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鷹
摘要:王國維認(rèn)為寶黛愛情悲劇根源于“人生固有之故”。但何為“人生固有故”,王氏未予以詳論。解寶黛悲劇,須以《莊子》生命哲學(xué)切入。概要言之:寶黛雖為絕代戀人,然終逾越不過生而為人的生命縫隙。在這個生命縫隙的兩側(cè),一邊是黛玉固守自我的“情情”世界,一邊是寶玉通于萬物的“情不情”世界。在兩人的生命縫隙中,薛寶釵的介入,以及賈府上下對“金玉良緣”的暗中推動,一方面遮蔽了這條生命縫隙,同時也極大限度地擴大了這條生命縫隙。
關(guān)鍵詞:《紅樓夢》;寶黛愛情悲劇;莊子哲學(xué);明清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7.41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21)05-0036-12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1]70
《紅樓夢》第五回寫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警幻仙姑攜帶寶玉進(jìn)入幻境中,命眾仙女為他演唱《紅樓十二支》,《枉凝眉》是第二支?!锻髂肌肥菍汍鞇矍榈摹芭性~”,也可說是預(yù)示《紅樓夢》全書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題曲。
一、《紅樓夢》的大悲?。航鹩駸o良姻,木石空前盟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處于“三角戀愛”關(guān)系。這種三角關(guān)系,由三人的名字可表示:賈寶玉和薛寶釵,兩人共有“寶”字;賈寶玉與林黛玉,兩人共有“玉”字。這就是說,黛玉與寶釵,通過寶玉而聯(lián)系。
我們都知道,寶玉生下來嘴里就銜著一塊小玉石,即書中所稱“通靈寶玉”。在這塊玉石正面刻著八個字:“莫失莫忘,仙壽恒昌?!盵1]104-105而寶釵出生后,項上就戴了一把金鎖(金項圈),上面也刻著八個字:“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盵1]104-105 “金鎖是個和尚給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結(jié)為婚姻。”[1]339寶玉生下來后,和尚也告訴寶玉家人說,將來要配有金的。所以,釵玉的“金玉良姻”,就是“金玉相配”。
寶玉和黛玉的情緣是“木石前盟”。《紅樓夢》第一回敘述道,西天靈河畔有一棵絳珠仙草,赤瑕宮中的神瑛侍者遇見它后,日以甘露灌溉,天長日久,這仙草就脫掉了草木之胎,有了人形,而且出落成一位美女,即絳珠仙子。神瑛侍者動了要下凡到人間游歷一番的念頭。警幻仙姑就問絳珠仙子,他這一走,你和他的那一段灌溉之恩如何了結(jié)?絳珠仙子說我要隨他下去,“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1]7,便可償還了。這就是寶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所以,寶玉作為神瑛侍者,口里銜著一塊通靈寶玉降臨京中賈家;一年之后,絳珠仙子降到姑蘇林家。他們兩人相差一歲。死去母親、父親多病,不到七歲的林黛玉被賈府收養(yǎng)。她進(jìn)賈府的第一天,與寶玉初次見面。
黛玉一見,便大吃一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辟Z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里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yuǎn)別重逢,亦未為不可?!盵1]41-42
寶黛兩人一見如故,似曾相識,這就是在今生續(xù)上了他們前世的“木石前盟”。金玉良姻如何?木石前盟又如何?《紅樓夢》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第一》說: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1]65
《后漢書·列女傳》記載:“東漢樂羊子遠(yuǎn)出求學(xué),中途而歸,妻停下織機、割斷經(jīng)線為喻,勸其不要中斷學(xué)業(yè),以期求取功名。”從這個典故,“停機德”翻譯成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賢內(nèi)助”,是一種賢妻良母的品德?!妒勒f新語·言語》記載:“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彼?,“詠絮才”就是表明一個人很有才氣?!敖痿⒀贝秆氣O,“玉帶林”代指林黛玉?!翱蓢@停機德”與“金簪雪里埋”相聯(lián),預(yù)示寶釵雖有做妻子的賢淑之德,但最終的遭遇卻是被丈夫冷遇;“堪憐詠絮才”和“玉帶林中掛”預(yù)示黛玉盡管才氣過人,但卻是夭折的命運。這首判詞說明,無論“金玉良姻”的薛寶釵,還是“木石前盟”的林黛玉,都與寶玉是悲劇姻緣[本段“停機德”和“詠絮才”兩典引文,參見曹雪芹的《紅樓夢》[1]65注釋二。]。
那么,賈寶玉對待寶釵和林黛玉的態(tài)度、情感分別是什么?總結(jié)來說,寶玉對黛玉的態(tài)度就是專一的戀愛,他說:“俺只念木石前盟?!痹凇都t樓夢》第四十回,賈母率領(lǐng)大家游賞大觀園。乘船游覽時,看見河中殘荷零亂,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么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哪里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盵1]470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盵1]470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們別叫人拔去了。”[1]470
黛玉有惜花之情、葬花之舉,但并無留戀破敗之景的癖好。她之所以葬花,就是不讓落花遺留在地上任人踐踏、零落成泥?!对峄ㄞo》吟道:“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fēng)流。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盵1]323她在第四十五回秋夜擬唐詩《春江花月夜》之格,吟寫《秋窗風(fēng)雨夕》一詩。《秋窗風(fēng)雨夕》把《春江花月夜》的宏大、瑩麗的春天境界,翻寫成傷心慘憷的暮秋氣象。對于殘破之景,林黛玉只有觸景生悲,映照自己的不幸。她豈會眷顧連賈寶玉也看不順眼的“破荷葉”呢?所以,她在“最不喜歡的李義山(商隱)的詩”中挑出“留得殘[枯]荷聽雨聲”一句,來為“殘荷”請命,實在是要挑戰(zhàn)寶釵對寶玉的附和。更重要的是,她要用自己的挑戰(zhàn)換得寶玉以自我否定來否定寶釵。寶玉馬上改口,自我打嘴,不惜閃失了寶姐姐。在這兩個姐妹之間,寶玉輕誰重誰,就此一段公案,自然涇渭分明了。
