。大多數(shù)果汁的濁度低于200 NTU,且微生物負荷較低,所以不需要對PL 設備進行改進就可以處理果汁[36,43]。
脈沖強光技術對于食品的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殺菌,同時還會對食品品質產生較大的影響。色澤是影響食品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表明,低劑量脈沖強光對食品色澤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高劑量脈沖強光會引起食品色澤的變化。Ignat 等[24]運用0~157.5 kJ/m2處理蘋果,發(fā)現(xiàn)低劑量PL 照射蘋果色澤變化不明顯,高劑量(157.5 kJ/m2)PL 照射顯著加速了蘋果的褐變。Gomez 等[25]以2.4~221.1 J/cm2PL 處理鮮切蘋果片,發(fā)現(xiàn)高劑量PL 照射同樣會引起蘋果片變暗,光學顯微鏡圖表明,蘋果細胞壁降解,原生質膜和葉綠體被破壞。紅色是草莓的天然顏色,PL 處理會引起紅色變暗,降低草莓品質。Cao 等[2]運用不同通量PL 處理草莓,處理條件分別為3 J/cm2(0.05 J/cm2/pulse,L3)、3 J/cm2(0.1 J/cm2/pulse,H3)、5 J/cm2(0.1 J/cm2/pulse,H5),和對照組相比,3 種PL 處理的草莓明暗度(L*)沒有顯著差異,在20 d 貯藏期內,L*呈略微下降趨勢,L3和H3 的紅綠值(a*)沒有顯著差異,而H5 中a*值降低,可能是H5 PL 處理條件促進了紅色素降解,這表明高強度PL 處理草莓會影響草莓色澤。Pataro 等[16]運用1~8 J/cm2PL 處理西紅柿,在(20±2)℃下貯藏21 d,對照組和處理組的西紅柿色澤均沒有顯著差異。PL 處理對肉制品色澤的影響也有大量報道。PL 處理顯著降低了牛肉的a*和b*(黃藍值),對于L*沒有顯著影響,而b*在大于8.4 J/cm2PL 劑量時有顯著差異,a*在大于2.1 J/cm2PL 劑量時有顯著差異,所以在牛肉中a*對PL 更加敏感。Hierro 等[34]研究表明,4.2 J/cm2PL 處理顯著提高了牛肉貯藏過程中的L*;在PL 處理的金槍魚片中,b*對PL 更加敏感,0.7 J/cm2PL 處理顯著降低b*;a*和L*對PL 不敏感,8.4 J/cm2PL 處理才對金槍肉片有顯著影響,在此PL 劑量下,L*提高,a*降低,導致肌肉透明度喪失,紅色變淡,因此高劑量PL 處理會降低金槍魚片和牛肉色澤,影響消費者可接受度。
在評價果蔬的新鮮度時,硬度通常被認為是品質參數(shù)之一。西紅柿是一種非常容易軟化的果蔬,而PL 處理能夠引起西紅柿硬度降低。Aguilo-Aguayo 等[30]研究表明,5.36 J/cm2PL 處理西紅柿,20 ℃貯藏15 d 后,西紅柿表皮出現(xiàn)嚴重的褶皺,硬度降低,且質量損失10%,這可能和Luksiene等[44]指出的PL 處理過程中的產熱、引起果實脫水失重有關。然而,芒果和草莓的研究結果與西紅柿相反。PL 處理有利于鮮切芒果硬度的保持,防止軟化。Charles 等[45]指出,8 J/cm2PL 處理鮮切芒果,在6 ℃下貯藏7 d 后,鮮切芒果硬度增加了1.5 N,而對照組硬度降低了1.5 N 左右。Avalos-llano等[46]研究表明,4,8 J/cm2PL 處理能夠降低鮮切草莓軟化發(fā)生率,(5±1)℃貯藏14 d 后,處理組基本保持初始硬度不變,對照組硬度顯著降低;12,16 J/cm2PL 處理后,草莓硬度下降程度跟對照組接近。這表明,PL 處理對果蔬硬度效果因果蔬而異。
食品風味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個重要因素,包括甜、酸、苦、辣、咸、澀、鮮,由許多賦予食品芳香的化合物構成,這使食品的風味非常復雜。Ignat等[24]運用0~0.1575 J/m2處理蘋果,發(fā)現(xiàn)0.1575 J/cm2PL 處理鮮切蘋果的風味顯著下降,低劑量PL處理后,蘋果風味變化不顯著;研究者還觀察到高強度PL 下產生的“熟味”,在貯藏過程中消失,這可能是由于酯類和其它化學物發(fā)生的光誘導反應。Koh 等[47]研究表明,PL 處理對哈密瓜香氣濃度的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PL 處理組具有更低的呼吸速率,而且可以通過殺菌避免不良氣味的形成,最終保持果香。也有研究表明,PL 結合含鈣的可食用涂層可以捕獲芳香化合物,延緩果蔬衰老,從而最大程度保持香氣[48]。干腌火腿具有一種強烈而特別的風味,PL 處理會使火腿產生不良風味。8.4 J/cm2PL 處理干腌火腿,4 ℃和20 ℃下貯藏30 d,試味員觀察到硫臭味和金屬味,試味員也在4.2 J/cm2或者更高通量PL 處理的牛肉中觀察到硫臭味[34],這可能是由于PL 處理肉制品過程中產生高鐵血紅蛋白,促進了脂質氧化[49]。
