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xué)者屈大均就曾視苦瓜為果蔬界的君子,理由是“雜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苦瓜是苦的,煮了也是苦的,但同苦瓜一起入鍋的,卻能不沾染苦味。這說明啥呢?自己苦,卻不傳苦,“自苦不以苦人”,這就是君子之德。
苦自己,他人不苦,這是一種大智慧。吃了苦頭,下意識的反應(yīng)都一樣,想著訴苦傳苦。不同的是,有的人想了,也就做了,付諸實施;另一些人,卻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可能是運動,或者旅行,又或者投入感興趣的事兒,從而淡化生活的苦味,化苦于無形。
苦己不苦別人,日子的格局自然就不一樣了。覺得苦,又不愿將苦味傳染給身邊的人,原因大多是因為熱愛。愛自己,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常常被苦味纏繞;愛他人,也不愿他人陷入愁苦之中。于是,選擇了化解與抽離。最終,皆大歡喜。
身邊有這樣的人,自然是令人愉悅的事兒。人生實苦,但總有著這么一些人,令人從苦境之中,品嘗到愛與希望的甜。日子再苦,也能讓人充滿力量,愉悅前行。
自苦而不苦人,這是一種大氣度。(摘自《雜文月刊》 郭華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