另一個重要情節(jié)是,寶玉被他父親賈政暴打一頓而臥床多日養(yǎng)傷的日子里,寶釵來看望寶玉。這時,寶玉在午睡中,因為襲人外出辦事,寶釵就坐在襲人坐的位置上,接著替她為寶玉繡兜肚?!斑@里寶釵只剛做了兩三個花瓣,忽見寶玉在夢中喊罵道:‘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薛寶釵聽了這話,不覺怔了?!盵1]417誰知寶玉是真在說夢話,還是裝夢說真話?如果是真的夢中話,他在睡夢中都在拒絕、抵制、排斥“金玉姻緣”,他要的是“木石前盟”,這是他和黛玉在前世中的一種灌溉和被灌溉的情感。
這三人姻緣的最終結(jié)局如何?這個三角戀的大結(jié)局,由《紅樓十二支》中的《終身誤》唱詞所預(yù)示: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1]70
現(xiàn)在傳世的通行本《紅樓夢》,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原著,我們難以確知曹雪芹將給予三人具體什么結(jié)局。筆者贊同俞平伯《紅樓夢辨》對這三人在《紅樓夢》第八十回后的命運推測。黛玉應(yīng)該是淚盡而亡,寶玉和寶釵應(yīng)該是成了婚,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是,金玉良姻并沒有帶來金玉恩愛,金玉良姻留下的是“終身誤”[2]。
德國哲學(xué)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的哲學(xué)名著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這本書中,叔本華一方面承續(xù)西方哲學(xué)傳統(tǒng),特別是柏拉圖(Plato)、康德(Immanuel Kant)的哲學(xué),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佛教的思想,推崇禁欲主義。他說人生是充滿欲望的,正因為欲望,人生就有無限的渴求、掙扎,當(dāng)然還有最終的失敗。叔本華講人生有三種悲?。旱谝环N是“由極惡之人造成”的。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悲劇《奧賽羅》,其中有一個壞人伊阿古對奧賽羅夫婦施以離間計,導(dǎo)致奧賽羅殺死了他的妻子,這是由極惡之人造成的悲劇。第二種悲劇是“由于盲目的命運”。什么是盲目的命運?比如說人生中遭遇到一些難以抗御的天災(zāi)人禍,這是盲目的命運。第三種悲劇就是“普通人生固有之故”。什么是普通人生固有之故?這就是沒有大奸大惡之人,也不是由于盲目的命運,而是人們在各自所處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必然力量,造成了各自的人生悲劇。王國維認(rèn)為寶黛悲劇屬于第三種悲劇。這就是說,寶玉和黛玉所生活的賈府這個環(huán)境造成了他們的戀愛悲劇。
王國維說:“若《紅樓夢》,則正第三種悲劇也。茲就寶玉、黛玉之事言之……由此種種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離,又豈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變故行于其間哉?不過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為之而已。由此觀之,《紅樓夢》者,可謂悲劇中之悲劇也?!盵3]255他強調(diào)的這種通常道德、通常人情、通常境遇,其實就是佛教哲學(xué)所講的人之為人因有欲望就必然有所求,有所求就必然有所失,有所失就必然痛苦,這就是苦海無邊。那么,什么是回頭是岸?回頭是岸就是戒除欲望,就是打消我們對現(xiàn)世、對未來的一切欲望,從而進(jìn)入到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由此你就解脫了。王國維認(rèn)為,正因為展示了“人生固有之故”的“悲劇中的悲劇”,《紅樓夢》是一部讓我們戒除欲望而使身心或者說使我們的整個人生得到大解放的一部偉大悲劇。
王國維所主張的“人生固有之故”(社會關(guān)系論)對解釋寶黛悲劇是具有一定意義的。但是,王國維的社會關(guān)系論的解說,沒有充分意識到寶黛兩人獨特的個性,及其對于沖破社會關(guān)系羅網(wǎng)的可能具有的勇氣和毅力?!皩氂裰邝煊瘢攀牡┑?,而不能言之于最愛之之祖母,則普通之道德使然,況黛玉一女子哉!”[3]255黛玉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她對自己孤苦無依的身世是深有認(rèn)知的。因此,她不敢將自己對寶玉的婚姻期望直白于賈家人,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寶玉不僅擁有“最愛之祖母”賈母的寵溺——賈府至尊的在世老祖宗;而且是“行為偏僻性乖張,哪管世人誹謗”之輩。他何以不能直接告求賈母準(zhǔn)允他與林黛玉的婚姻呢?
以寶玉的性情和黛玉的性格,外界的阻隔不足以最后隔斷他們的情緣,不至于最后讓他們有情無姻,歸根到底還是兩個人的問題,他們的問題是什么呢?我們必須深入探討他們兩人獨自的根本心性。脂硯齋評《紅樓夢》,指出曹雪芹在小說結(jié)尾,附有一個評判書中人物的《警幻情榜》?!昂笥^‘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盵4]132對寶黛二人,“情不情”與“情情”之別,正是揭示各自根本心性的關(guān)鍵,這個關(guān)鍵是我們解開寶黛戀愛悲劇的密鑰。
二、賈寶玉:情不情,與物為春的情種
脂硯齋評賈寶玉,說他是“古今未有之一人”;對這個人,“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不肖,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賬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說不得好色好淫,說不得情癡情種……”[4]132
但是,脂硯齋又說,在萬種說不得中,賈寶玉這個“古今未有之一人”,又有兩點特異稟性是確切無疑的:其一,天底下就只有一個人,而且必有一個人與他配對,與他是絕世無雙的一對,這個人就是林黛玉——“恰恰只有一顰兒可對”;其二,他是“絕世情癡”——“凡世間之無知無識,彼俱有一癡情去體貼”[4]62。