眾所周知,成熟果實中含有很多天然生物活性物質,多酚作為一種主要的抗氧化成分。果蔬中多酚含量跟收獲后加工處理方式有很大關系。脈沖強光殺菌技術為保持總酚含量提供了潛在可能[50]。在成熟柿子中,不同PL 處理對于總酚含量沒有顯著差異。在未成熟柿子中,和對照組相比,2 J/cm2PL 處理柿子的總酚含量有顯著差異,且2,6 J/cm2PL 處理使得總酚含量峰值提前,這是由于PL 處理促進原花青素合成,使得可溶性丹寧含量增加,最終多酚含量提高[51-52];6 J/cm2PL 處理組中的總酚含量最穩(wěn)定。PL 處理或將有助于降低柿子收斂性[53]。PL 處理對草莓中總酚含量沒有影響。Cao 等[54]運用不同劑量PL 處理草莓,與對照組相比,3 個處理組在處理后20 d 貯藏期間,總酚含量沒有顯著差異,且輕微上升,在第10 天達到總酚含量的峰值。Avalos-llano 等[46]運用4~16 J/cm2PL 處理鮮切草莓,結果表明PL 處理對于總酚含量沒有顯著影響。
PL 處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持甚至提高果蔬的抗氧化能力。Cao 等[54]運用不同劑量PL 處理鮮切草莓,結果表明,PL 處理不影響整個貯藏期內鮮切草莓的抗氧化能力。主成分分析表明,相比總花青素,總酚和維生素C 與抗氧化能力更相關,而16 J/cm2以下PL 對維生素C 和總酚含量沒有影響,所以對鮮切草莓抗氧化能力沒有影響[46]。柿子的抗氧化能力非常高,2 和6 J/cm2PL 處理顯著提高了未成熟柿子的抗氧化能力,使得抗氧化能力峰值提前,這和總酚含量變化的結果相似,說明抗氧化能力和總酚含量存在一定相關性[53]。
脈沖強光除了影響色澤、硬度、風味、多酚等,還顯著影響食品中的一些重要成分,如維生素、蛋白質、酶等。PL 處理可以顯著提高蘑菇中維生素D2含量,Kalaras 等[55]觀察到,蘑菇經(jīng)過2.373 J/cm2PL 處理后,維生素D2含量從0.005 μg/g 干重快速增加到12.6 μg/g 干重,且在低強度PL 照射下,維生素D2生成量和PL 通量符合零級動力學;9.492~14.238 J/cm2PL 范圍內,隨著PL 的增加維生素D2含量不斷增加,質量濃度達到最大27 μg/g 干重,但不符合零級動力學。Koyyalamudi 等[56]也報道了類似的結果,在0~47.46 J/cm2PL 照射下,維生素D2、PD2、T2和L2劑量-反應曲線呈非線性函數(shù)關系。此外,PL 中的紫外光能夠誘導麥角甾醇產生光異構體D2、PD2、T2和L2,這或將有助于工業(yè)生產維生素D2[57]。
脈沖強光還可以通過改變蛋白質結構,降低β-乳球蛋白抗原性及提高蛋白質溶液的發(fā)泡能力和發(fā)泡穩(wěn)定性[58-59]。Innocente 等[60]運用0.26~26.25 J/cm2PL 處理生牛乳,導致94%堿性磷酸酶的失活,這是光化學效應(紫外光)和光熱效應(可見光和紅外光)共同作用的結果,即通過光誘導化學修飾和熱損傷滅活生牛乳中的堿性磷酸酶(ALP)的活性。
脂肪氧合酶(LOX)容易引起食品酸敗,PL 處理可以滅活脂肪氧合酶的活性。以初始LOX 活性為(136±10)μmol/L 共軛二烯/min 為例,96 J/cm2PL 處理可將LOX 活性降低至可忽略水平(<1%RA),這是因為PL 處理引起氨基酸氧化及α-螺旋含量降低,而游離巰基顯著增加表明蛋白質因二硫鍵斷裂展開,最終蛋白質因疏水相互作用聚集而失活,這完全是光化學效應的結果[61]。
