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不過扇子起初并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用來彰顯身份與地位的。古代皇帝、后妃及達官貴人出行時,多以成雙的儀仗扇來表示高貴的社會地位。古代文人墨客無論走到哪里,都喜歡手握一把扇子,顯示自己高雅、有品位。
因“扇”與“善”諧音,故古人常用扇子象征善行。上至達官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歡在房間里掛一幅大的扇面畫,或開一面扇形窗,祈禱善心、善行永駐,吉祥安康。扇子還是儒雅智慧的象征。諸葛亮手執(zhí)鵝毛扇,運籌帷幄。紀曉嵐搖扇吟詩作對,口吐蓮花。
古代戲劇中,扇子還是一種常見的道具。閨中少女以扇遮面,表示嬌羞之態(tài);小姐與情人約會,常以團扇半遮秋波;英雄豪杰泰然揮扇,更添風流瀟灑;小丑持扇登場,滑稽可笑。
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里常用秋扇比喻棄婦。漢代宮廷女詩人班婕妤失寵于漢武帝時,寫下了《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常恐秋節(jié)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人以扇作喻,道出了宮廷婦女悲慘的命運。唐代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描繪的是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詩人將團扇與失寵的宮女聯(lián)系在一起,委婉地表達了宮女內(nèi)心的怨憤和惆悵。
(文/李學開)