一個夏日午間,寶玉無聊閑逛,來到他母親王夫人房間。見王夫人正在午眠,他便與丫鬟金釧兒調(diào)笑,驚醒了王夫人,王夫人打了金釧兒一巴掌,寶玉嚇跑到大觀園里。這正是赤日當(dāng)空的時候,他剛到薔薇花架,就聽到有人在低聲哭泣。寶玉仔細(xì)看時,才看見籬笆那邊有一個小女孩兒蹲在地上,一邊哭泣一邊用根別頭發(fā)的簪子在地上劃寫。寶玉停下來觀察,終于明白她在地上反復(fù)寫的是一個“薔”字。賈寶玉就想道:“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說不出來的大心事,才這樣個形景。外面既是這個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此哪觾哼@般單薄,心里那里還擱得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過來?!边@時來了陣雨,寶玉更加為這女孩兒擔(dān)心,想道:“這時下雨。他這個身子,如何禁得驟雨一激!”[1]359他呼喊這女孩兒別再寫了,被驚醒的女孩兒見到寶玉也不認(rèn)識,只是提醒他也淋雨了。寶玉才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也淋濕了?!罢f聲‘不好,只得一氣跑回怡紅院去了,心里卻還記掛著那女孩子沒處避雨。”[1]359
這是一個非常生動、富有詩意的場景。賈寶玉對這個素不相識、不期而遇的小女孩兒的關(guān)注、體貼,為其擔(dān)心、焦慮,完全是發(fā)自本心和天性自然的。多日后,寶玉想聽《牡丹亭》的曲子,聽人說賈府收養(yǎng)的一個叫齡官的小戲子唱得好,他就到其住所梨香院來找齡官,不想她就是日前在地上寫“薔”字的女孩兒。然而,無論怎么請求,齡官不答應(yīng)唱戲,而且態(tài)度非常冷慢。但正巧賈薔來找齡官,兩人旁若無人地打情罵俏,讓寶玉看得非常失落。寶玉回到怡紅院,對襲人和來訪的黛玉說:“昨夜說你們的眼淚單葬我,這就錯了。我竟不能全得了。從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淚罷了。”[1]420然而,這話只是一時情緒之語。在小說后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無論相關(guān)不相關(guān),認(rèn)識不認(rèn)識,只要遇到女孩兒有困苦,或受欺凌,他都要給予關(guān)懷和衛(wèi)護。有的時候,他的關(guān)愛體貼不被理解,甚至以恩得怨,令他傷感。但他對女孩兒們的關(guān)愛,總是癡心不改、無怨無悔。前世,寶玉在太虛幻境的赤瑕宮中是神瑛侍者;今生,他“卻每每甘心為諸丫鬟充役”[4]62,是絕世情癡??傊?,寶玉對于女孩兒們的關(guān)愛,之所以是“癡情體貼”,就因為它是一個小男孩對一個小女孩自然而然的關(guān)注和體貼,是非功利、無目的的——這就是“情不情”。
寶玉不僅對女孩兒們一腔癡情關(guān)愛,他對自然中的花草禽魚,都有一腔體貼珍惜。紫鵑試探寶玉,謊稱她不日陪林黛玉離開賈府回姑蘇生活,寶玉信以為真,“急痛迷心”,臥床養(yǎng)病多日。他恢復(fù)過來之后,正值清明節(jié),拖著尚虛弱的身體,拄著拐杖出門去找林黛玉。他從沁芳橋一帶堤上走過,見到一株高大的杏樹,杏花已凋落,枝頭結(jié)了許多小杏。他就想道:“能病了幾天,竟把杏花辜負(fù)了!”花木本無情,但是寶玉偏要想,杏花開時,我沒能看望杏花,或者說來與杏花相會,我辜負(fù)了杏花。這個時候,一只鳥兒飛落到杏樹枝頭,急促地啼叫,寶玉又發(fā)了呆性,心中想道:“這雀兒必定是杏花正開時他曾來過,今見無花空有子葉,故也亂啼。這聲韻必是啼哭之聲,可恨公冶長不在眼前,不能問他。”[1]698-699寶玉想說,如果這個會通鳥語的公冶長(孔子的女婿)在的話,公冶長定會幫他作證。接著,他還有一個很深情的想念。他想:“但不知明年再發(fā)時,這個雀兒可還記得飛到這里來與杏花一會了?”[1]698-699請看,寶玉不僅對眼前的景物寄予深情關(guān)切,還為它們莫須有的未來操心、掛念。賈寶玉的世界,無論是物是人,都是有情有義、有聲有色,是一個真正的無限深情而浪漫的世界。這正是脂硯齋所言:“凡世間之無知無識,彼俱有一癡情去體貼?!盵4]62
寶玉這種情及萬物的胸懷,是以莊子哲學(xué)為精神淵源的。我們看如下莊子與惠施關(guān)于“魚之樂”的著名辯論故事: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p>
惠施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盵5]605-606
這個故事講述了人在面對世界時的兩種心理。一種是惠施的心理,即一種純粹認(rèn)知的心理邏輯,是實證的:你不是魚,你就不可能知道魚樂與否;另一種是莊子的心理,即開放的、同情的。莊子講人和動物的統(tǒng)一,不僅和動物,還有和萬物的統(tǒng)一。他說“我之濠上”,其實就是“我”以開放的同情之心來面對這條魚,看待它的活動,所以“我”和魚在情感上是可以溝通的,而且是必然溝通的。
莊子在他的哲學(xué)闡述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人物:“真人”“至人”“神人”。這些理想人物,盡管有很多差異,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生命和意識是和萬物相統(tǒng)一的。哀駘它,是莊子虛構(gòu)的一個畸人——殘疾而且奇丑無比,“惡駭天下”。但是,這個生活在衛(wèi)國的哀駘它,卻極有人緣,天下男女,只要與他相處,就會被他吸引,從而追隨他。魯哀公本是不相信哀駘它的感召力,但是待與他相處之后,由開始被他丑陋嚇倒,到一年后想將魯國交給他治理。魯哀公向孔子求教:這個哀駘它究竟有什么過人的本事,對人們有這樣大的魅力?孔子說,哀駘它“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所謂“德之不形”,是指哀駘它的稟賦是與形體不相稱的。所謂“才全”,則是指哀駘它的生命活動是日夜不息地與天地萬物相通,因而獲得無限滋養(yǎng)。這就是“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心者也”[6]218。
在大觀園中,百十女孩兒,丫鬟晴雯在賈寶玉心目中的地位,僅次于林黛玉。按曹雪芹人物安排的正副寫法,晴雯就是黛玉之副。她的長相和心性,都與黛玉互相映照——她給王夫人的印象就是“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1]898。寶玉與晴雯兩人的情感,從小說中兩個回目就可以看出: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1]362,這是寫寶玉對晴雯的偏愛至極的放縱;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1]613,這是寫晴雯對寶玉癡心摯愛的奉獻(xiàn)?!帮L(fēng)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人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盵1]64晴雯的悲慘命運,是注定的。因為襲人早前的暗示鋪墊[1]395和王善保家及時的惡意指控[1]898,王夫人在抄檢大觀園的運動中殘酷無情地趕走重病的晴雯,并致其悲慘夭折,這就是她在劫難逃的厄運。晴雯是當(dāng)著寶玉的面被王夫人強行趕走的。寶玉只能在晴雯離去后,悲憤地對襲人說:“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1]946晴雯死了,因為王夫人的蓄意安排,致使寶玉不能在她靈前一祭。他只能在黃昏下肅殺空寂的大觀園中,對空默想:“天地間竟有這樣無情的事!”[1]962那么,如此悲憤沉痛的賈寶玉,如何承受晴雯的不幸和死亡給予他的打擊呢?