通常來說,食品基質、微生物和處理參數(shù)是脈沖強光殺菌技術的三大要素。然而,包裝材料性質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傳統(tǒng)化學消毒會在包裝材料上殘留大量的化學物質,對消費者具有潛在的危害性,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們對于綠色安全理念的追求。而脈沖強光作為一種新型非熱表面殺菌技術,具有處理成本低、綠色無殘留和光譜殺菌等優(yōu)點,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包裝食品凈化。透光率是影響包裝材料凈化效果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不透明材料和基質可能會干擾光吸收,只有避免這些材料才能實現(xiàn)均勻去污[62-63]。表2 研究了不同包裝材料和食品接觸面對食品中接種微生物的影響。
表2 不同包裝材料和食品接觸面對PL 處理殺菌效果的影響Table 2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ckaging materials and food contact surfaces on the PL-treated sterilizing effect
脈沖強光處理包裝食品主要運用于肉類和肉類產品[7]。有研究表明,PA/PE/LDPE 的透明度很高,PL 能夠輕易通過這些材料,因此它們不僅能作為食品接觸材料,還可以作為食品包裝材料,且對食品品質沒有顯著影響[38,69-70]。MET 和EP 具有較高的鏡面反射率,TR 具有較高的漫反射率,且三者粗糙度較高,這都降低了PL 處理效率[67]。Kramer 等[33]運用1.2 J/cm2PL 處理羊腸衣和牛膠原蛋白腸衣的法蘭克福香腸,使用PA/PE 包裝袋真空包裝,PL 在240~280 nm 紫外光區(qū)的透射率為50%~75%,結果表明PL 處理分別降低了無毒李斯特菌3.65 和4.75 lg(CFU/cm2);然而,9.4 J/cm2PL 處理未包裝的維也納香腸,無毒李斯特菌僅僅降低了1.37 個對數(shù)值,這主要是因為維也納香腸表面粗糙度更高,導致微生物分層聚集,從而產生陰影效應[64]。PE 和SS 是常見的食品接觸材料,且PL 對兩者處理效果非常好,都能夠導致接種濃度為4 lg(CFU/cm2)的螢光假單胞菌完全失活,且PL 對PE 的處理效果更好,0.034 J/cm2PL處理就能夠使得螢光假單胞菌低于檢測限(0.25 CFU/cm2)[66]。
經(jīng)PL 處理的食品接觸材料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Castillo 等[71]運用HPLC-GC 聯(lián)用法分析PL處理后的PP 材料,結果表明,添加巴斯夫抗氧劑Irgafos 168 的PP 材料經(jīng)PL 處理后,材料中產生了大量的未知物質,且一些物質已經(jīng)遠遠超過塑料中1 mg/kg 的閾值濃度;PP 材料本身含有大量安全性未知的低聚物、添加劑和雜質,這些材料都有可能經(jīng)PL 處理后遷移到食品中,對人體造成危害。
脈沖強光作為一種非熱殺菌技術,具有熱殺菌技術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在對食品進行殺菌的同時,能夠最大程度保持食品品質,且沒有化學物殘留,是未來技術發(fā)展的方向。但是到目前為止,脈沖強光技術更多地停留在研究階段,還沒有投入到大規(guī)模的實際生產中。阻礙脈沖強光技術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最大難題是統(tǒng)一的技術操作標準,由于脈沖強光試驗重現(xiàn)性不高,所以很難制定標準。FDA 在1996年已經(jīng)規(guī)定了脈沖強光的最大使用劑量為12 J/cm2。然而在目前的大多數(shù)研究中,使用劑量已經(jīng)遠遠超出12 J/cm2,是否應該提高處理劑量標準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的來說,脈沖強光在食品殺菌保鮮方面的前景良好。雖然復雜的食品基質會降低脈沖強光的處理效果,但是脈沖強光結合其它技術會顯著提高殺菌處理效果。我們還需要注意到,脈沖強光處理可能會存在食品包裝材料中的化學物質遷移
到食品中的風險,微生物細胞進入“VBNC”狀態(tài)干擾試驗結果,脈沖強光引起食品溫度上升而產生的熱損傷等。為了使脈沖強光技術更好地運用于實際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對脈沖強光潛在影響進行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