晴雯死的當(dāng)天,寶玉不得不遵照父親賈政的安排外出應(yīng)酬;回來后,他把迎接他的兩丫鬟帶到大觀園中一個池塘邊的一塊大山石旁,詢問她們,晴雯姐姐臨死前說過什么話。一個丫鬟就說晴雯姐姐死前一夜不住叫娘。寶玉忙問:“還叫誰?”這個丫鬟說道:“沒有聽見叫別人了?!睂氂竦哪樕幌伦幼兞?,流下淚來,帶著哭聲對丫鬟道:“你糊涂,想必沒有聽真。”旁邊另一個丫鬟很機靈,聽見寶玉說這些話,就上前來說:“真?zhèn)€他糊涂?!比缓缶驮谝粏栆淮鹬?,揣摸著寶玉的心思說話,說自己偷跑著出去與晴雯訣別,晴雯告訴說:我不是死,是上天去做花神。寶玉聽到說晴雯上天去做花神,就忙著問:她是做總花神,還是做分花神?丫鬟這時候正好是面對八月池上盛開的荷花。就對寶玉說,晴雯這一去是做芙蓉花神,專管芙蓉花。
寶玉聽了這話,不但不為怪,亦且去悲生喜,乃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須得這樣一個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樣的人必有一番事業(yè)做的。雖然超出苦海,從此不能相見,也免不得傷感思念?!盵1]961
寶玉在當(dāng)晚應(yīng)付完父親賈政的詩會安排后,已是眾人安歇的時候了。獨自一心凄楚的寶玉,“回至園中猛然見池上芙蓉,想起小丫鬟說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覺又喜歡起來”[1]968。他即回房間撰寫了《芙蓉女兒誄》來祭拜晴雯,在這篇很長的祭拜文中,他大量地引用了《楚辭》《莊子》等文章,尤其是《莊子》。比如他在祭文中的歌曲部分寫道:
君偃然而長寢兮,豈天運之變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穩(wěn)兮,反其真而復(fù)奚化耶?余猶桎梏而懸附兮,靈格余以嗟來耶。[1]974
“君偃然而長寢兮,豈天運之變于斯耶”,這兩句意指晴雯現(xiàn)在很舒適、很泰然,在墳?zāi)怪泻馨察o,這難道不是天命嗎?“窀穸”指墳?zāi)?。“反其真而?fù)奚化耶”,這難道不是歸返本原而復(fù)入造化自然之中嗎?道家哲學(xué)就講“歸真”?!罢妗笔俏覀兊谋驹础⒈緛?、本質(zhì)?!皬?fù)奚化”是什么?我們講自然是造化,這就復(fù)歸于造化運行。所以,晴雯這一死其實就是回歸她的本真了?!肚f子》里面講現(xiàn)實人生就是“附贅懸疣”,“桎梏”就是現(xiàn)實給我們的禁錮?!坝嗒q桎梏而懸附兮”,就是“我”還在現(xiàn)實的禁錮中?!办`格”即靈魂?!办`格余以嗟來耶”,就是說我還能把你的靈魂呼喚來嗎?
《芙蓉女兒誄》這段歌詞,化用了《莊子·至樂》中的一個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往悼念時,看到莊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把一個瓦盆倒過來放在地上,然后自己盤腿坐著,敲打著瓦盤在那里吟唱。這是一個快樂的狀態(tài)?;菔┲肛?zé)莊子說:“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惠施說,莊子對于自己妻子的死亡,不悲痛就罷了,還幸災(zāi)樂禍,這太過分了。莊子說,你不知道啊,她剛死的時候我也很難過,但是后來一想,我妻子生死不過就是氣的聚散變化?!皻庾兌行危巫兌猩?,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盵5]613-614莊子從“萬物一氣”的世界觀看待人的生死,認(rèn)為死亡不是毀滅,而是存在的另一種狀態(tài)。所謂“巨室”,就是自然世界。死亡的本質(zhì)是自我作為有限的形體化歸于無限的自然世界(巨室)。我們的命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有生有死,就是大氣流衍,造化無限。莊子認(rèn)為,我們應(yīng)該認(rèn)命,認(rèn)命就可以從死亡的恐懼和悲痛中解脫出來。
寶玉寫出這篇莊子式的長篇祭文后,覺得他對晴雯的感情有了一番交代。這一番交代,表現(xiàn)的就是寶玉以死為生的生命情懷。對于自我的死亡,寶玉是完全莊子式的態(tài)度:第三十六回與襲人,第五十七回與紫鵑,他都談到,死亡的理想境界就是“隨風(fēng)化了”。他對擔(dān)憂林黛玉和自己未來的紫鵑說:“原來是你愁這個,所以你是傻子。從此后再別愁了。我只告訴你一句躉話:活著,咱們一處活著;不活著,咱們一處化灰化煙,如何?”[1]685正是出于以死為生、歸于自然的生命觀,他不計較于未來,不為未來憂懼和焦慮。寶玉對尤氏(賈珍妻子)和李紈等人說:“我能夠和姊妹們過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1]865“人事莫定,知道誰死誰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輩子了?!盵1]865
正因為有此以死為生的情懷,無論悲歡離合,寶玉的生命世界是一個永遠(yuǎn)新鮮活潑、燦爛精彩的世界,即莊子所謂的“與物為春”的世界。賈寶玉之所以成為“絕世情癡”,正是因為他的生命精神是超越自我,而與萬物一體,“非生非死”,所以和光同塵,無限燦爛,無限情意。
三、林黛玉:情情,悲孤獨守的自我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詩才過人,是大觀園中當(dāng)之無愧的“詩魁”——佐證是,“蘅蕪苑夜擬菊花題”[1]422,“林瀟湘魁奪菊花詩”[1]438,這就是說,薛寶釵出的題,被林黛玉奪了冠。更重要的是,其他人寫詩,都是娛樂,應(yīng)酬場合;林黛玉不僅詩才高于其他人,而且寫詩是其生命的真實抒發(fā),是其人生的內(nèi)在需要。賈寶玉寫詩,以應(yīng)酬、游戲居多,雖然詩才不在林黛玉之下,但境界終于林黛玉不及。寶玉唯有祭晴雯的《芙蓉女兒誄》一首,可與黛玉詩相配,而且確切相配于黛玉的《葬花吟》。
《葬花吟》全詩五十二行,是《紅樓夢》中最長的一首詩,當(dāng)然也是林黛玉所寫的最長的一首詩。脂硯齋批語說道:“余讀《葬花吟》凡三閱,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加批?!盵4]198
林黛玉吟唱《葬花吟》[《紅樓夢》正文未見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所吟長詩題名,評家于此詩分別有《葬花辭》《葬花詞》等稱謂。脂硯齋稱《葬花吟》,本文從之。]是在交芒種節(jié)那一天,四月二十六日。前一天傍晚,她去怡紅院看寶玉,不想因晴雯與另一個丫鬟拌嘴賭氣,沒有聽清是林黛玉在院外叫開門,她不僅吃了閉門羹,而且緊接著還暗中看見薛寶釵從怡紅院中開門走出來。這段遭遇令林黛玉一夜傷心失眠,第二天起來遲了。梳洗罷,她避開前來探望的寶玉和在園中花下嬉樂的姐妹們,獨自往舊日葬花的山丘去葬花。交芒種節(jié),正是春去夏來,百花飛謝的日子。觸景生情,感花傷己,林黛玉便哭泣著吟唱《葬花吟》: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fù)去。
…………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1]322-323
這首長詩在對落花與自我共同面對自然運行而表現(xiàn)的脆弱、無助和生命短暫的沉痛傷感中,抒寫了林黛玉對當(dāng)下自我生命的無依賴、未來的無歸屬的深刻糾結(jié)。她對在自然暮春中凋謝、殞落的花卉的憐惜,不過是投射了她內(nèi)心中對自我生命的無限憂慮?!耙荒耆倭?,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酒,酒上空枝見血痕。”[1]322
《葬花吟》中的這些詩句,以花見人,花人相悲,純是一片悲深痛徹的生命泣血。林黛玉的前世是西天靈河畔的絳珠仙草,她降落這個世界本是要以一生的眼淚償還神瑛侍者的甘露灌育之恩。她與花木的深刻認(rèn)同,對它們的倏忽即逝的生命的強烈同情,歸根到底是自我認(rèn)同。這樣基于自我生命的認(rèn)同,已經(jīng)超越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定義的“有我之境”?!坝形抑?,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7]因為在《葬花吟》的境界中,林黛玉對于花木的生命認(rèn)同,使花木與其自我不再是可分的。
在《葬花吟》臨近結(jié)尾部分,林黛玉吟唱道:“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四句詩,是林黛玉自我對落花的問話。在全詩的“我”與落花生命認(rèn)同的基調(diào)上,“我”與落花的分化和區(qū)分,顯得緊張和突兀。這時候,“我”不再是與落花命運共患的共同生命體。相反,“我”是一個連落花的命運都不如的徹底的孤獨和無所依靠的存在者。落花的生命盡頭已定,終了的落花得到了“我”的安葬。“我”則在未知歸于何時和未知歸于何處的雙重不確定性中,延捱著生命?!盃柦袼廊ァ迸c“未卜儂身”,“人笑癡”與“知是誰”,當(dāng)下與未來,自我與他人,在知與不知,確定與不確定之間,這四句詩組成的兩句提問,展示的是“我”之作為“我”的無限生命困厄和糾結(jié)。
正是從“我”的無限生命糾結(jié)中,我們看到《葬花吟》所展示的林黛玉是一個徹底的自我孤立的生命者。正因為這根本性的自我孤立,她在自身之外尋找不到任何慰藉和庇護。在賈府中,自幼喪失父母的林黛玉不僅有外祖母賈母的特別疼愛,而且有賈寶玉的癡情眷戀,她本應(yīng)該有基本的人生依賴和情感慰藉的。但是,在賈府中,自幼至長,林黛玉都深刻意識到自己作為“孤兒”被“收養(yǎng)”的身份和處境。自六歲多入賈府,在府中長到15歲,林黛玉對薛寶釵說:“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親,又有哥哥,這里又有買賣地土,家里又仍舊有房有地……我是一無所有。”[1]528
父母雙亡而病弱多愁,林黛玉就是天地間一個徹頭徹尾的孤兒。這個孤兒,既有一般孤兒未必有的病弱多愁,“心較比干多一竅,病似西子勝三分”[1]42;更有普通孤兒所沒有的才情和志向,“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霸嚳创簹埢u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1]323春殘花落,紅顏老死,這是無可避免的結(jié)局。所謂“試看”與“便是”,不過是一朝之事?!盎淙送鰞刹恢保@是徹底的消亡,無可追尋的幻滅。這就是林黛玉的“宿命”。
為什么曹雪芹塑造林黛玉這樣一個“徹頭徹尾的孤兒”形象,而且要讓她在錦衣玉食、花團錦簇的賈府中,獨與“絕世情癡”的寶玉相對?
杜甫的《樂游園歌》本是唐時士女在長安東南樂游園游賞的盛景?!伴嬯H晴開詄蕩蕩,曲江翠幙排銀榜。拂水低回舞袖翻,緣云清切歌聲上。”然而,該詩的結(jié)局卻是:“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盵8]在良辰美景的宴樂中,杜甫最終意識到的只是飲罷無歸處的自我“此身”,甚至于萬物皆化入蒼茫,惟有自我孤立的詩吟。約四百年前,王羲之的《蘭亭序》,前段寫“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末尾卻寫道:“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9]這些有口皆碑的詩文,都傳達(dá)了一個共同的生命意識,用通俗的話說:樂極生悲。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一對聯(lián):“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10]這是對中國文化的生命感最經(jīng)典的概括。
在中華文學(xué)的精神中,何以有這樣深沉的生命孤悲的痛感?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11]103這是自然而然的,是一個自然的世界,是一個沒有創(chuàng)世者的世界。這個以自然本身為本原和終極的世界,是非宗教、非神學(xué)的世界——它既不設(shè)置一個來世供想往,也不供奉一個神靈作信仰?!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11]22-23天地的運行,生育萬物,也毀滅萬物,這就是自然之道。天地猶如一個冶煉世界的大風(fēng)箱,萬物生育其中,其成毀猶如用于祭祀的紙狗。在這個自然世界中,人作為個體,沒有特殊地位、沒有特殊價值,當(dāng)然沒有特別保護,也形同一只紙狗。當(dāng)人視自我為獨立自在的個體,卓爾不群,他就在這個生滅演化的世界中感受到無限的孤獨和憂懼?!拔崴杂写蠡迹瑸槲矣猩?。及我無身,吾有何患!”[11]49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中,樂極生悲的生命感具有形而上的意蘊。它含蓄的正是道家哲學(xué)的自然生命觀,它是中國人在宇宙無限背景下對個體人生有限的特有悲感。
林黛玉的生命精神,正是在高度個體化前提下,對個體生命的無限憂患。一方面,她自幼失怙、體弱多病;另一方面,她心高氣潔、極端敏感。她全心全意地維護自己,她竭盡一生之力,要建設(shè)屬于自己的世界。然而,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都給予她無限的威脅;無論春夏秋冬,都將她置于病與愁中。這就是《葬花吟》所謂“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對于林黛玉,自然的煎逼,她只能以終年不斷的服藥來抵抗;而人世生活中的種種真假不測的威迫,她則以超強的尖刻挑釁作自我衛(wèi)護。她實在是過度的敏感和尖刻了,但她的孤身自衛(wèi)還能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呢?她對于薛寶釵的挑釁,實在超越了姐妹間的人倫常理。在《紅樓夢》第八回中,林黛玉貪酸帶怨的刻薄,步步進(jìn)逼,不依不饒,在場的薛姨媽、賈寶玉和李嬤嬤都做了她任性的道具。被挑釁者薛寶釵,在無限地隱忍之中還不得不竭力表現(xiàn)附和。然而,時時表面占上風(fēng)的林黛玉,最終還是被薛寶釵攝服——后者抓住了一個前者在行酒令時誤用女兒禁書《牡丹亭》《西廂記》曲詞的辮子,一翻“金蘭剖心”就將前者轉(zhuǎn)入“妹妹服帖”之地。所以,林黛玉是徹底的孤兒,更是徹底的弱者。她一無所有,她就是她自己。正因為絕對孤立,她就成為自我無限的捍衛(wèi)者。然而,她的自我捍衛(wèi)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無望——是注定的失敗者。當(dāng)一個人將自我置于一個徹底的孤立之境時,誰又不是命定的失敗者呢?
按照脂硯齋的批語,在曹雪芹擬的《警幻情榜》中,與“情不情”的賈寶玉相對,林黛玉是“情情”。所謂“情情”,就是“愛我所愛”。林黛玉的前身是西天上的絳珠仙子,她降生人間,是要用一生的眼淚償還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因此,作為神瑛侍者在人間化身的賈寶玉,就是林黛玉的無可替代、唯有之一的愛戀對象。然而,作為一個根本性的自我孤立者,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愛戀,不過是將他作為自我生命的投射。林黛玉與賈寶玉曾度過青梅竹馬的童年時代。但是,伴隨著賈寶玉的身心成長和人生擴展,以至于他在大觀園中充分展現(xiàn)為“情不情”的“絕世情癡”之后,林黛玉仍然還是那個固守自我孤身的“情情”女孩兒。她對賈寶玉的愛戀絕然純一。但是,她不是以自我去愛賈寶玉,而是將他作為自我生命的對象化去愛。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愛,如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納喀索斯(Narkissos),愛的只是自己水中的倒影,這是絕命之愛。這就是林黛玉的“情情”之命。
深層解讀《紅樓夢》,應(yīng)超性別地看待林黛玉的生命精神。她是曹雪芹寫出的“這個人”,一個人之為人而必然孤立、必然脆弱,也必然消亡無跡的人。脂硯齋說:“《葬花吟》是大觀園諸艷之歸源之小引,故用在餞花日諸艷畢集之期。餞花日不論其典與不典,只取其韻耳。”[4]192以脂硯齋此評,《葬花吟》即非只是林黛玉個人的命運寫照,而是大觀園中眾女兒的寫照。然而,又豈只是大觀園眾女兒,甚至又豈是限于女孩兒。這實在生而為人,人皆不可避免的命運寫照。脂硯齋說,曹雪芹寫《紅樓夢》,是“欲天下人共來哭此‘情字”[4]63。這個“情”字可哭處,正在“這個人”!
四、寶黛悲?。翰豢煽缭降纳p隙
寶玉和黛玉的悲劇,歸根到底是兩個人不同的生命精神,當(dāng)然也是兩個人不同的生命境界最終決定的。賈府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現(xiàn)實背景,在一切因素之外,一個更深層的根本原因是,寶黛之間有不可逾越的生命縫隙。借脂硯齋“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之說,我們可以進(jìn)一步指出:黛玉 “情情”,以自我為天下;寶玉 “情不情”,以天下為情意。同樣深于情,黛玉是有意而為,寶玉是無心而行。
民國學(xué)者關(guān)懿嫻說:“黛玉的《葬花詞》和寶玉的《芙蓉誄》,為彼此所竊聽而互相感嘆,表現(xiàn)了他們兩人相知之深?!盵12]筆者贊成這個說法,但是還需更進(jìn)一步地說,他們的相知之深是相對于其他所有的男男女女,但是他們兩人自有一個根本性的隔閡,就是生命的裂縫。這條生命的裂縫,正在彼此唱與聽《葬花吟》和《芙蓉誄》的情景中所透露出來的。
賈寶玉聽到林黛玉在吟《葬花吟》時,開始不過是以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當(dāng)聽到黛玉吟唱“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時,寶玉是大悲痛,慟倒在山坡上,懷里的落花灑滿一地。他的大悲痛從何而來?
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既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推之于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矣。寶釵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則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dāng)屬誰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復(fù)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wǎng),使可解釋這段悲傷。正是: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1]324-325
寶玉聽黛玉吟唱到“花落人亡兩不知”,在替黛玉悲傷的同時,不是首先聯(lián)想到自己,而是聯(lián)想到身邊的眾女孩兒,然后由女孩兒們再聯(lián)想到自己,想到大家都將“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因為人的消亡,他再想到物的變遷,即物是人非?!耙怀罕M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兩句詩在賈寶玉心中觸發(fā)的大悲痛,也是人生有限、終歸于盡的悲感。然而,與黛玉不同的是,寶玉不是為自己只身一人將“終歸無可尋覓之時”而悲痛,是為他和姐妹們將共同面臨這個花落人亡、物是人非的消亡命運而悲痛。準(zhǔn)確地講,令他痛巨悲極的,不是未來自我生命的消亡,而是他與姐妹共同的生活世界的消亡。這是一個清醒的理性者不能消除的人生根本之痛,惟變成無知無識之物,比如變成一塊石頭,才能逃脫這根本之痛。
對于寶玉聽《葬花吟》的思緒、感觸,脂硯齋批語說:“不言煉句煉字辭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復(fù)推求悲傷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盵4]199對于自我終將消亡的命運,林黛玉是完全糾結(jié)于個體生命的存亡、去留。她的生命是一個圓,她的悲情也是一個圓。這兩個圓是重合的,實際是一個圓——圓心是林黛玉的心,圓周就是她的身體。林黛玉唱《葬花吟》,她是吟她自己,因為她只有一身心閉合的自己。賈寶玉聽《葬花吟》,不僅想到了林妹妹,還想到寶姐姐和眾女孩兒;不僅想到自己,還想到花柳園林?!对峄ㄒ鳌纷屛覀兛吹揭粋€孤弱無依、命薄如花的林黛玉,她無助自憐——“情情”。《葬花吟》又讓我們看到一個悲傷爛漫、慷慨多情的賈寶玉,他與物為春——“情不情”。
如果我們像林黛玉那樣只顧及“我”這一具有限的肉身,“我”最將歸于徹底的消亡。一旦我們面向天地,就像已故詩人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看到的是一個無限浪漫、無限生機和無限溫馨感動的世界。“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边@實是于此悲痛極處,無可解釋的解釋,無可解脫的解釋。這正是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5]732所揭示的境界。在這個世界中,你是誰?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你就只能像《莊子》中的鴻蒙一樣,當(dāng)云將問他為何如此這般,鴻蒙說:“吾弗知!吾弗知!”[5]396由此我們可知,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深刻差別,黛玉的生命感是局限于自我的,所以困厄束縛;而寶玉的生命感是由我而推及天地,所以海闊天空。
賈寶玉在深夜芙蓉池畔以《芙蓉誄》祭晴雯,林黛玉在暗中聽見了。待寶玉祭奠完備,黛玉從暗中叫住他和陪祭的小丫鬟,一邊稱贊《芙蓉誄》是一篇“好新奇的祭文”,一邊又指出祭文中“紅綃帳里,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四句雖然意思好,“只是‘紅綃帳里未免熟濫些”。黛玉告訴寶玉:“咱們?nèi)缃穸枷迪加凹喓拇皹?,何不說,‘茜紗窗下,公子多情呢?”[1]979上個秋天,賈母帶著一干人到大觀園各處游賞,在林黛玉房間,看見窗戶上的翠色紗窗顏色毀淡,又與窗外綠竹不配,就讓鳳姐安排給換上了珍藏多年、極珍貴的“霞影紗”[1]464。黛玉這樣說,寶玉開始還推卻,說是你房間的“茜紗窗”怎么好用在我的祭文中,祭我的丫鬟呢?黛玉勸說,咱們不分你我。在黛玉的鼓動下,反復(fù)推敲之后,寶玉改這四句詩為:“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睂氂裾f出這四句詩之后,“黛玉聽了,忡然變色,心中雖有無限的狐疑亂擬,外面卻不肯露出,反而連忙含笑點頭稱妙……”[1]979
這個情節(jié)對于分析寶玉和黛玉兩人之間的相知與隔閡,是非常重要的。脂硯齋說:“真顰兒之知己,玉兄之外實無一人?!盵4]199我們知道,從小到大,賈寶玉對林黛玉不僅呵護體貼,無以復(fù)加,而且對她的一言一行都體察入微。被同父異母的賈環(huán)誣告和忠順王府誤告,寶玉遭父親賈政暴打而病痛臥床。當(dāng)天深夜,他命晴雯去探望黛玉,并且捎上他使用過的兩塊手帕給她。因為素知黛玉好清潔、愛挑剔和多疑心,晴雯不解寶玉何以要送這兩條舊手帕給黛玉。晴雯道:“這又奇了。他要這半新不舊的兩條手帕子?他又要惱了,說你打趣他?!睂氂裥Φ溃骸澳惴判?,他自然知道?!惫?,黛玉拿到寶玉送的舊手帕之后,“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她不僅體會到“寶玉這番苦心,能領(lǐng)會我這番苦意”,而且還為自己往日對寶玉的諸多怨責(zé)慚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nèi)沸然炙起”[1]397-398,當(dāng)即于帕上題了三首詩,“一時方上床睡去,猶拿著那帕子思索”[1]397-398。由此情節(jié)可見,賈寶玉與林黛玉相知之深!
黛玉聽到“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頭,卿何薄命”這四句祭詩后,“忡然變色……狐疑亂擬”。以賈寶玉素來對林黛玉的細(xì)心與相知,他何以對此毫無察覺呢?反之,黛玉不僅生性多疑,而且對于寶玉無故尚且責(zé)怨橫起,對于這脂硯齋稱為“雖誄晴雯,而又實誄黛玉”的四句祭文,何以不發(fā)惱怒之聲,反而連忙打插掩飾自己的不祥之感。這里展現(xiàn)了寶黛二人生命的根本裂縫。在日常生活層面,他們旨趣相投,心心相印,相互為不二的知己。寶玉最恨人家勸他讀書、求功名,不僅寶釵,而且史湘云都脫不了這個俗,也因此被寶玉深恨?!蔼氂辛主煊褡杂撞辉鴦袼チ⑸頁P名等語,所以深敬黛玉?!盵1]413然而,在生命的深層,兩人是終有隔閡的。寶玉信誓旦旦,要讓林黛玉“放心”,但不僅他自己說不清楚究竟怎樣讓她放心,而且黛玉口說她明白,她也終究說不明白寶玉的“你放心”究竟是什么[1]377。在被寶釵一番話語降服之后,在凄涼的深秋雨夜,“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寶釵,一時又羨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寶玉雖素習(xí)和睦,終有嫌疑。又聽見窗外竹梢蕉葉之上,雨聲淅瀝,清寒透幕,不覺又落下淚來……”[1]532一邊“感念寶釵”,一邊與寶玉“終有嫌疑”,此時的黛玉,倒覺得寶釵比寶玉更可依賴,更可親近了。
賈寶玉是林黛玉自我的一個鏡像——用20世紀(jì)法國心理哲學(xué)家拉康(Jacques Lacan)的理論來說,童年的親密生活,使林黛玉將賈寶玉設(shè)置為自我的心理鏡像,她所愛的賈寶玉,不過是她的自我人格投射——一個原始納喀索斯的投射。這種自我投射使林黛玉時刻用她的自我尺度去衡量賈寶玉——這就是她對賈寶玉的“情情”之戀。在林黛玉的生命精神中,寶玉是她的生命之源,是她的生命之本,甚至就是她的生命本身。用柏拉圖在《會飲篇》中的愛情隱喻說,男女之愛,就是互相在尋求原本屬于自己的另一半[13]。黛玉的生命精神企求寶玉作為她生命的另一半與她完全契合?,F(xiàn)實卻是無情地展現(xiàn)兩人的差異和裂縫。這就是林黛玉對賈寶玉始終“不放心”,而深心無限憂懼的“終有嫌疑”之原因。嬰兒期的鏡像階段是個體與現(xiàn)實分離,從而確立自我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以身體為原型的自我構(gòu)建的想象階段。個體要完成自我,要通過語言的象征活動建立自我與他者的關(guān)系,即建立自我與世界的語言認(rèn)同,從而實現(xiàn)自我社會化——象征階段。林黛玉是完全以鏡像階段的想象自我構(gòu)建了一個“終極護身鎧甲”[14],因此她不僅不能突破自我想象進(jìn)入到社會化的象征階段,反而是以過度防衛(wèi)的進(jìn)攻性本能應(yīng)對現(xiàn)實,當(dāng)然也以同樣的進(jìn)攻性對待現(xiàn)實的賈寶玉——這個在理想中作為她的納喀索斯情戀載體的賈寶玉。
與黛玉不一樣,步入少年時代的寶玉已經(jīng)成熟地進(jìn)入了社會化的象征階段。除了不愿按照宗法社會既定的讀書求功名的預(yù)設(shè)發(fā)展而外,他是有高度的社會介入和融合能力的。這不僅從他對女孩們的“色色想的周到”的呵護、體貼可見證[1]516,也不僅以他上至北靜王、下至戲子、玩童都有的廣泛交際可見證,而且從他父親重要交際活動一再動用他參與應(yīng)酬,他總是得心應(yīng)手、出色表現(xiàn)可見證。但是,他對于“功利社會”,只是應(yīng)酬。他的心和生命,都系在他的大觀園這個“清凈女兒之境”。童年的親密生活,林黛玉的美貌與才性,更加兩人共同對功利社會的鄙棄,從而使兩人具有對于對方不可替代的相知和依賴。然而,盡管賈寶玉視林黛玉為生命中不可分離的眷戀對象——紫鵑一個“林姑娘要回姑蘇”的謊言,就可以致賈寶玉“疾痛迷心”,林黛玉并不是賈寶玉的鏡像,更不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的生命屬于那個自我與世界尚未分離的現(xiàn)實,這是鏡像構(gòu)成前的現(xiàn)實。這是一個反分化、反等級——反對功利和目的的世界。這就是莊子的“鴻蒙”之境——純真的自然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自我不是一個投射鏡像的主體,他沒有一個鏡像鎧甲,他也不需要去追求自己原初的另一半,而是“藏天下于天下”[6]248,讓自我的生命回歸與物為一的本真的自然之境。寶玉喜怒通四時,與物為春,因此他是一個“開辟鴻蒙”的情種,他情不情。他具備了一個成年人的情智,但他不屬于這個成年世界,他屬于萬物一體的鴻蒙世界,對于常人,這個世界是虛幻不真的“太虛幻境”。
一個固守在自我鏡像的城堡中,并且以堅守這個城堡為生命的全部;一個生活在萬物渾然一體的自然世界中,而拒絕被功利社會同化和收服。一個“一無所有”,所以“情情”;一個“似傻若狂”,所以“情不情”。木石前盟,給予了他們前世情緣;青梅竹馬,使他們魂牽夢繞?!扒榍椤?,黛玉是有為的,是有我的;“情不情”,寶玉是無為的,是無我的。在有為和無為之間,在有我和無我之間,一個有心,一個無意。正是這多重有與無之間,林黛玉與賈寶玉兩人的生命被分隔在無可跨越的裂縫兩邊。無論前世今生,寶黛相逢,都是奇緣。但是,在生命的裂縫兩邊,兩人姻緣必定是“心事終虛化”。
寶黛戀愛的悲劇結(jié)局,在《紅樓夢》第一回,已由甄士隱解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說出了:“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1]15林黛玉因病夭逝,薛寶釵嫁賈寶玉,這是曹雪芹預(yù)設(shè)的結(jié)局。但是,林黛玉具體如何病逝,薛寶釵又具體如何嫁給賈寶玉,因為看不到第八十回后的曹雪芹原著,我們只能猜測。現(xiàn)在通行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后四十回為高鶚續(xù)寫。高鶚的續(xù)寫,將黛玉的結(jié)局寫為因意外得知了賈寶玉要娶薛寶釵的消息而被活活氣死,是不合曹雪芹在前八十回表現(xiàn)的文情脈絡(luò)的。俞平伯說:
黛玉因感傷淚盡而死,各本相同,無可討論。只是高鶚寫“泄機關(guān)顰兒迷本性”一回,卻大是贅筆,且以文情論亦復(fù)不佳。從八十回中看,并無黛玉應(yīng)被鳳姐寶釵等活活氣死的明文,所以高鶚底寫法,我認(rèn)為無根據(jù),不可信任……我覺得以黛玉底多愁多病,自然會夭卒的,高氏所寫未免畫蛇添足,且文情亦欠溫厚蘊藉,雖沒有積極的確證,但高作本未嘗有確證。[15]
脂硯齋在第二十二回的批語中預(yù)告說林黛玉“將來淚盡夭亡”[4]155。脂批的說法,應(yīng)當(dāng)可以印證高鶚寫出“林黛玉被活活氣死”是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1]70這是《紅樓夢》第五回中的《枉凝眉》一曲結(jié)尾的句子。通過這三句唱詞,曹雪芹已經(jīng)明確預(yù)示了林黛玉“將來淚盡夭亡”的命運終結(jié)。因為是“淚盡夭亡”,林黛玉的結(jié)局,無疑比現(xiàn)在高鶚續(xù)寫的“被活活氣死”的結(jié)局,更加曲折幽深,她與賈寶玉之間的“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在結(jié)尾時應(yīng)更加“溫厚蘊藉”,其悲劇意義也必將更加深刻。曹雪芹的這層“文情”當(dāng)然是高鶚未曾領(lǐng)略到的。
參考文獻(xiàn):
[1]曹雪芹.紅樓夢:上/下冊[M].無名氏,續(xù).程偉元,高鶚,整理.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7.
[2]俞平伯.紅樓夢辨:中卷(第十章)[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142-182.
[3]王國維.紅樓夢評論[M]//一粟.紅樓夢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4.
[4]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上冊[M].脂硯齋,王希廉,點評.北京:中華書局,2009.
[5]郭慶藩.莊子集注:中冊[M].第3版.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
[6]郭慶藩.莊子集注:上冊[M].第3版.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
[7]王國維.人間詞話[M].徐調(diào)孚,周振甫,注.王幼安,校訂.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0:191.
[8]杜甫.杜詩詳注:第1冊[M].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103.
[9]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二[M].北京:中國書店,2014:298-299.
[10]吳楚才,吳調(diào)候.古文觀止[M].北京:中華書局,1959:305.
[11]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2]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編輯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下冊[M].增訂本.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1 071.
[13]PLATO.The Complete Works of Plato:volume II[M].trans., JOWETT B.Fairfield:Akasha Publishing,LLC.2008:313.
[14]LACAN J.Ecrits:the First Complete Edition in English[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6:78.
[15]俞平伯.紅樓夢辨[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155.
(責(zé)任編輯:張 婭)
收稿日期:2021-07-20
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
肖 鷹,四川威遠(yuǎn)人,博士,清華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北京大學(xué)美學(xué)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美學(xué)和中西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